郑州熙地港美食攻略:.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是哪一年发表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5 05:03:56
七剑下天山写于哪年?有没有人知道具体年份?

一九五六年十月,在梁羽生的专栏《三剑楼随笔》中,出现了一篇名为《凌未风·易兰珠·牛虻》的文章。梁羽生在答复一封读者来信的同时,毫不讳言的承认自己利用了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牛虻》的部分情节,但在人物的创造和故事的发展上,却是和“牛虻”完全两样的。而对于台湾武侠评论者叶洪生先生所持“《七剑下天山》受到‘北派五大家’的影响很深,无论是演武、写情或江湖切口、独门暗器,在在有脉络可寻,甚至还生吞活剥地大段抄袭白羽《十二金钱镖》”(叶洪生《中国武侠小说史论》)的观点,由于叶先生并未在文章中举出任何具有说服性质的例证,故此笔者仅仅认为其前半部分是有道理的,后半部分则还请各位读者自己明察秋毫。
关于梁羽生作品中对于西方的借鉴,据作者本人的说法:“《七剑》之后的一些作品则是在某些主角上取其精神面貌与西方小说人物的相似,而不是作故事的模拟。如《白发魔女传》主角玉罗刹,身上有安娜·卡列尼娜不能忍受上流社会的虚伪,敢于和它公开冲突的影子;《云海玉弓缘》男主角金世遗,身上有约翰·克里斯朵夫宁可与社会闹翻也要维持精神自由的影子,女主角厉胜男,身上有卡门不顾个人恩怨、要求个人自由的影子。”(梁羽生《与武侠小说的不解缘》)可知,梁羽生对于西方的借鉴其实是始终没有停止的,只由于是较深层次的借鉴思想,所以一般读者难于看出。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抵如此。就当今世界而言,东西方文化的互渗互融只是发展趋势的一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从我国角度而言),历经千百年而形成的文化传统至今仍扎根于国民个性中,并非短期内就能消失,何况,倘若要维护国家民族的独立尊严和生存权利,我们就必须维护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梁羽生、金庸等人对于西方的借鉴,固然是属于第一个方面,然而他们并没有全盘西化,而是保留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这又是符合发展趋势的另一方面的。例如,在被借鉴的《牛虻》原著中,宗教是与政治平等重要的,而梁羽生在创作本书时,却并没有将这个制度也借鉴过来,这是由于中外国情不同,社会生活和人物思想都有很大差别,在中国,宗教权力是不能超越政治权力的。
虽然,本书并不是梁羽生最喜欢的作品,但却是梁羽生作品中销量最大的——直到今天,许多人提起梁羽生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写《七剑下天山》的吧?”——这是什么原因呢?一部“群传”模式的小说,情节既不奇诡又不曲折,甚至不能算作者的典型作品,却创造了一个连作者本人都想不到的销售奇迹。毫不过分的说,本书对梁羽生在读者群中产生的影响,较《射雕英雄传》之于金庸不逞多让。然而,平心而论,这部小说在情节上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翻新,但为什么竟使作者花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并且获得那么大的成功呢?
显然,原因并不在于梁羽生在书中以自己的方式还原了一段历史,也不是因为他把纳兰容若、康熙、傅青主等一批历史人物写进武侠小说中,而是因为作者借着一段人们早已熟悉的历史故事,倾注进了同时代人们普遍具有的思想情感,这就令读者们产生了共鸣。与他几乎同时的金庸,在其处女作《书剑恩仇录》里走的实际上也是这条路,并且同样获得了比较大的成功。故而,考虑到《书剑恩仇录》比《七剑下天山》早一年连载的客观事实,笔者以为:单就处女作的水准而言,梁羽生委实是不如金庸;可若说对当时武侠创作的影响与贡献方面,却还是梁羽生要大一些。
关于这部小说,还有一件事情值得附带一提:1984年在内地《羊城晚报》连载时,本书修订版出现了较大变动,第一是结尾处将冒浣莲从“天山七剑”中去掉,刘郁芳取而代之;第二是全书字数缩减了近十万字。不过这个修订版现在似乎并未流行开来,例如大陆广州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梁羽生武侠作品全集”系列中的《七剑下天山》,其结尾部分就仍将冒浣莲归为“天山七剑”之一。何以如此,不得而

我记得好象是1960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