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送清凉物品:这首诗叫什么,谁写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12 15:34:5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作者:六祖慧能
  这首诗好像没有名字!!

  慧能,唐代高僧。生于广东新兴,少时父亲早亡,卖柴养活老母。
  一日,慧能在街市听人诵金刚经,心有所感,于是到湖北黄梅,参拜说此经的五祖弘忍大师,愿求作佛。
  五祖随口说:你是岭南未开化的蛮人,哪里能成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
  五祖看出慧能有根器,但见左右弟子众多,却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干得欢快。
  一日,五祖命各徒弟作偈,若悟大意,将选为继承人,作第六代祖。
  大弟子神秀作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五祖见神秀偈,在诸弟子面前赞许说:依此偈修,可以免坠恶道。令弟子烧香礼敬。三更时却唤神秀入堂说:此偈未见本性,你回去再作一谒给我看。
  神秀苦思数日,作偈不成,心神恍惚。
  慧能是干杂事的,没有资格参加这场选择继承人的考试。他在礁房,偶然听到神秀所作谒,便知此偈未见本性。慧能也作一偈,因不识字,请人写在壁上,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
  慧能所作谒,指出世间本无任何事务,故无尘埃可沾;佛性本来是清净的,怎么会染上尘埃?这与佛教大乘空宗一切皆空,万法皆空的宗旨最契合,故而胜神秀一筹。
  众弟子见了,大为惊叹。五祖怕人忌妒慧能,就用鞋擦了,说:也未见性。众弟子深以为然。
  第二天,五祖偷偷来到碓房,见慧能负着石碓奋力舂米,感叹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该这样啊。于是问:米熟了没有?慧能答道:米早熟了,只差没有筛子。五祖用拐杖在碓上敲了三下走了,慧能会意,三更时来到五祖住处。五祖为慧能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三更受法,没有一人知道。五祖又把世代相传的衣钵正式传与慧能,令他为第六代祖,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五祖吩咐慧能:你必须快快离开,否则怕有人会害你,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分讲出来,免得僧人来争夺衣钵。
  慧能急急逃到韶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于是避难于猎人队中,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
  一日,慧能想,现在是弘法的时候了,不能逃一辈子。于是来到广州法性寺,当时法性寺主持印宗法师讲经,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一僧说是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众人大惊,印宗法师说:行者定非常人,久闻五祖衣法南来,难道是行者吗?慧能说:不敢。于是取衣钵出示大众。不久慧能来到曹溪宝林寺,在那里开山传法。从此,形成禅宗的南派。
  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亦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

卢惠能

卢惠能

好熟悉哦
惠能大师

晕这也文

慧能,唐代高僧。生于广东新兴,少时父亲早亡,卖柴养活老母。
一日,慧能在街市听人诵金刚经,心有所感,于是到湖北黄梅,参拜说此经的五祖弘忍大师,愿求作佛。
五祖随口说:你是岭南未开化的蛮人,哪里能成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
五祖看出慧能有根器,但见左右弟子众多,却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干得欢快。
一日,五祖命各徒弟作偈,若悟大意,将选为继承人,作第六代祖。
大弟子神秀作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五祖见神秀偈,在诸弟子面前赞许说:依此偈修,可以免坠恶道。令弟子烧香礼敬。三更时却唤神秀入堂说:此偈未见本性,你回去再作一谒给我看。
神秀苦思数日,作偈不成,心神恍惚。
慧能是干杂事的,没有资格参加这场选择继承人的考试。他在礁房,偶然听到神秀所作谒,便知此偈未见本性。慧能也作一偈,因不识字,请人写在壁上,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
慧能所作谒,指出世间本无任何事务,故无尘埃可沾;佛性本来是清净的,怎么会染上尘埃?这与佛教大乘空宗一切皆空,万法皆空的宗旨最契合,故而胜神秀一筹。
众弟子见了,大为惊叹。五祖怕人忌妒慧能,就用鞋擦了,说:也未见性。众弟子深以为然。
第二天,五祖偷偷来到碓房,见慧能负着石碓奋力舂米,感叹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该这样啊。于是问:米熟了没有?慧能答道:米早熟了,只差没有筛子。五祖用拐杖在碓上敲了三下走了,慧能会意,三更时来到五祖住处。五祖为慧能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三更受法,没有一人知道。五祖又把世代相传的衣钵正式传与慧能,令他为第六代祖,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五祖吩咐慧能:你必须快快离开,否则怕有人会害你,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分讲出来,免得僧人来争夺衣钵。
慧能急急逃到韶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于是避难于猎人队中,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
一日,慧能想,现在是弘法的时候了,不能逃一辈子。于是来到广州法性寺,当时法性寺主持印宗法师讲经,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一僧说是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众人大惊,印宗法师说:行者定非常人,久闻五祖衣法南来,难道是行者吗?慧能说:不敢。于是取衣钵出示大众。不久慧能来到曹溪宝林寺,在那里开山传法。从此,形成禅宗的南派。
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亦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
回答者:yoyoni - 魔法学徒 一级 3-4 16:10

--------------------------------------------------------------------------------

这是佛家的话,原话是惠能所说。
六祖俗姓卢,名惠能。
源于他和神秀的一段话:
惠能之父原有官职,后被降于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永作新州百姓。其母李氏,本地人,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生惠能。惠能三岁丧父,母亲孤遗,家境贫寒,长大后靠砍柴供养其母。一日惠能卖柴于市,听一客诵经,惠能一听即能领悟,于是问所诵何经?客曰:金刚经。惠能又问经从何得来?客曰:得于黄梅寺弘忍大师。惠能归家告其母,矢志出家,几经周折,母从其志。惠能安置母亲后,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直达湖北黄梅寺,拜弘忍和尚为师。弘忍略问其意,便知惠能聪慧过人。为避他人之嫌,弘忍故命惠能踏碓舂米,经八月有余。
五祖弘忍挑选继承人,一日聚集众僧,告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令其徒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可付衣钵为第六代祖。时有上座僧神秀,学识渊博,思作一偈,写于廊壁间。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试,勿使惹尘埃”。惠能闻诵后,问是何人章句,有人告之,惠能听后则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众徒听了笑其庸流浅智。惠能亦无怪意,说吾亦有一偈,于是夜间请人代书于神秀偈旁。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回答者:小样儿的骑士 - 助理 二级 3-4 16:11

--------------------------------------------------------------------------------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回答者:135亲亲 - 魔法学徒 一级 3-4 16:12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出处:

六祖俗姓卢,名惠能,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郊区)人。惠能之父原有官职,后被降于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永作新州百姓。其母李氏,本地人,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生惠能。惠能三岁丧父,母亲孤遗,家境贫寒,长大后靠砍柴供养其母。一日惠能卖柴于市,听一客诵经,惠能一听即能领悟,于是问所诵何经?客曰:金刚经。惠能又问经从何得来?客曰:得于黄梅寺弘忍大师。惠能归家告其母,矢志出家,几经周折,母从其志。惠能安置母亲后,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直达湖北黄梅寺,拜弘忍和尚为师。弘忍略问其意,便知惠能聪慧过人。为避他人之嫌,弘忍故命惠能踏碓舂米,经八月有余。
五祖弘忍挑选继承人,一日聚集众僧,告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令其徒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可付衣钵为第六代祖。时有上座僧神秀,学识渊博,思作一偈,写于廊壁间。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试,勿使惹尘埃”。惠能闻诵后,问是何人章句,有人告之,惠能听后则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众徒听了笑其庸流浅智。惠能亦无怪意,说吾亦有一偈,于是夜间请人代书于神秀偈旁。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见偈惊异,各相谓言,奇哉不可以貌看人。五祖见众惊,恐人加害惠能,于是用鞋抹去惠能之偈,故意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此日五祖到碓场,见惠能在腰间绑着石头舂米,心有感叹。五祖问话之后故意以杖击碓三下,默然而去。惠能会其意,三更时入祖室,五祖授于衣法,命其为第六代祖。令即南归,并嘱惠能不可立即说法;又曰:“衣钵乃争端之物,至汝止传。”六祖辞师南归,渡九江,行至大庾岭,发现有人追逐,知为衣钵而来。中有一僧慧明,原是四品将军,捷足先登,追及六祖。六祖为其说善恶正法,惠明悟,拜六祖为师。明辞回,对后追逐来的人说,前路崎岖,行人绝迹,到别处寻去,六祖于是免遭于难。惠能行至韶州,初往曹溪,约九月余。又有恶徒追寻,六祖急逃广东四会,隐于山区猎人之列,达十五年之久。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六祖出山到广州法性寺(即光孝寺)。时有主持印宗法师,知惠能得黄梅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落发。过了两年,六祖复归南华寺主持,传法三十六载,得法弟子43人,传播全国各地,后来形成河北临济、湖南沩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五宗,即所谓“一花五叶”。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曹洞、临济盛行于日本;云门及临济更远播于欧美,故南华寺有“祖庭”之称。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惠能归新州,八月三日坐化于新州国恩寺,亨年七十六岁。后其徒广集六祖语录,撰成《六祖坛经》。惠能真身于1981年农历十月开座于修建焕然一新的六祖殿中,以供参拜。千百年来,南华寺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作者:六祖慧能
这个好象不算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