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案例:博士、硕士这两个名词是怎么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5 01:37:59

1、“博士”的由来

“博士”最早是一种官名,始见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有“公仪休者,鲁国博士也,以高等为鲁相。”

秦朝时,博士官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到了唐朝,把对某一种职业有专门精通的人称之为“博士”,如“医学博士”、“算学博士”等。而宋朝,则对服务性行业的服务员也称为“博士”。据《封氏闻见记》“饮茶”条记载:“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

秦始皇时代,由于独裁残暴,引发了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农民军攻城占府,消息传到了皇宫里,荒淫无能的秦二世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众皆奏说,应该赶快发兵,镇压农民起义。可是唯独叔孙通这个人发现皇帝脸色不悦,于是便见风使舵低声恭维地说,皇帝英明,仁爱四方,威严可敬,那些犯上作乱者成不了什么气候,这事何必惊动皇上呢?皇帝听了叔孙通的话,更加狂妄高傲起来,把提建议的人抓起来,而对叔孙通大加奖赏,并晋升他为“博士官”。

2、硕士-Master

古人曰,硕者,大也

中国国民教育序列按照层次高低,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基本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级中学教育和高级中学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高级人才的教育,包括高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又分为三个层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由于博士后往往是带着专门课题的研究人员,已经基本不属于“学生”这个范畴,因此我们常说的“研究生”就是指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对于本科同学而言,提到“研究生”,通常指硕士研究生。本手册中提到的研究生也指硕士研究生。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种类比较复杂,可以从以下角度划分。

●按学籍管理的不同,分为学历教育研究生和非学历教育研究生。前者指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含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推荐免试和部分高等学校经教育部批准自行组织的单独入学考试),被录取后,获得研究生学籍。毕业时,若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均符合学位条例的规定,可获硕士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后者指不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没有学籍。学生参加研究生课程研修班学习,按教学计划修完课程,并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获得申请学位的资格,再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学位证书,但没有研究生毕业证书。

●按学习经费渠道不同,分为国家计划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简称委培生)和自费研究生。国家计划研究生的培养经费由国家提供,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培养经费由委托单位提供,录取时要签订合同,毕业后到委托单位工作。自费研究生的培养经费由自己提供,有时候也可以从导师科研经费中开支,或获取社会赞助。自费研究生的名额比例正在逐年扩大。从长远来看,研究生教育收费是必然趋势,但目前还没有完整方案可以马上实行。因此,明年国家计划研究生缴纳学费的可能性不大。

●按照专业和用途的不同,分为普通研究生和特殊种类研究生。其中普通研究生占绝大部分。目前我国比较成熟的特殊研究生主要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和法律硕士(一般简称“法硕”)。近来又出现了公共管理硕士(MPA)。特殊研究生和普通研究生在报考资格、学制要求、学习内容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因此本篇的最后将单独介绍MBA和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需要所在单位推荐才能报考,因此这里不作介绍)。

硕士生的学习实行学分制,与本科一样,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学制一般为2到3年,多数都是3年,也有2年半的。一般来讲,前两年是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时间,通常可以修完绝大部分学分;第三年用来完成毕业论文、实习和求职。许多学校都规定,如果提前修完所要求的学分,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按照规定,在职硕士生的学习年限可相应延长一年。

(Master )

在牛津的bodleian图书馆的院子里,四周布满了门——哲学,艺术,数学,逻辑,物理,天文,地理,……要想成为精通各道学问的“大拿”(Master,我总觉得 硕士 一词不如master那么生动),非要在这些门里全都苦苦修炼一番;要不然,怎能master各种问题而不辜负master的美名?
转道到久仰盛名的Blackwell牛津旗舰店,小小的门面,如若不深入“书穴”,不能领会这书店的博大精深。无奈吾辈才疏学浅,窥探不了牛津文化命脉的精深处,好在Blackwell深入浅出,一套Oxford出版的大众科普的pocket books让人看了好不欢喜——逻辑,考古,心理,语言……仿佛恰好是Bodleian那些学问之门入门版。各个专题的书摆满了整整两平米见方的一个大桌子;随手翻翻,无不逻辑流畅又生动有趣,让人真想把他们悉数搬走,也做个小"master"。
无怪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当年会有那么多纵晓古今又横贯文理(就算不是文理,至少也是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的“大拿”。
时至今日,“所知”这个圆越来越大,要想通晓全貌是越来越难了——这仿佛成为我们偏于一隅的最好理由。前些日子看到新闻说2036年有小行星要装地球,觉得是有意思的话题,可是跟人聊起,却发现真没有人能讲明白asteroid和planet的关系。大家都能建复杂的模型,却离开“知识”的本源——人们对自身与环境的认知与理解渐行渐远。好像,念书当术业有专攻方为正道;正道直行固是好事,可就此阻断了旁路上的风景,岂不可惜?再没有真正的Master了。可至少,我们可以在地铁上 掏出口袋里的那些pocket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