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技术杂志好投吗:知足常乐应不应当受到鼓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10 08:44:18
我做为反方应当从哪些方面去反驳对方呢?
应当引用哪些典故呢?
应当注意哪些方面呢?

常言道,知足者常乐。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知道适当的满足,有助于人们稳定心态,从而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成就,工作上有了成就,自然会给自己带来快乐。比如:一个人调了工作,看到自己拿的是全单位最低一等的工资,而一些年纪轻轻的同事却比自己拿的多得多,这人会怎么想呢?如果他不知足,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那他一定不会快乐,工作也不会安心;如果他换个角度想一想,这份工作和自己以前的工作相比,是不是干得更顺手?是不是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即使是仅仅从“钱”的角度讲,现在的月薪和以前相比,数量是不是增多了(虽然增长的幅度不如其他同事那么大)?当他从这些问题中找到了满足,他的心情一定不会差,他的生活也就不乏快乐了。面对同一锅肉汤,路瓦栽能高兴得叫出声来,而玛蒂 德却悉眉苦脸,这就是知足与不知足的不同。

  其次,知足能使人不为外物所役,从而获得真正的快乐。爱因斯坦对钱财很是知足,也很不在意,他曾经用一张大面值的支票作书签,结果丢了那本书。对此事,他只是一笑了之。如果换了葛朗台先生,肯定要捶胸顿足,后悔得要死要活了。如此看来,是不役于外物的人快乐,还是把自己的悲欢系于身外之物的人快乐?当然是前者。

  也许有人会说,有时,要“不知足”才能常乐。是的,对于学习,对于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进取,自然应该不矢足;而说到对物质生活的态度,还是知足为好。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说过:“在工作上要向水平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这句话是对“知足”二字的最好注解。

  把对事业的追求化作无穷的动力,把对生活的满足当成奋进的阶梯,知足者常乐,就永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

  知足者未必常乐

  常言道:知足不辱,知足者常乐。于是乎,“知足”便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宝贵品质,事事以知足为荣不瘟不火。然而,难道处处都应该“知足”吗?恐怕并非如此吧,知足者也未必常乐呀!

  古时候,中国人总是以“圣人之邦”自居,惟我独尊,于是乎,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物阜民主、人杰地灵……只要一说起中国,诸多溢美之词纷至沓来,真可谓知足之至了。大清乾隆年间,英国大使拜见乾隆皇帝,请求以西洋珍品换取天国神技。但不足百年,英国成为西方大帝国,用洋枪火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万园之园中的一场洗劫、一把大火,似乎也烧醒了几位“知足者”的美梦。也就是在鸦片,三个英国军官对他的部下说:“哈哈,中国人,太懒了,他们发明了火药,便去睡觉了。现在,我们的火枪里,装的正是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啊!”大家想一想,知足者还能常乐吗?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知足者未必能常乐。

  那么,不知足的人呢?他们恰恰用自己的行动,从反面告诉世人:知足者未必常乐。

  科学精神,就是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一个科学家,最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便是“不知足。”如:量子力学创立者之一的薛定谔,一生都在不懈求索,不断进取,他曾在一年之间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不断提出新观点。又如: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更是从不满足,不断研究思考,在提出狭义的相对论后不久,又进一步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使人类科学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同样,如果不是历代那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不知足,哪里会有今天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灿烂文明?可见,不知足才能乐,知足者未必常乐。

  人,总是要向更高目标攀登的,这也就是人往高处走吧。高考之后接受高等教育,是我们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心愿,而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又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定下更高目标,才能有更大的动力。如果考上大学就知足,也一定会造成终生的懊悔。

  知足者未必常乐。还犹豫什么?同学们,快快振作起来,向着理想,学吧,不要有一点成绩就知足?

  *******

  合评:

  “知足者常乐”与“知足者未必常乐”是相对立的观点。那么,持不同观点的人如何自圆其说呢?可以说,这两位小作者都很聪明,他们各自选择适当的角度并运用典型的论据,从而做到了自圆其说。“知足者常乐”作者主要从对物质和金钱追求的角度来论述应该知足;而“知足者未必常乐”作者则是从国家发展、科学进步和学生求知的角度来论述不应该知足。虽然角度不同,但都能立住自己的观点。

  两文在论证上也各有千秋。“知足者常乐”作者主要用对比分析来解决问题;与之相反,更注重摆事实,运用典型的事例说话,特别是那个英国军官的话,从反面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语言上,“知足者常乐”作者设问句用得较多,“知足者未必常乐”作者则善用反问句与感叹句,虽有差别,却都能用到当处。

  “知足者常乐“作者的作文有的地方语言不太简洁,如第一个分论点”首先……带来快乐“一句就大有精练的余地;”知足者未必常乐“作者在结构上稍有不妥,试将第二段中”也就是在……知足者还能常乐吗?“一节移至第三段”那么,不知足的人呢?“之后,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