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山木赵本山:对郑成功的评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11 02:24:34
详细说明,类似文章

郑成功接收父亲的兵力,成员多是盗贼出身,於是郑成功一直是「强人统治」,「严刑峻法」,极少接受属下的意见。然而他的文人背景却也能让他以德服众,同时也有助於他对商业方面的经营,创造出胜过他父亲的局面。

因郑成功为汉和混血,日本人亦视之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户(今长崎县平户市)海滨尚有「儿诞石」,相传郑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曾写了一部名为《国姓爷合战》的净琉璃剧,风靡一时。

台湾日治时期,日人拆除为数不少的汉人庙宇。但位於台南,祭拜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被改为和风建筑「开山神社」。直至战后,又恢复旧名,并整修为北方朝廷式建筑,但是庙门则依然保持日本的鸟居形式。

中国把郑成功看作从荷兰人手上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日本则把郑成功看成第一个日裔子孙经营台湾的例子,而台湾则把郑成功看成汉人脱离中国统治,移民台湾,建立新天地的典范。

关于郑成功的不同看法

郑成功的一生经历了抗清与驱荷复台两个阶段,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也不尽相同。

一、郑成功代表哪一个阶级的利益。对郑成功英雄业绩的评价,涉及到他代表哪个阶级利益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郑成功代表的是汉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另一种意见认为,他代表的是海上商人集团的利益。

二、郑成功抗清的性质。一种意见认为,郑成功的抗清与农民军的抗清不同,他的抗清与“忠君”思想分不开,故而不能充分利用人民的力量,以致给抗清事业带来损失。另一种意见认为,清入关并统一中国是历史的必然,因而郑成功的抗清注定是要失败的。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清入关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的社会矛盾,郑成功的抗清斗争是一种反抗民族压迫的正义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他和其他南明势力的抗清,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最终陷于失败,但却使清朝统治者看到汉族人民的力量,到康熙帝时不得不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采取措施以恢复和发展生产,缓和满汉的民族矛盾。

三、郑成功驱荷复台的主要原因。一种意见认为,郑成功是因为感到在大陆抗清无望,遂渡海驱逐占领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作为继续抗清的基地。另一种意见认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是荷兰殖民者与中国人民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郑成功属于海上商人集团,深切感受到荷兰殖民者侵略之害,因而当他在大陆的抗清斗争遭受挫折时,自然就把斗争矛头转向占领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以营建新的抗清基地。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民族英雄-----郑成功(1624-1662)

郑成功,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清顺治二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1653年(清顺治10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1652年(清顺治九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旧部)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 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于1662年旧历五月初八因病逝世于台湾,终年39岁。

民族英雄-----郑成功(1624-1662)

郑成功,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清顺治二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1653年(清顺治10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1652年(清顺治九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旧部)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 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于1662年旧历五月初八因病逝世于台湾,终年39岁。

母亲是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