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人事考试网:《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21:56:54
什么人物都可以
最好是《草船借箭》里的人物分析。再说一遍什么人物都可以

三国的历史,
是中国历史中的一段精彩的篇章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王朝镇压黄巾起义(黄巾之乱)的必然结果,也是东汉末年割据战争的继续发展和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因为东汉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大陆称民乱为农民起义)时,给予了各地军阀和州郡长官以可乘之机,他们纷纷组织武装,修建坞堡,扩大地盘,成为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我看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是被世人公认的聪明才子;人们都很佩服他那“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本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再世诸葛,可以光耀门楣。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诸葛亮并不聪明,你不信?你就看看下面的论据吧。
第一,作为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每日陷入具体事务,事情不分大小,皆由他亲自决定,这是领导者的大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决不会这么做的。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诸葛亮53岁病死与他事必躬亲、操劳过度有关。这能说他聪明吗?
第二,诸葛亮不仅不会用人,而且往往在关键时刻或重要地方用错人,并导致严重后果。战争无情义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战中,在华容道上把关羽、张飞或赵云三人位置调换一下,这样既不让关羽还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的不杀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诸葛亮错用关羽,结果放虎归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后来,又让关羽驻守荆州,至于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自己也差点成为司马懿的阶下囚,则是妇孺皆知的事。宋代欧阳修说:“用兵之要,先择于将臣。”而诸葛亮不会用人和用错人,却用“天意”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轻描淡写地掩饰过去。
第三,诸葛亮的不聪明还反映在他的不能招贤纳才。蜀国君臣平庸,后期更无大将。“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便是一个明证。刘备死后,在诸葛亮执掌大权期间,虽有一个姜维,但也未能保住蜀国江山,足见其才华平平。
第四,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最能说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聪明人。蜀国和魏国,力量对比悬殊,况且刘备死后,蜀国元气大伤,但诸葛亮还要六出祁山,进攻魏国。虽说吴蜀这时已重归于好,诸葛亮口头上说联合东吴,行动却一意孤行,六出祁山。当时陆逊还在,倘若是吴蜀联手,东西夹击,司马懿也要在漫长战线疲于奔命,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结果屡战屡败,如果一二次失败还情有可原,那么三四次失败只能说明了诸葛亮不智了。
第五,阿斗平庸,无才无德,诸葛亮不取而代之,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缺少勇气和决断。而司马懿则相反,他敢作敢为赚曹爽,使魏主终归司马氏。刘备死前,曾对诸葛亮说,若阿斗无才,可取而代之。这是群臣都听见的,还怕什么?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为训。
总之,诸葛亮虽在具体某一仗中能取胜,但往往在统筹全局或关键性的问题上,屡次失误,这能说明诸葛亮是智者

曹操好评论些啊!

分析哪个人物啊
不是全都要分析吧
东吴,我比较喜欢太史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