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写作培训:地之子(李广田)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5 09:28:17
地之子(李广田)赏析
主要赏析:
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
我的襁褓;
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
保姆的怀抱。

作品鉴赏:
第一节,诗人从自己生命的“生”、“死”两端着笔,直抒胸臆,倾吐对土地的深情。一开始,诗人敞开赤子之心,诚挚而自豪地宣称自己生于土地,是大地之子,表白自己对大地怀着“人子的深情”,也扣紧了诗题;承此,诗人把地面上的沙壤喻作自己的襁褓,把田禾、野草喻作保姆的怀抱,表明自己长于土地,对土地深切依恋,满怀感恩。接着,诗人表白自己要安息于土地的心愿。诗人出自胸臆的抒情,就如同大地一样的平直,一样的质实,一样的本色,没有矫情作态,毋须凌空高蹈。诗人非常执著地证实着自己与大地有着一样的血脉、品性,非常诚挚地抒发了对大地的崇敬和热爱。

第二节,诗人从反面着笔,以自己对“天”的姿态,来反衬自己对大地的崇敬和热爱。大地之子,并非匍匐于地面,而是昂首挺胸、放眼蓝天、壮志凌云的;具有这样的人生姿态,正是因为他脚踏着坚实的大地,正是因为大地给予他力量,启发他的梦想。诗人鲜明地表白,自己仰望天国,但却无心住在天国。诗人十分清楚:天国是虚幻之乡,只能仰望,只能用来寄寓希冀和梦想;若企图脱离大地而寄身天国,那么“我”不仅将失去天国——天国会不堪承载真实而垮塌,也将失去大地,失去生命之本、力量之泉和精神家园。

诗歌中的“大地”,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生活的故乡家园,广袤富饶的土地,也可理解为具有深厚文明土壤的祖国,还可以理解为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人间。

原文:
《地之子》李广田
我是生自土中,
来自田间的,
这大地,我的母亲,
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
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
我的襁褓;
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
保姆的怀抱。
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
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
生长又死亡。
我在地上,
昂了首,望着天上。
望着白的云,
彩色的虹,
也望着碧蓝的晴空。
但我的脚却永踏着土地,
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
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
因为住在天国时,
便失掉了天国,
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一九三三年春
注:《地之子》选自《20世纪汉语诗选》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
李广田(1906—1968),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1935年大学毕业后,回济南教中学。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之一。这时期的散文辑为《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于西南内地,先后在一些中学和西南联大任教,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随着生活的变迁和思想进步,所作散文集《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视野较前开阔,静美的氛围渐为感奋的心曲和警策的理趣所代替,文笔更为练达简洁。20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云南大学校长。著有诗集《普城集》和散文《花潮》《山色》等。还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整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和傣族长篇叙事诗《线秀》等。

创作背景:
李广田是来自乡村的诗人。他在散文集《画廊集》的题记中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就是现在,虽然在这座大城市里住过几年了,我几乎还是一个乡下人一样生活着,思想着,假如我所写的东西尚未能脱除那点乡下气,那也许就是当然的事体吧。”这显示了诗人对乡村、对土地的爱。这种情感直接触发诗人写出他的早期诗歌代表作《地之子》。

地 之 子

李广田

我是生自土中,
来自田间的,
这大地,我的母亲,
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
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
我的襁褓;
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
保姆的怀抱。
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
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
生长又死亡。

我在地上,
昂了首,望着天上。
望着白的云,
彩色的虹,
也望着碧蓝的晴空。
但我的脚却永踏着土地,
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
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
因为住在天国时,
便失掉了天国,
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一九三三年春

注:《地之子》选自《20世纪汉语诗选》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李广田(1906—1968),山东邹平人,现代作家、诗人。

***********************

诗人李广田来自农村,是个在山东境内黄河与大清河之间那块平原上成长起来的普通农家的儿子。他在自己的《〈画廊集〉题记》中曾说过:“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就是现在,虽然在这座大城里住过几年了,我几乎还是像一个乡下人一样生活着,思想着,假如我所写的东西里尚未能摆脱那点乡下气,那也许就是当然的事体吧。”这表明了诗人对于农村、土地的爱。

这首诗语言非常朴实,但流露出来的对土地的依恋之情却真挚、深沉得令人感动。“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生长又死亡。”只有真爱土地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欣赏时要注意诗中出现的“母亲”“襁褓”“怀抱”这些比喻;还要注意两节诗中“大地”与“天国”形成的比照对于深化主题所起的作用。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