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的拙字的故事:毛泽东诗词解释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07:51:11
毛泽东的诗词并解释。

《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译诗】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沁园春 长沙》是诗人毛泽东的开卷之作,实际上是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宣言书, 但诗人寓动于静,寓张于驰,其锋藏而不露,其势引而不发,其词雅而不激。诚如古人所言,引而不发,跃如也。

下面再说明该词是“少年游”的压卷之作。为此,先对相关诗词作一简要介绍。

“少年心事当挐云”(李贺),青少年时代是一个多梦季节,诗人更是如此。他们或寄意寒星,或寄情山水,或抚琴月下,或独坐幽篁,或对酒当歌,或登临长啸,以抒豪情抱负。中国古典诗词中此类作品甚多,且不乏佳作。笔者将这些作品统称为“少年游”,记得一位着名词人旧地重游时曾写过:“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 词牌中也有《少年游》,最初也写少年游冶之事,但后来仅为词牌名而已,本文并不特指该词牌。

下面选取几则有代表性的诗词或句子:

李白的一生都在为施展自己的才能而奔走,他“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梁甫吟》中高歌“我欲攀龙见明主”,随即又叹息“白日不照吾精诚”;在《行路难》中,因才能不得施展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但仍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从军行》中曾写下“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投笔从戎的意向;边塞诗人岑参也表达过从戎报国的意向,“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而生长于边塞的“将家子”李益则以《边思》咏志:“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一生郁郁不得志的“诗鬼”李贺,青少年时代也曾雄心勃勃,在《南园》中直抒胸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又借《马诗》婉陈抱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陆游青少年时代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辛弃疾也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柳亚子先生曾在一首词中为辛弃疾叹息,并抒发自己的情怀:“霸才青兕兵家子,读破书千纸。河山半壁误英雄,赢得雕虫余技擅江东。 秦宫汉阙荆榛遍 ,苦恨铜驼贱。华夷倒置总堪忧,未请长缨辜负汝吴钩。”

孟郊登科后则喜形于色:“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仕途坎坷,后来回顾少年时曾感叹“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念名利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在一首《少年游》中写过,“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箫索,不似少年时”。

从上面引用的诸多诗句可以看出,中国文人在青少年时代“诗言志”主要是:“攀龙见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抱负;“腰垂锦带佩吴钩”以报效祖国,并“赢得生前身后名”;登科及第以获取荣华富贵。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这许多,不是为了显示毛泽东比前人如何高明,如何志向远大,而是为了使大家对“少年游”题材的诗词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本文关于“压卷之作”的论断是客观公允的。 《沁园春 长沙》是“少年游”的压卷之作,是此类题材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如 果我们想到该词而写“少年游”,其惶恐也许更甚于当年李白面对黄鹤楼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当然,李白在黄鹤楼上还是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些还是很不错的,但一向自负的他,从没认为超越了崔颢。对于达到“神”的境界的《沁园春 长沙》,只要稍稍懂一点中国古典诗词,谁会否认它是“少年 游”的压卷之作? 诗、词大都是作者心灵、经历的映射和升华。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杰出代表的毛泽东同志,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他的诗词创作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息息相关,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把自己的雄才大略和喜怒哀乐融入诗词,由于其喜怒哀乐超越“小我”,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境界,所以毛泽东诗词成了人民革命的绚丽史诗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乐章。 □从沉沉一线,雄关漫道,到天翻地覆 —— 人民革命的绚丽史诗

人们形容中国革命一般用“壮丽史诗”,本文最初准备沿用。反复研读毛泽东诗词后,觉得诗中反映的中国革命是波澜壮阔的,更是绚丽多彩的,大约是因为毛泽东诗词始终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艰难的行军和惨烈的战争也多姿多彩起来。 毛泽东的叁十九首诗词中,悲壮苍凉的只有两首,《菩萨蛮·黄鹤楼》就是其中之一。那是1927年春,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回天无力,心情苍凉,登黄鹤楼而赋诗: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黄鹤楼乃千古登临之地,崔颢、李白、白居易、苏轼、陆游等曾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崔颢的诗更是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关于黄鹤楼的吟唱,大多是轻松、明快的,因为这里毕竟是传说中的仙人驾鹤之地,纵然黄鹤已杳,仍有白云悠悠,“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叁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 际流。”在此地,纵有感伤,也不过是归思、乡愁、别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然而,在这“烟花叁月”,在这荆楚形胜地,毛泽东却没有赏春的雅兴。在一个阴雨天,或许是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他一任风吹雨打,由位于武昌都府堤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信步走到江边,倾听涛声,然后沿着蜿蜒的蛇山小径,登上黄鹤楼。为黄鹤楼写下了一种别样的“绝唱”,一种苍凉、悲怆的“绝唱”。 “茫茫”、“沉沉”、“苍苍”几个叠词,再加上“莽”和“锁”,把大自然的风云、大革命失败前夕的政治风云和诗人风云激荡的心融为一体。在一首小令中使用这么多叠词,是很罕见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叠词最有名的,大概要算李清照的长调《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营造了“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悲秋氛围。毛泽东大概在为那个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唱悲歌了!李词中的叠词明显地有人工雕凿之嫌,毛则是信手拈来,把叁个叠词融入叁个句子中,“天然去雕凿”。李清照 “悲”而含“伤”,毛泽东则是“悲” 中有“壮”,沉寂中吐出生机。

一句“黄鹤知何处?”使人感慨万千!诗人想必不仅仅是问那一去不复返的黄鹤吧,言外之意想必是说,那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难道要像黄鹤一样?于是,诗人把酒临风,沃地祭神,对滔滔江水而心潮逐浪高!

经过不长时间的沉寂,那“沉沉一线” 的生机终于绽放出烂漫的山花。南昌起义 、秋收暴动、井岗山斗争、瑞金红色政权及叁次反“围剿”的胜利,人民革命风起云涌,诗人毛泽东诗兴大发,留下了十首小令,鲜活地、全方位地记载了那些斗争,成为人民革命的绚丽史诗。

那段时间,诗人的心情是欢快、激越的,从所选用的词牌可略见一斑:西江月、清平乐、采桑子、如梦令、减字木兰花、蝶恋花、渔家傲。就连《菩萨蛮》,也一改前述《菩萨蛮·黄鹤楼》中豪放派的沉郁苍凉,而采用了近乎婉约的手法。

这些诗词,给我们展现了“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黄洋界保卫战,“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土地革命,“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的山地行军和“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胜利会师,“漫天皆白”“雪里行军”的“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的悲壮行程,“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的反第一次大“围剿”,“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的反第二次大“围剿” ……

毛泽东两首反“围剿”的词都用《渔家傲》词牌,这是很有意思的,或许是因为该词牌适合于“慷慨雄放之声”吧。范仲淹的“塞下秋来”是最有名的《渔家傲》词了,该词描写了荒凉萧瑟的塞下秋天,及“浊酒一杯家万里”, “将军白发 征夫泪”的边思,其情苍凉悲壮。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就是采用《渔家傲》词牌,“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颇有气势,梁启超评曰:“此绝似苏辛派”。毛泽东的诗词中,这两首反“围剿”的词也许是最为热情奔放的。不到叁十岁的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与强敌周旋,“横扫千军如卷席”,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铸就了他军事生涯中的辉煌。这两首小令,留下了多少激动人心的诗句!

有论家认为毛泽东的这组词诗意不浓,谬矣!盖诗词之道,虚虚实实。实者,记事写景也;虚者,抒情议论也。而作为史诗,则必须以写实为主。毛泽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使寻常话语,寻常事件入诗,实为难能。我们感谢毛泽东的诗词,艺术地再现了那段革命斗争的历史,正如我们感谢沈从文那近乎白描的散文和小说,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湘西,虽然这个比喻有些差强人意。况且,作为浪漫主义大师的毛泽东并不满足于简单记事,他把抒情融入记事之中,使事事含情,句句抒情。当我们品味这些诗词时,每一句都让人感到豪气和喜悦扑面而来,而那,正是“齐踊跃”的百万工农的豪气和喜悦。“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当毛泽东在记事时偶尔抒情,便成千古绝唱矣!

除了上述“史诗”外,在这段时间,毛泽东还写了两首以抒情为主的词:

采桑子·重阳(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菩萨蛮·大柏地(一九叁叁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重阳节登高赋诗,大约是中国文人的一大景观,其中最着名的大概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边塞诗人岑参的重阳诗则别具一格,把菊花和战场联系起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一般人很少注意这首诗,不知毛泽东是否有印象,其“战地黄花”不知是否与此有些关系?尽管毛泽东当时身处逆境,但全然没有因悲秋而自怨自艾,其重阳诗则是秋风的礼赞,战地黄花的礼赞,寥廓江天的礼赞。

《菩萨蛮·大柏地》是一首凭吊旧战场的词,诗人一改千百年来吊古战场的伤感惆怅,而使凭吊变成了赞颂。“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真是想象瑰丽,起笔不凡。“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则 一改“西风残照”的凄凉景象 ,而使落日辉煌起来。晚唐花间派词人温庭筠也曾用《菩萨蛮》词牌写过雨后黄昏,“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毛泽东的“雨后复斜阳” 或许由此点化而来 ,但下句(及整首词)的不同,使境界大异其趣,温词写怨妇缠绵伤春,系典型的婉约词,而毛词的上阕于婉约中见雄沉,下阕则热情奔放。此处之所以用“或许”,是因为“雨后却斜阳”句并不具有“专利”的性质,或许会“英雄所见略同”。

写这两首抒情词时,毛泽东的心情“又是郁闷”的,但词中丝毫看不到这种情绪,比《菩萨蛮》稍晚的《清平乐·会昌》,诗人的心情虽然更为“郁闷”,但仍高唱“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经过几年战火的洗礼,如今的毛泽东已经不是当年在黄鹤楼上题写苍凉、悲怆“绝唱”的书生意气的毛泽东了!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主力红军步履维艰的转移,使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得以复出。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毛泽东,在红军二渡赤水,第二次打下遵义,和军委纵队一起跨越娄山关时,还是写下了他一生中另一首悲壮苍凉的词,使人们感到他肩上担子的重量,革命道路的艰难。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联想彼时彼地,彼情彼景,全词无一句不动人心魄。

对已入化境的诗词,一切解释显得多余。下面仅借《忆秦娥》之题发挥一下。李白的《忆秦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王国维先生盛赞该词:“‘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http://post.baidu.com/f?kz=86308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