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主要观点:(紧要~!!!急急~!!)不同地区房屋的特点是怎样与当地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1:34:27
紧要~!!!急~!!!!!两天之内完成~!!!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http://bj.house.sina.com.cn/decor/minju/

http://house.qianlong.com/33/2004/12/13/1681@2421139.htm

http://www.chinaasc.org/zsck/read.php?wid=649

在山西省南部襄汾县境内的汾河东岸,有一个叫丁村的自然村落。别看这块地方不大,却颇引人注目。因为本世纪50年代曾在它的地下挖掘出了距今30—10万年的人类活动遗迹,从此丁村被定为中国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而在它的地上,至今仍保留着一片古老的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代的民居。

据说丁村最初是一个丁氏家族的聚居点。丁家人后来弃农经商,买卖越做越大,住宅也就越建越多,如今住在村子里的有260多户1000多口人,大部分是丁氏后裔。他们目前主要靠务农为主,经商者却为数寥寥。

丁村的民居属中国北方汉民族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共有40余座院落约600间房,其中最早的房屋建于1539年左右,算得上是现存年代较久的北方民居了。

为了保存和整理丁村民居和民俗文化,这里的部分院落已被辟为丁村民俗博物馆。不久前当我从北京来到这里采访的时候,在民居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李兆祥馆长一边领着我参观,一边向我介绍丁村民居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这里的一座座院落之间都由旁门、甬道或庭院相连,四通八达,我就像是步入了迷宫,一时很难判断出自己的方位。李馆长告诉我,丁村民居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分三大片布局,建筑年代依次为明代、清代早中期和晚期,其建筑风格也略有变化。一般讲,清代的建筑规模要比明代普遍宏大,如清代的房子造得比明代的房子高,天井也深;明代的四合院到清代时已变成了前后两套院。但丁村民居在构造上有一个共同点,即先立木柱,后砌砖墙,直檐式大屋顶,房子的上部以楼板相隔造出一个夹层,用以储放杂物和粮食。院内的东西厢房为住室,南北厅房主要用于祭祀和社交活动,有的也被用来作为库房。

88岁的柴英子是南片一座小院的老房主了,我们去拜访时正逢他们一家人围着院里的小桌吃饭。这位老太太耳朵已经聋了,说话嗓门挺大,生怕别人也听不见。她不停地冲我们嚷嚷,我听不懂她在说什么,但看那意思,她把我们当成买房的了。她要让我们明白,她不想从这里搬走。

和老太太住在一起的是她的孙子丁奇峰一家三口人。40多岁的丁奇峰是位憨厚的农民。他告诉我说,他的曾祖父在清代后期建造了这座宅院,大大小小有9间房,至今保护得很完好。

我看到在3间北房的门窗、隔扇上雕刻了不少花饰,手法简洁、图案古朴。李馆长介绍说,丁村的民居非常讲究绘画和雕刻,其中明代建筑偏重绘画,清代建筑则偏重雕刻。清代早期的房子一般都有高大的前廊,廊上的檐枋雀替及斗拱部位便成了雕刻师们一展身手的地方。他们选用上乘的白杨木作坯料,经过作画、雕坯、出细等多道工序,雕刻出各种高浮雕、浅浮雕形式的作品。其内容非常广泛,有寓言故事、戏剧人物、生活习俗及用花鸟鱼虫组成的吉祥图案等等。

到了清代晚期,许多房子不再造前廊,雕刻便集中在门窗、隔扇等部位,手法也相对简洁了。柴英子家的住房就属这一类。

在柴家小院里,3间北房显然是正房,屋门开在正中的那间房是过厅,两边各一间为卧室。过厅里的陈设既有老式的八仙桌椅、条案,也有沙发、电视机等现代生活用品,这是主人日常吃饭、待客之所。正面墙上设有六开门雕花小墙柜,按照丁村的习惯,里面供奉着祖先的灵位。逢年过节时,一家人要在这里祭祀祖先。

老太太的卧室内砌着一个很大的火炕,炕的一角为灶台。木板屋顶下还悬贴着一个小木梯,把它放下来便可攀梯进入房屋顶部的夹层。炕两边的墙上都有壁橱,较大的用来放被子,较小的上了铜锁,看来是存放贵重细软的地方。屋内的推光漆衣柜、铜盆架、桌椅板凳以及炕头上放着的饮茶用的炕几和茶具都是清代的物品,就连扇凉用的扇子也是清代的团扇。看得出来,丁村人非常珍视祖辈的传统和习俗,丁村的民居既注重建筑构造美观,也讲究室内装修和空间的利用。李馆长说,丁氏家族对街道的整体规划也很有说道,村内建房时均采用“丁”字形的布局,并在各个街口建造庙宇,据说这是为了保证家族人丁兴旺。

在丁村转了一圈后,我发现在这片古老民居的周围已经建起了一些新的住宅。仔细观察,这些新建筑仍基本上保留了主要的传统风格,如直檐式大屋顶、带夹层,所不同的是房子不再有雕刻装饰,门窗出于采光和密封的考虑,作了一些改进;四合院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一户封闭式的小院落。现代丁村人似乎更注重住房的实用性了。(大维)

跟椐人们的喜爱

与当地的天文有关,北方多平顶,因少雨,南方多雨故尖顶,大体而言。现在都是一个样了,有钱了都变洋房,还要摩天,此是人文。
古今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