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官网平板电脑报价:中国的资源!!! 急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06:53:06
要多一些,种类多一些,详细一些的!!

中国资源现状可以有两句话可以概括,一从中国的历史和资源应用的效果来看资源利用效率取得了明显的提高。二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从单位的GDP能耗来说,我们从1980年到2000年,单位GDP能耗明显下降。20年期间,我们累计下降64%,而世界同期的平均水平是下降了19%,OECD国家下降20%,也就是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取得了明显结果。但是,从2002年开始,单位GDP能耗出现上升。
我们来说一下万元GDP的用水量。在1980年的时候,万元GDP的用水量是9800立方米,到了2004年我们的万元GDP用水量只有448立方米,下降的非常的明显。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引起用水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用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3年农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的比重由1980年的83%下降到了64%,用水结构发生的明显的变化。第二,从工业用水来看,实现增产不增水。特别是在1999年到2002年期间,工业用水量是零增长,尽管这个期间工业增加值增长很快。
从上面一组数据可以支持刚才我说第一个结论,从历史来看,中国的资源利用有明确的进步,但是问题依然突出,挑战依然严峻。主要的问题概括下来有三点:
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八个主要耗能工业,单位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了40%以上,而这个八个主要工业部门占工业GDP能效的73%;第二个例子,我们的粮食作物平均水分生产率,一立方米产多少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25个百分点。另外,我们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比如建筑节能、建筑高能耗问题十分突出。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2~3倍。我认为在这样一个快速城市化的初期发展中,这个问题不解决,将来再改变现在所付出的代价和难度是非常大的。
第二个问题,近年来的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加大。刚才谈到能源的密度,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了增长。也就是说,在2002年的时候一直到现在,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大于GDP增长的速度,在1980年—2000年的时候,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不到0.5,现在超过1。电力消费的弹性系数,从2000年开始就大于1,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资源总量是居世界第三位置,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是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中国的淡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均的淡水资源量将会越来越少,我们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列入严重缺水国家。从2002年开始为什么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快于GDP,最重要的问题是产业结构的发生了一些明确的变化。
大家可以看到,重工业的比重前些年快速增长,到2004年重工业已经超过6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63%,63%中近3/4是来自于重工业。从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耗来看,产品能耗不是提高了,而是在逐渐下降,产品的能源消耗还是在提高。因此,近几年造成资源需求快速造成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是结构性的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因此,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改变这样偏离资源节约方式轨道的发展方式,要在经济结构上做大文章。
第三个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明显的损害,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目前已经存在着环境“透支”,以二氧化硫为例如果中国的城市空气质量都能够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二氧化硫空气质量应该在1200万吨左右,我们去年已经超过了2000万吨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预计2020年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达到3100万吨~3900万吨。环境约束非常明显,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怎么办?中国政府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带有长远意义的发展战略。我们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与控制人口、环境保护一道作为新时期基本国策。并把这样原则体现在政府各项工作当中,包括政府规划、产业政策、标准等等方面。

中国的现代化伴随着深重的资源环境矛盾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突飞猛进。从1990年到2001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这样的消耗速度,迅速耗尽了国内的资源。中国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到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靠国内资源来支撑今后的发展。从消费总量看,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80%。

我国的国内资源再也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环境更难以支撑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我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7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人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人口资源危机,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对中国而言,如果我们继续沿着当前这种发展模式走下去,将难以解决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难以解决区域分化和阶层分化的矛盾,将难以解决全球环境恶化的矛盾。我们也许是幸运的一代人,能看到未来新文明的曙光,它将彻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也许是最不幸运的一代人,因为我们可能将经历一场人与自然彻底冲撞后的劫难。

呼唤新文明,避免重蹈历史灾难

因此,我们呼唤一种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工业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人类几千年文明史,都是以破坏自然来换取人类人口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只是节奏快慢与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尤其是300多年来的工业文明发展史,对自然的破坏最为彻底也最为无情。迄今为止,人类的科技智慧和社会文明似乎不像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总是与自然相对抗,由此下去,这种“放纵的自由”绝对是难以维持的。难道我们就找不到一条希望之路,

使人类能正实现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目标?虽然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显示出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虽然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革命跟上,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它阻拦不住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消耗,阻拦不住人类对环境的更大污染和破坏。幸运的是,绿色技术革命已经产生了;遗憾的是,世界上许多政治家们并没有充分理解其中深远的意义。

2002年7月,美国得克萨斯州举办了一场太阳能汽车赛,10辆太阳能驱动的汽车无声开动,平均时速达到56公里。不要小看了这56公里的时速,这是一场正的绿色技术革命。100年前,历史上第一次汽车大赛也是在美国,当时最高时速也就是8公里,以至于一位观众站起来愤怒高喊:换马来比赛!

几年前,德国的弗莱堡已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太阳城。城中的办公楼和住房就是太阳能发电站,房屋建筑材料使用的是太阳能电池材料。每幢太阳能房屋发出的电力供应,超过房屋自身用电的5倍以上,多余的电输送到一个中心配电站,用于一些更耗能的业务。

美国能源部和斯坦福大学最近完成一份报告,认为仅依赖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几个州的风力,就可以满足全美的能源需要。欧洲能源委员会最近也完成了一份报告说,北美大平原、中国西北、东西伯利亚、阿根庭北部地区的风力,加上各大洋沿海主要城市的风力,可以完全满足全球能源需要。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世界各国政府的通力合作。

除了能源结构的转变外,世界循环经济也日新月异。工业文明所使用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回收的,但其它的钢、铜、铝等几百种材料则是可以回收的,提高原材料的循环利用水平,是资源效率与使用效率双提高的必然选择。1981年,丹麦政府制订法令,规定啤酒和软饮料只有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才可上市出售。这意味着塑料和金属材料容器被禁止使用,也意味着要企业必须建立起一个饮料包装回收和重复使用的系统。丹麦联合酿酒公司迅速回应了此项法令,其99%的瓶子得到回收,有些瓶子重复使用达30多次。2002年,宝马德国公司国内汽车回收处理再利用的部件已达到90%。2000年,世界一些国家的废钢回收率,德国为80%,荷兰为78%,奥地利75%,美国67%,而中国仅达20%。

世界循环经济的革命性发展,预示着世界能源已由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转向可再生的丰裕资源,预示着新文明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再次转型,预示着人类可以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但同时,它也意味着旧工业文明的最后一次挣扎,意味着各国可能围绕即将枯竭的自然资源展开最后一次哄抢,意味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在短期内可能发生一次更大的碰撞。200多年前,当瓦特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刚开始出现在英国时,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全面的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更没有人会想到以后的两次世界大战。

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的继续膨胀,开始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总量来支撑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我们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承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我们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须发展清洁生产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必须发展绿色消费以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必须发展新能源以实现生产方式的彻底超越。唯有如此,我国人民才能告别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种种灾难,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培育出一个全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作者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

《环球时报》 2004年02月06日 第十五版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突飞猛进。从1990年到2001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这样的消耗速度,迅速耗尽了国内的资源。中国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到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靠国内资源来支撑今后的发展。从消费总量看,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80%。

我国的国内资源再也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环境更难以支撑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我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7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人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人口资源危机,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对中国而言,如果我们继续沿着当前这种发展模式走下去,将难以解决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难以解决区域分化和阶层分化的矛盾,将难以解决全球环境恶化的矛盾。我们也许是幸运的一代人,能看到未来新文明的曙光,它将彻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也许是最不幸运的一代人,因为我们可能将经历一场人与自然彻底冲撞后的劫难。

呼唤新文明,避免重蹈历史灾难

因此,我们呼唤一种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工业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人类几千年文明史,都是以破坏自然来换取人类人口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只是节奏快慢与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尤其是300多年来的工业文明发展史,对自然的破坏最为彻底也最为无情。迄今为止,人类的科技智慧和社会文明似乎不像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总是与自然相对抗,由此下去,这种“放纵的自由”绝对是难以维持的。难道我们就找不到一条希望之路,

使人类能正实现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目标?虽然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显示出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虽然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革命跟上,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它阻拦不住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消耗,阻拦不住人类对环境的更大污染和破坏。幸运的是,绿色技术革命已经产生了;遗憾的是,世界上许多政治家们并没有充分理解其中深远的意义。

2002年7月,美国得克萨斯州举办了一场太阳能汽车赛,10辆太阳能驱动的汽车无声开动,平均时速达到56公里。不要小看了这56公里的时速,这是一场正的绿色技术革命。100年前,历史上第一次汽车大赛也是在美国,当时最高时速也就是8公里,以至于一位观众站起来愤怒高喊:换马来比赛!

几年前,德国的弗莱堡已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太阳城。城中的办公楼和住房就是太阳能发电站,房屋建筑材料使用的是太阳能电池材料。每幢太阳能房屋发出的电力供应,超过房屋自身用电的5倍以上,多余的电输送到一个中心配电站,用于一些更耗能的业务。

美国能源部和斯坦福大学最近完成一份报告,认为仅依赖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几个州的风力,就可以满足全美的能源需要。欧洲能源委员会最近也完成了一份报告说,北美大平原、中国西北、东西伯利亚、阿根庭北部地区的风力,加上各大洋沿海主要城市的风力,可以完全满足全球能源需要。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世界各国政府的通力合作。

除了能源结构的转变外,世界循环经济也日新月异。工业文明所使用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回收的,但其它的钢、铜、铝等几百种材料则是可以回收的,提高原材料的循环利用水平,是资源效率与使用效率双提高的必然选择。1981年,丹麦政府制订法令,规定啤酒和软饮料只有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才可上市出售。这意味着塑料和金属材料容器被禁止使用,也意味着要企业必须建立起一个饮料包装回收和重复使用的系统。丹麦联合酿酒公司迅速回应了此项法令,其99%的瓶子得到回收,有些瓶子重复使用达30多次。2002年,宝马德国公司国内汽车回收处理再利用的部件已达到90%。2000年,世界一些国家的废钢回收率,德国为80%,荷兰为78%,奥地利75%,美国67%,而中国仅达20%。

世界循环经济的革命性发展,预示着世界能源已由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转向可再生的丰裕资源,预示着新文明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再次转型,预示着人类可以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但同时,它也意味着旧工业文明的最后一次挣扎,意味着各国可能围绕即将枯竭的自然资源展开最后一次哄抢,意味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在短期内可能发生一次更大的碰撞。200多年前,当瓦特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刚开始出现在英国时,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全面的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更没有人会想到以后的两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