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官网买东西:三国问题!!!请大家多多指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4 07:35:13
<<演义>>中为什么会尊刘抑曹??他想反应的是什么?
按照史实应该尊曹啊?
再说按照三国志中的曹操传,曹操也并不是很阴险狡诈的人物,为什么要抑曹?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显的他可恶可憎的行为(有人看来是环境决定的)?
刘备在他看来可以是仁君,可为什么又要用曹操来做反面例子,孙权呢??
百思不得其解!

西晋陈寿以《三国志》奉曹魏为正统,而到晋偏安一隅时,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则抑曹尊刘贬吴,即以刘备为汉室正统,可东晋毕竟也是晋,所以他在赤壁一战中的评价中采取了双重标准。 东吴抗曹是防碍国家一统,而蜀汉则因其“有匡汉之望,是有崇本之心也”所以师出有名,抗曹有功。
此后数百年,蜀魏正统之争纷纷扬扬不曾停息。正统之争正是三国历史历来为人观注,民间与史学中人物变形殊甚的根本原因之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毕竟遵照“君为臣纲”的封建君主思想,对于曹操世人给与的评价并不公平,曹操不仅是一代军事家,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与其子并称“三曹”,有《魏武帝集》等,而且如果没有曹操就没有晋朝,那时人们被“忠孝悌义”封建礼教,儒学正统思想所束缚,在人们眼中,无论君主是否贤明,废君即为大罪。

因为刘备有汉室的正统血脉,而古人的思想又一直是遵从正统的思想,尽管你曹操在怎么厉害,但也不行。

古代儒家思想就是尊正统
而曹操再能耐也是挂丞相名,行天子职
同王莽一样,被当时人当成乱臣贼子处理

不过同王莽不同的是,他最终没有称帝
且帝位最后被没有落在刘姓手中
王莽称帝最后失败,帝位让于刘玄,最终归于刘秀,建立了东汉
所以,曹操在很多正统儒家和民间百姓眼中就是一个乱臣。
如果,最终不是司马家得天下,而是刘备得了天下
那历史上汉就要分成3部分了
西汉,东汉,蜀汉

可惜,刘备失败了。也正是因为失败了。
所以作者更要以刘为主,捧出他的仁慈光芒形象。

其实,按正史,虽然曹氏夺了刘氏天下,可曹操基本可以算是白手起家,且并未称帝,无非加了个魏王号
而刘备,一生多依附,多返走。所以,说出来实在是不怎么光彩。可是由于他的身份特殊,乃汉世嫡系,皇室贵胄,因此,只有以他的形象来加以修改和改编

而孙权,一生只得江南一隅之地。并没有以天子为名义征讨天下。所以算不上反面,最多被贬低贬低而已。

更重要的是,三国,并非罗原创
罗不过是把很多野史,评书,鼓词,戏剧,民间传说,诗词等加上正史各方面加以编汇最终成章列回,成为一部完整的小说。

当时民间对关羽,诸葛孔明等传说不计起数。并且很多没有的,和别人的功绩也加在他们头上。

因此最终小说只能以尊刘抑曹的路线来写。
当时的人思想很保守,很传统,没有标新立异的事
不然,这书可能会被当时禁传,抄,阅。
而且文人多注重自己的身后名,更不会为了标新立异,去改变千年来的传统。
因次,尊刘抑曹是最好的办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

1.是与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加剧和理学家们尊刘抑曹密切相关。三国历史故事,西晋时已出现空城计等传说,南朝《世说新语》中,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故事就有20多个。据记载,貂蝉的故事,北宋时已出现。而且北宋“说三分”,已形成“尊刘抑曹”的倾向。由于南宋是一个偏安政权,人们强烈呼唤正统秩序。朱熹编纂《通鉴纲目》时,尊崇类似南宋的刘蜀为正统,加上两宋理学家们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升华和强化,这些反过来又必然会影响民间文学的价值认定。宋元时一代又一代的市井说书人,在民族矛盾的影响下,浸透了忧国忧民的心情,他们对历史故事加工后,“史”的成分在淡化,“艺术”的成分在增加,从而宣讲的主旨逐渐在英雄传奇中,大力渲染正统观和忠孝仁义。最早的三国话本元代《全相三国志评话》,虽只“粗具规模”,但其主题思想倾向已同罗氏《三国演义》接近。这种适应时代需要的艺术加工,无疑更加强化了人们对三国历史的浓厚兴趣。
2.是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互相影响。这种影响的效果犹如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如前所述,在宋元时尊刘抑曹的正统观一经确立以及儒家思想强化后,说书人已经可以撇开历史的真实,完全按照儒家的正统观和伦理标准来塑造三国人物了。刘备逐渐成为仁的化身,诸葛亮成为忠和智的代表,关羽成为义的化身,曹操则被丑化为残忍和谲诈的奸雄。《三国演义》的作者就是遵循这样一个模式来塑造三国人物的。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之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想了解三国历史本来面目的人也是先读《三国演义》而后去翻《三国志》的。这一现象表明,他们是把《三国演义》当历史看的,只是在怀疑、好奇之后,才去读《三国志》,探寻三国历史的真面目。同时,我们还有理由认为,《三国演义》有“三国”的历史之根,而三国历史又有“演义”加以渲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动,使彼此都逐渐超出了它本来的能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历史魅力和艺术魅力。
3.是封建政权的支持和宣扬。明清两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各类社会矛盾尖锐,统治者除加强君主专制外,企图用儒家思想塑造超人的神的力量来维护统治。以关羽为例。关羽由人向神的转化,始于两宋之交,当时宋王朝岌岌可危,希望有像关羽这样“大义大勇”的神来保护它。北宋末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南宋关羽成为拯救民生劫难之神。明清两代对关羽的推崇达到极点。明政府封关羽为“武庙”的主神,与“文庙”的孔子相对应。清顺治时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以后屡加晋封。同时关羽显灵保卫明、清王朝的神话不断出现,而且见于诏书之中。在封建王朝的提倡下,关羽“庙祀遍天下”。显然,政府的支持作用,更巩固和强化了人们对三国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关注。

我告诉你吧,我正好看三国演义前言了。
告诉你,当时,罗贯中也是个文人,是个儒生,讲求王道,这也是他的政治理想吧。刘备,在当时是汉室宗亲,有着天子,皇帝的血统。理所当然是要继承天子之位了,而曹操,和汉朝除了君臣的关系就没有关系了。所以,怎么轮天子也轮不到他。
所以,他是想表达了一种古代明君和忠臣的关系。明君要体恤百姓,臣子要为主上分忧。一切就会好起来。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