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平底球鞋新款图片:新中国首次军衔制为何1965年戛然而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23:13:00
新中国首次军衔制为何1965年戛然而止?

1.新中国首次军衔制是何时开始筹备的?

2.在筹备实施军衔制过程中拟制了哪几套方案?

3.首次军衔制为何于1965年戛然而止?

→第一个问题:新中国首次军衔制是何时开始筹备的?
·1950年9月,朱德总司令在总干部管理部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军衔制度的问题。
·1952年4月,全军干部评级工作全面展开,于当年基本结束,正式建立了我军干部的等级制度,这是为军衔评定所做的“铺垫”。
·1953年1月9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
·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的《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经过几个月细致、缜密的工作,在1955年国庆节前,全军军官的评衔工作基本完成。

→第二个问题:在筹备实施军衔制过程中拟制了哪几套方案?
1952年11月26日,总干部部在给毛泽东主席并中央军委的报告中说,对于军衔等级的设置,总干部部和苏联顾问的共同意见是设6等20级,即:
元帅三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
将官四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三级: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四级: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
军士四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
兵二级:上等兵、列兵
1953年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较1952年11月总干部部与苏联顾问商定的方案多了一级,即在少将与上校之间增设“大校”,这样,即符合我军实际,又考虑了苏联顾问的意见。新方案共设6等21级,将原上将、准上将分别改称“大将”、“上将”,将官依次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增设大校一级,依次为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将原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依次改称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仍用原名。准尉以下等级不变。
195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公布的《军官服役条例》和有关评定士兵军衔的文件规定,军衔设6等19级,较1953年条例草案减少兵种元帅、准尉两级,大元帅与国家元帅衔称均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余未变。确定的军衔等级设置如下:
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
这样,终于形成我军这次军衔制的军衔等级设置格局。但在实际授予军衔时,情况又有些变化:一是大元帅衔未授。大元帅是专为最高统帅设置的。当时,毛泽东身为党的主席、国家主席和军委主席,理应被授予大元帅衔。但由于毛泽东同志本人的意见,此衔一直空缺。二是实际授予了准尉衔。

→第三个问题:首次军衔制为何于1965年戛然而止?
1964年11月,中央办公会议讨论同意军衔薪金改革小组提出的《关于取消军衔制度的意见》。《意见》认为军衔制度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建议取消。决定从1965年6月1日起生效,从此结束了我军首次实行了10年的军衔制历史。
关于这次军衔制取消的原因,以往的提法都是归结为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如早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不少将领就认为军衔制是教条主义的东西,不符合我军的实际。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林彪大搞“突出政治”,军衔制被视为资产阶级的建军原则和法规,而遭到非议。 由于军衔制是上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蜜月”时期从苏联学来的,中苏关系恶化后,军衔制又被扣上一顶“修正主义”军事制度的帽子。现在看来,当时对军衔制错误的认识和偏见只是造成军衔制被取消的外因,而军衔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军衔功能被抑制、弱化,则是这次军衔制被取消的内在因素。尽管如此,这次军衔制仍对我军正规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我军1988年重新实行军衔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