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免邮:救人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02:24:32
谁有班苔莱耶夫的简介

从流浪弃儿到著名作家

  ——介绍《诺言》作者班台莱耶夫
  班台莱耶夫,全称列昂尼德·班台莱耶夫,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许多作品成为苏联和俄罗斯儿童文学的经典,深受苏联和俄罗斯儿童喜爱。
  班台莱耶夫原名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叶列麦耶,列昂尼德·班台莱耶夫是他的笔名。
  1908年,班台莱耶夫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的严重破坏,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产生了大批无家可归的儿童,幼小的班台莱耶夫也是其中一员。他和其他流浪弃儿一样,靠乞讨和偷窃为生。虽然如此,班台莱耶夫对文学艺术却从小就向往有加。
  为了解决流浪儿童这个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问题,1920年苏联成立了“儿童生活改善委员会”,对全国流浪儿童进行教养,著名教育家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亲自负责指导全国的教养工作。
  这样,1921年,少年流浪弃儿班苔莱耶夫被送进入政府所办的流浪儿教养学校,这是班苔莱耶夫命运的转折。在这里,他懂得了如何做人,知道劳动的必要,明白了知识的重要,从此彻底和过去的不良生活告别。
  学校毕业后,班苔莱耶夫先后做过鞋匠、厨师助手、电影放映员助手等工作,他一直坚持以辛勤的劳动来谋生,同时,他一直对文学充满热情。1925年班苔莱耶夫和他的教养学校同学贝雷赫夫合作,创作了叙述儿童教养学校如何改造流浪儿童的小说《什基达共和国》。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无意得到了手稿,读后大为赞赏。在高尔基的大力推荐下,1927年班苔莱耶夫的第一部小说《什基德共和国》出版了,19岁的班苔莱耶夫一举成名。
  此后,班苔莱耶夫更加勤奋写作,发表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成为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班苔莱耶夫担任随军记者,还抽空创作了一系列描写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少年儿童的短篇小说。二战后,班苔莱耶夫又创作了以儿童文学为主的众多作品,成为苏联乃至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1987年,班台莱耶夫在苏联列宁格勒(今俄罗斯的彼得堡)去世,享年80岁。
  班苔莱耶夫创作的基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善于揭示少年儿童美好的心灵,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构思巧妙、形象鲜明、描写细致,尤其是作品语言具有少年儿童特点,不仅少年儿童喜欢阅读,即使成年人也对他的作品深感兴趣。
  班苔莱耶夫的代表作有:
  长篇小说《什基德共和国》、《辽恩卡流浪记》、《我们的玛莎》等;
  中篇小说《表》、《卡尔卢什卡的戏法》、《文件》等;
  短篇小说《新生》、《总工程师》、《小头巾》、《诺言》等;
  散文随笔《在被围困的城市里》、《把门开个缝》等。
  对于班苔莱耶夫的作品,我国读者最熟悉的莫过于短篇小说《诺言》。《诺言》只是一篇小短篇,但却告诉了孩子们一个人生信条:一个人最令人肃然起敬的最宝贵的是——诚实守信、恪守诺言,诚信往往是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这篇小说把这个人生信条深深地刻在成千上万孩子的心中,影响了数代少年儿童。

列昂尼德.班台莱耶夫 (也译作潘捷列耶夫)

(1908,8,22圣彼得堡----1987,7,9列宁格勒)

原名Алексей Иванович Еремев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叶列麦耶夫

苏联儿童文学作家

如果有人问我,最“有趣”的俄苏小说是那一部什么,我会回答:“是《表》”。 这本让我笑破肚皮的小书的作者既不是果戈理,也不是契诃夫或者左琴科,而是苏联儿童文学作家 列昂尼德.班苔莱耶夫。
1935年,高尔基通过《少年真理报》对苏联少年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最受欢迎的作家”排名第一是盖达尔,第二是班苔莱耶夫。 班苔莱耶夫在中国的名气不如盖达尔,但对于我国读者也并非完全陌生。早在三十年代,在极为紧张、繁忙的战斗岁月里,鲁迅先生抽出时间从德译本、日译本转译了班苔莱耶夫的优秀作品《表》。这本书在我国读者尤其是少年儿童中起了有益的影响。解放后,他的作品也多次在我国出版,深受读者喜爱。

和盖达尔一样,班苔莱耶夫的少年时期也有一段传奇般的经历,但却是另一种传奇--流浪(参见下文:长篇小说《辽恩卡·班苔莱耶夫》简介)。
离开了苏维埃政府所办的少年教养院以及社会劳教学校之后,班苔莱耶夫做过鞋匠、厨师助手、电影放映员助手等工作,靠辛勤的劳动自食其力,但他从未放弃自幼就有的对文学艺术的向往。1927年,班苔莱耶夫和他的同学格.别雷赫合作,写出第一部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劳教共和国》(《什基达共和国》),这是一部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儿童教养院改造流浪儿童的小说。作品送到出版社,编辑却压根儿看不上眼,两位“作家”灰溜溜逃走,连名字都没留下。所幸的是儿童文学作家马尔夏克无意中得到了手稿,他把手稿转交给高尔基,高尔基第一个发现这部小说在艺术上的新颖独特之处,他说“对我来说,这本书是一件喜事,它证实了我对人的信任……” 几个月后,小说出版了,出版社费了很大的气力才找到两位少年作家。班苔莱耶夫从此一举成名。
此后,班苔莱耶夫勤奋写作,发表了许多作品。一种是写流浪儿童如何在苏维埃政权的爱护下获得新生,如《肖像》和《表》(1928)等;一种是青少年在革命战争中建立功勋的故事,如《文件》(1933)、《夜》和《普通近卫军》等;还有一种写儿童和青少年的各方面活动,如《老实话》、《新生》,《总工程师》和《小头巾》等。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班苔莱耶夫担任随军记者,创作了一系列描写列宁格勒少年儿童的短篇小说;1964年发表与此相关的回忆录纪实散文《在被围困的城市里》。1966年他发表了《我们的玛莎》,这部小说是作家在长期细致地观察了自己的女儿的心理和言行以后写成的。1980年发表《把门开个缝......》,收录了作者1924-1947年间的札记摘抄,包括箴言、随笔、小故事等等。
班苔莱耶夫熟悉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活,他创作的基础是自己的亲身亲历以及细致入微的观察,他善于揭示少年儿童美好的心灵。其早期作品具有突出的少年儿童语言特征--“讲故事”,内容生动,形象鲜明,观察细微,风格清新,不仅是儿童和青少年喜爱的精神食粮,也使成年人感到兴趣。晚期作品则多见缜密的心理分析,笔触细密,层层递进,真实可信而又趣味盎然。班苔莱耶夫的作品《表》、《老实话》、《文件》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劳教共和国》等在苏联时期都已被改编成电影。

在苏联解体前夕剧烈的社会动荡面前,晚年的班苔莱耶夫选择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