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是啥意思:请问大家全国各地吃饭的规矩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4 22:11:22
具体点的,拜托~

我是山东人,在我老家,吃饭时的规矩很多。先说自家人吃饭,吧嗒嘴、打喷嚏、打饱嗝都是绝对禁止的,话也不宜说的太多。夹菜时要先根据就餐人数,用目光将盘子里的菜肴大致划分为若干相等区域,每个人只能在靠近自己的那块区域里活动,不可插手他人地盘。哪怕别人面前正好有一块令你馋涎欲滴的五花肉,也只能忍着,除非别人把肉夹到你面前来。当然,这仅限于固体菜肴,鉴于汤菜在划分上有些难度,就免了这项规矩。拿筷子的姿势也有讲究,左手握筷是绝对不允许的,我小时候有用左手的习惯,被父亲用筷子敲了无数次之后,才硬生生改了过来。<br>      请客吃饭时的规矩就更多了。首先座位不可乱坐,一般正对上菜口的座位是主座,主人中地位最高者,也就是“主陪”,才有资格坐那个位子。地位次之者可坐在主座对面,称为“副陪”。主座的旁边两个位置是最尊贵的客人坐的地方,地位次之的客人可以坐在副陪两边。如果你既非客人,地位又不够高,那就只能选择剩余的位置。喝酒也有讲究,一般是主陪先领若干杯酒,副陪再领若干杯酒,然后其他人才可自由敬酒。甚至敬酒时端杯子的手法也有要求,与客人或长辈碰杯时,杯沿应低于对方的杯沿,以示尊敬。常常可见两个年龄、地位相仿的人,为了抢先表示敬意,把杯子直碰到桌子底下去。<br>      定居云南之后,发现此处不但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还有另一番好处,就是吃饭的规矩少。座位随便坐,无须在夹菜前锻炼目力、划分地盘,喝酒碰杯时也大可豪爽一些。刚开始我还不适应,按照老家的规矩谨言慎行了一段时间,可后来发现别人反而因此不自在,有时还会用异样的眼神看我一两眼,仿佛看一个异类。后来只好入乡随俗,在餐桌上渐渐放肆起来,人家这才不拿我当外人。<br>      饮食也是文化。我老家吃饭的规矩多,云南人吃饭的规矩少,我认为这是存在文化差异的结果。山东是孔孟之乡,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礼”又在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山东人的规矩就多一些。云南离孔孟的老家远,受圣人的教化少,云南人的规矩也就少一些。但如果就此说云南人不如山东人懂礼貌,显然并不符合事实。与我打过交道的云南人大多豪爽热情、待人诚恳,在尊老爱幼方面也不逊于山东人。孔子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听起来虽然不错,但云南人没听过这些话,道德水平也未见得低多少。<br>      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喜欢云南的吃饭规矩,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尊老爱幼虽是传统美德,但最好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搞些花花架子没什么意思。碰个杯都要分出个老幼尊卑,实在有些累人
2今朝和大家来讲讲南通过去在吃方面的一些规矩,这个也是风俗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

当中有些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属于礼仪的约束。例如春节、喜酒、

收工酒酒席上的鱼不能动筷儿,要"余"、要留了"看灯",其实也是表示对主家的尊重;

又例如小伢儿要等大人夹了菜以后才能伸筷儿,这个表示家庭有教养,

如果到人家吃饭,或者是赴宴,父母总要再三关照的。再如,吃喜酒、吃寿面、

吃斋饭,凡是送了实物礼的,主家一定要回一部分以表敬谢。如果违反了这些规矩,

会让人家看不起,说不懂道理,所以大家都是共同遵守的。还有一些是属于禁忌的。

南通人欢喜吃鱼,冬春二季的河鱼肚子里头全是耔,有的人还专门欢喜吃耔,

不过家长是绝对不准小伢儿吃的。其实,鱼耔是高蛋白,不好消化,

小伢儿吃多了是容易肚子涨生病。家长和小伢儿不是讲的这个道理,

而是说"吃了鱼耔伢儿上学要懵,学毛笔字要歪"。这种哄骗偏偏也就有用。

等伢儿长大做了父母,还是用这套理论来哄骗自己的伢儿,一代传一代,

居然也就成了个风气。,想想蛮可笑的。另外在南通民间认为有些东西是互相犯冲的,

不能一起吃,要不然就要生病,甚至于送命。例如说,生拌黄瓜和油炸仁子;

河蟹和柿子等等。其实道理很简单,黄瓜生冷,仁子油腻,同时吃难免引起肠胃不惬意,

甚至于肚子疼、泻肚子。河蟹和柿子,一个冷性,一个性涩,两个一起吃,

也会引起肠胃疾病。只怪过去的人,不懂卫生常识,

只是简单地认为两样东西是相冲相勊的。禁忌这个东西,

绝对不能简而单之地用迷信来看待它,也应该历史的、全面的、客观地来进行分析。

当中有的属于卫生习惯,有的属于品德教育或者行为规范,

有的属于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范畴。总而言之是要区别对待的。

另外我们南通在吃饭的时候,坐桌子也是有规矩的,

弄得不好为了这个座次还要争呀吵的,甚至于拔脚就跑,

把蛮喜庆的事弄得不欢而散多扫兴。特别是喜庆筵席,哪一个坐首席大有讲究,

是不作兴混来的。一般是按照辈分、年龄、社会地位来排的。坐方桌的时候,

上首为大,下首第二,朝外第三,朝里最小。现在所好都是圆桌,没有大小,

也省掉了不少麻烦。就是现在的农村,只要老人家先坐好了,其他的也就不再拘礼了。

另外,以前南通人在吃饭的时候教育伢儿,也蛮好戏子儿的。

例如伢儿一头吃饭在一头说话,生怕把米屑呛到气管里头,

就教育伢儿"饭不言、困不语"。文乎文乎的。吃饭的时候不准伸腰,

有所谓"吃饭伸腰,讨饭背包"的说法。另外,为了培养伢儿从小养成良好习惯,

南通人特别重视"吃相",凡是吃饭的时候咂嘴、只叉菜不扒饭、饭米屑掉在桌子上、

隔河叉菜、手不扶碗跪了在桌子等等,都属于"吃相丑",要挨大人骂的。

饭碗扒不灵泛,大人要说你将来讨个麻子奶奶,或者嫁个麻子爹爹,

吓得伢儿快点儿扒饭。要是伢儿不当心把饭米屑掉到地下,

大人就要吓伢儿"雷响菩萨要打头",

或者用"一粒米七斤四两水"这些俗语来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反正解放前的伢儿大部分是被吓大的。现在想想,尽管有的属于封建迷信,

但是在小伢儿的心里头是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老一辈的人是终身难忘的。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连我们国家历朝历代计算人数都是以"口"为单位的。

口就是嘴,可见吃的确是个头等大事。饮食也是一种文化。古人说,世移则俗易。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饮食结构和一些习惯也必然回发生变化,在民间食俗当中保持优良传统,

树新风,去陋俗,势在必行,因为它关系到的是人民身体健康和造福后代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