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运动员简笔画图片:水浒传 武松的形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13:17:50

生活化人物武松
张恨水评武松说:“有超人之志,无过人之才;有过人之才,无惊人之事,皆不足以有成。何以言之无其才而不足以展其志,无其事又不足以应其才之用也。若武松者,则于此三点,庶几乎无遗憾矣,”“天下有些等人,不仅在家能为孝子,在国能为良民,使读书必为真儒,使学佛必为高僧,使作官必为纯吏”。②
张恨水的观点代表绝大部分人对武松的看法,他们几乎把形体武松看成了传奇式的英雄人物,而我们认为,从作者对武松的倾情刻画来看,武松其实被作者刻画成了生活化的英雄人物。
应该说,武松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生活化描写实质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手法,它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其自身的行动来展示自己的性格,作者在《水浒传》中多次运用生活化描写手法,武松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作为一个生活化的英雄人物,武松有优点也有缺点,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时,紧紧抓住了他的优缺点的彼此消涨过程,让人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认识武松。
武松赤手空拳景阳冈打虎,为他赢得了深广的声誉,也为他赢得了都头的职位,在他送税银出差时,武大郎被西门庆与潘金莲毒死,在去县衙告状不准的情况下,借谢邻请酒取得真实口供,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然后到官府自首,被断配孟州。这段时期的武松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偶尔还有那么一点儿虚荣,但他的英武刚强却永远刻在读者的脑海里。
在孟州,武松帮对他有恩的施恩夺回了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因而得罪了蒋门神,蒋门神的后台张都监、张团练设计将他当贼捉了。这时的武松虽然也很勇猛,但毕竟有些媚骨,不分青红皂白的知恩图报让人感觉武松似乎分不清是非。
但血的教训让他走向成熟,怨怒之情化作了惊心动魄的反抗行为,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杀了蒋、张等十几口,蘸血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生活让武松认清了现实的社会,他不再向官府投案,而是先上二龙山,后归梁山泊,投身武装反抗的行列。
武松被动或主动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被生活改变了自己,作者抓住了这一点,才更深入地塑造了武松的光明形象。
在反抗官府围剿和攻城夺府的战斗中,武松勇敢坚定,是义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反招安,指责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后来他在征方腊时被包道乙砍右臂,他不受封诰,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这要归功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
我个人认为,武松是《水浒传》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因为这是一个生活味十足的人物。我想,只有有生活气息的人物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武松,绰号“行者”,因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山东清河县人,
武松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武松自小习武,武艺高强,性格急侠好义。一次醉酒后,在阳谷县景阳岗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因此被阳谷县令任命为都头。武松兄长武大郎是一个侏儒,其美貌妻子潘金莲试图勾引武松,被拒绝,后被当地富户西门庆勾引,奸情败露后,两人毒死了武大郎。为报仇,武松先杀潘金莲再杀西门庆,因此获罪被流放孟州。在孟州,武松受到施恩的照顾,为报恩,武松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了快活林。不过武松也因此遭到蒋门神勾结官府进行的暗算,被迫大开杀戒。在逃亡过程中,得张青、孙二娘夫妇帮助,假扮成带发修行的“行者”。武松投奔二龙山后成为该支“义军”的三位主要头领之一,后三山打青州时归依梁山。

(以下不在七十回本中)在征讨方腊的战斗中,武松为包道乙暗算失去一臂,后班师时武松拒绝回汴京,在六合寺出家,善终(一说金兵入侵时战死)。

文化影响
在后代传说中,武松一直被认为体现了中国人心目中英雄“快意恩仇”的形象。但是,近代也有人,特别是女权主义者认为,武松不分青红皂白的杀戮行为,以及其对妇女生命的藐视,并不值得提倡。

赞诗
直裰冷披黑雾
戒箍光射秋霜
额前剪发拂眉长
脑后护头齐项
顶骨数珠灿白
杂绒条结微黄
钢刀两口迸寒光
行者武松形像
■人物分析:
●武松:义烈典型,宋江内心潜意识快意歼仇的表徵。

生活化人物武松
张恨水评武松说:“有超人之志,无过人之才;有过人之才,无惊人之事,皆不足以有成。何以言之无其才而不足以展其志,无其事又不足以应其才之用也。若武松者,则于此三点,庶几乎无遗憾矣,”“天下有些等人,不仅在家能为孝子,在国能为良民,使读书必为真儒,使学佛必为高僧,使作官必为纯吏”。②
张恨水的观点代表绝大部分人对武松的看法,他们几乎把形体武松看成了传奇式的英雄人物,而我们认为,从作者对武松的倾情刻画来看,武松其实被作者刻画成了生活化的英雄人物。
应该说,武松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生活化描写实质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手法,它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其自身的行动来展示自己的性格,作者在《水浒传》中多次运用生活化描写手法,武松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作为一个生活化的英雄人物,武松有优点也有缺点,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时,紧紧抓住了他的优缺点的彼此消涨过程,让人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认识武松。
武松赤手空拳景阳冈打虎,为他赢得了深广的声誉,也为他赢得了都头的职位,在他送税银出差时,武大郎被西门庆与潘金莲毒死,在去县衙告状不准的情况下,借谢邻请酒取得真实口供,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然后到官府自首,被断配孟州。这段时期的武松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偶尔还有那么一点儿虚荣,但他的英武刚强却永远刻在读者的脑海里。
在孟州,武松帮对他有恩的施恩夺回了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因而得罪了蒋门神,蒋门神的后台张都监、张团练设计将他当贼捉了。这时的武松虽然也很勇猛,但毕竟有些媚骨,不分青红皂白的知恩图报让人感觉武松似乎分不清是非。
但血的教训让他走向成熟,怨怒之情化作了惊心动魄的反抗行为,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杀了蒋、张等十几口,蘸血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生活让武松认清了现实的社会,他不再向官府投案,而是先上二龙山,后归梁山泊,投身武装反抗的行列。
武松被动或主动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被生活改变了自己,作者抓住了这一点,才更深入地塑造了武松的光明形象。
在反抗官府围剿和攻城夺府的战斗中,武松勇敢坚定,是义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反招安,指责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后来他在征方腊时被包道乙砍右臂,他不受封诰,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这要归功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
我个人认为,武松是《水浒传》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因为这是一个生活味十足的人物。我想,只有有生活气息的人物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人物一出场的描写,武松显得并不光彩,一幅落魄的形象,他是因打架斗殴而躲避于柴进府上的。但在府中又因性情暴烈而不受欢迎,即使如柴进那样广纳天下豪杰的仗义之人也开始对武松怠慢起来。这从武松在柴进府上后期的待遇可见一斑。此时很难从武松身上看到豪侠之气的。
景阳冈打虎,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立时光彩起来,转眼成为威震四方的英雄。而景阳冈打虎一节也将前文武松外形描写所作的铺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其间体现了武松刚勇豪爽,毫无畏惧的英雄气概。
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武松
灵台前愤斩潘金莲,狮子楼怒杀西门庆.
报恩义助施恩,武松知恩图报,疾恶如仇。
看透世事黑暗,武松走上反抗之路。

美酒烘托出来的英雄——谈武松形象的塑造
古代英雄似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那些性格豪爽的壮士武夫,古典小说中常常通过写酒来表现英雄。酒在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思想,烘托环境气氛等方面,都显示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而成为作品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浒传》中的酒活了起来,与英雄融为一体,密不可分。酒成就了水浒的好汉,使其成为英雄,酒也因水浒好汉而五彩纷呈,在文学史上为人所称道。

在梁山泊众好汉中,武松应该算是最抢镜头的酒中豪杰。一出场还没多久,就是接二连三的醉打系列,十八碗烈酒下肚,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老虎;受施恩相托,快活林醉打蒋门神;还有醉打孔亮。第一次是无心之醉,顺手打虎;第二次是有心买醉,专门找茬;第三次则是酒后生事无理取闹。三段故事都写得都极其生动,前两次尤其精彩。

武松是一个专打天下强暴的义士,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孤胆英雄。这一形象,数百年来一直激荡着人们的心灵,受到读者敬仰。施耐庵为什么能把这一形象刻画得如此鲜活动人呢?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艺术手段就是运用美酒烘托,可以说武松是美酒烘托出来的英雄。施耐庵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借助“酒”这种媒介,塑造了武松的旷古英雄形象。

武松打虎是一系列精彩故事即所谓“武十回”中的第一个。通过他在景阳冈与老虎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这位草泽英雄便初露头角,使他在卷入尖锐激烈的矛盾之前就在读者面前显出了英雄本色。

武松景阳冈打虎之前,进入酒店的第一句话是:“主人家,快把酒来吃。”有此句,才有连吃十八碗酒的豪饮,才有“三碗不过冈”的韵味,才有半醉半醒上冈的逸趣,才有醉态折棒的波折……一句话生出多少文章,故金圣叹批道:“好酒是武二生平,只此开场第一句,便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情节的高潮固然是打虎,写得惊心动魄。然而在此之前,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叙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的情形。先写阳谷县地面一家酒店在招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五个大字,点明了酒的烈性、后劲。下边一系列戏剧性情节都由此敷衍而出,正是围绕着这叫“透瓶香”又名“出门倒”的烈酒,反复铺写喝酒的武松与店家之间的争执冲突,增添了许多韵味情趣。

接着,则是借助巧妙的醉态描写,着意加重打虎气氛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武松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处于一种半醉状态。文章之妙就在这半醉半醒中:若武松醉成烂泥,那定然是酿成虎吃人的恶果。若武松全然清醒,则不会误入乱树林的险恶境地,也不至于手忙脚乱地打折哨棒,造成赤手空拳打虎的局面,从而使显示出英雄的刚强与勇力。至此,作者通过层层渲染,已最终完成了浓重的打虎氛围的布置。

一般过往行客“三碗不过冈”,而武松则是一气吃了十八碗“却又不曾醉”。数次斟酒,写武松三番叫好:“这酒好生有力气!”“好酒!”“端的好酒!”粗看似乎主次不分,轻重倒置。然而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写酒就是写武松,写吃酒就是写打虎。英雄赞好酒,好酒衬英雄。单是通过他的酒量食量,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性格豪爽、争强好胜的打虎英雄就已经站在我们的面前。

酒壮英雄胆,酒添英雄力,饮酒与打虎,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如果删去吃酒的描写,武松打虎就要大为减色,甚至简直不可思议,人物形象也绝不可能象现在这样血肉丰满,真实动人。

第二十九回写“武松醉打蒋门神”,这是全书极为精彩的回目之一。精彩在于传神的细节刻画,在于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神态和气质,在于惟妙惟肖地披露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描写武松与施恩那充满自信乐观,而又荡漾着诙谐轻松气氛的对话;描写那一波三折、悬念高筑的“无三不过望”;描写武松那机敏灵活,又令人发笑的挑逗撩拨……这都是人物个性气质的活生生体现,计有五千余言,占这个回目篇幅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真正写“打”,则只有三百字左右。虽然“打”的描写也非常成功,但如果去掉前面那些铺垫、渲染,这“打”的艺术将黯然失色。所以“醉打蒋门神”一回,关键词不是“打”,而是“醉”。

醉打蒋门神,夺取快活林这一回目,写出了武松有勇有谋,既写他借酒发威,凭着超人的勇力制服蒋门神,又表现了他粗中有细,他要在看清对手的相貌及周围环境后才开始摆开架式与之对打。

要打蒋门神,武松只提一个要求:“无三不过望”,即出城后,每遇见一个酒店,你必须请我喝三碗酒,否则“便不过望子去”。武松教训了蒋门神后,邀众高邻庆贺,直吃得尽醉方休。

对喝酒过程,施耐庵是用墨如泼,通过层层铺垫,把个“身长八尺,一貌堂堂”的血性男儿,“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的江湖好汉武松借酒“寻衅”,为民除害的壮举描写得淋漓尽致。醉打蒋门神的故事,一言以蔽之,酒也。因酒店被夺而起,靠酒引蛇出洞,凭借酒力制敌,最后又喝酒庆功。故金圣叹评点说:“奇绝妙绝之文,无一笔不在酒上出色。”

前面醉打蒋门神还是“假醉”,那么第三十二回写“醉打孔亮”却是“真醉”了。武松夜走蜈蚣岭以后,不分青红皂白,醉打孔明和孔亮!这只是作者为了以后文字的发展做铺垫。在关于武松的故事中,特别注意细节的真实,着眼于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英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英雄并非十全十美,唯其如此,英雄才有真实性,文学才有生命力。王望如评曰:“其于虎也,先醉后打;其于蒋门神也,先醉后打;其于王道人也,先杀后醉;其于张都监也,先杀后醉。或打或杀,皆籍酩酊以佐其神威,酒之动气甚矣哉!”

衬托是文学描写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烘云托月能更好地突出主体描写对象。《水浒传》对武松形象的塑造很少通过正面描写来进行,而主要是通过施恩父子、景阳冈店家等人物的言行以及惊讶的表情,通过写酒性之烈、碗数之多来侧面描写武松的勇力,这样写无疑能取得更加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总而言之,《水浒传》中描写最光彩夺目的英雄莫过于武松,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都很痛快。而与武松有关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与酒联系着的。酒是英雄的伴侣,友情的纽带。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酒这一媒介,武松还会有这样大的艺术魅力吗?

古代英雄似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那些性格豪爽的壮士武夫,古典小说中常常通过写酒来表现英雄。酒在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思想,烘托环境气氛等方面,都显示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而成为作品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浒传》中的酒活了起来,与英雄融为一体,密不可分。酒成就了水浒的好汉,使其成为英雄,酒也因水浒好汉而五彩纷呈,在文学史上为人所称道。

在梁山泊众好汉中,武松应该算是最抢镜头的酒中豪杰。一出场还没多久,就是接二连三的醉打系列,十八碗烈酒下肚,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老虎;受施恩相托,快活林醉打蒋门神;还有醉打孔亮。第一次是无心之醉,顺手打虎;第二次是有心买醉,专门找茬;第三次则是酒后生事无理取闹。三段故事都写得都极其生动,前两次尤其精彩。

武松是一个专打天下强暴的义士,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孤胆英雄。这一形象,数百年来一直激荡着人们的心灵,受到读者敬仰。施耐庵为什么能把这一形象刻画得如此鲜活动人呢?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艺术手段就是运用美酒烘托,可以说武松是美酒烘托出来的英雄。施耐庵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借助“酒”这种媒介,塑造了武松的旷古英雄形象。

武松打虎是一系列精彩故事即所谓“武十回”中的第一个。通过他在景阳冈与老虎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这位草泽英雄便初露头角,使他在卷入尖锐激烈的矛盾之前就在读者面前显出了英雄本色。

武松景阳冈打虎之前,进入酒店的第一句话是:“主人家,快把酒来吃。”有此句,才有连吃十八碗酒的豪饮,才有“三碗不过冈”的韵味,才有半醉半醒上冈的逸趣,才有醉态折棒的波折……一句话生出多少文章,故金圣叹批道:“好酒是武二生平,只此开场第一句,便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情节的高潮固然是打虎,写得惊心动魄。然而在此之前,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叙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的情形。先写阳谷县地面一家酒店在招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五个大字,点明了酒的烈性、后劲。下边一系列戏剧性情节都由此敷衍而出,正是围绕着这叫“透瓶香”又名“出门倒”的烈酒,反复铺写喝酒的武松与店家之间的争执冲突,增添了许多韵味情趣。

接着,则是借助巧妙的醉态描写,着意加重打虎气氛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武松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处于一种半醉状态。文章之妙就在这半醉半醒中:若武松醉成烂泥,那定然是酿成虎吃人的恶果。若武松全然清醒,则不会误入乱树林的险恶境地,也不至于手忙脚乱地打折哨棒,造成赤手空拳打虎的局面,从而使显示出英雄的刚强与勇力。至此,作者通过层层渲染,已最终完成了浓重的打虎氛围的布置。

一般过往行客“三碗不过冈”,而武松则是一气吃了十八碗“却又不曾醉”。数次斟酒,写武松三番叫好:“这酒好生有力气!”“好酒!”“端的好酒!”粗看似乎主次不分,轻重倒置。然而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写酒就是写武松,写吃酒就是写打虎。英雄赞好酒,好酒衬英雄。单是通过他的酒量食量,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性格豪爽、争强好胜的打虎英雄就已经站在我们的面前。

酒壮英雄胆,酒添英雄力,饮酒与打虎,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如果删去吃酒的描写,武松打虎就要大为减色,甚至简直不可思议,人物形象也绝不可能象现在这样血肉丰满,真实动人。

第二十九回写“武松醉打蒋门神”,这是全书极为精彩的回目之一。精彩在于传神的细节刻画,在于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神态和气质,在于惟妙惟肖地披露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描写武松与施恩那充满自信乐观,而又荡漾着诙谐轻松气氛的对话;描写那一波三折、悬念高筑的“无三不过望”;描写武松那机敏灵活,又令人发笑的挑逗撩拨……这都是人物个性气质的活生生体现,计有五千余言,占这个回目篇幅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真正写“打”,则只有三百字左右。虽然“打”的描写也非常成功,但如果去掉前面那些铺垫、渲染,这“打”的艺术将黯然失色。所以“醉打蒋门神”一回,关键词不是“打”,而是“醉”。

醉打蒋门神,夺取快活林这一回目,写出了武松有勇有谋,既写他借酒发威,凭着超人的勇力制服蒋门神,又表现了他粗中有细,他要在看清对手的相貌及周围环境后才开始摆开架式与之对打。

要打蒋门神,武松只提一个要求:“无三不过望”,即出城后,每遇见一个酒店,你必须请我喝三碗酒,否则“便不过望子去”。武松教训了蒋门神后,邀众高邻庆贺,直吃得尽醉方休。

对喝酒过程,施耐庵是用墨如泼,通过层层铺垫,把个“身长八尺,一貌堂堂”的血性男儿,“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的江湖好汉武松借酒“寻衅”,为民除害的壮举描写得淋漓尽致。醉打蒋门神的故事,一言以蔽之,酒也。因酒店被夺而起,靠酒引蛇出洞,凭借酒力制敌,最后又喝酒庆功。故金圣叹评点说:“奇绝妙绝之文,无一笔不在酒上出色。”

前面醉打蒋门神还是“假醉”,那么第三十二回写“醉打孔亮”却是“真醉”了。武松夜走蜈蚣岭以后,不分青红皂白,醉打孔明和孔亮!这只是作者为了以后文字的发展做铺垫。在关于武松的故事中,特别注意细节的真实,着眼于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英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英雄并非十全十美,唯其如此,英雄才有真实性,文学才有生命力。王望如评曰:“其于虎也,先醉后打;其于蒋门神也,先醉后打;其于王道人也,先杀后醉;其于张都监也,先杀后醉。或打或杀,皆籍酩酊以佐其神威,酒之动气甚矣哉!”

衬托是文学描写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烘云托月能更好地突出主体描写对象。《水浒传》对武松形象的塑造很少通过正面描写来进行,而主要是通过施恩父子、景阳冈店家等人物的言行以及惊讶的表情,通过写酒性之烈、碗数之多来侧面描写武松的勇力,这样写无疑能取得更加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总而言之,《水浒传》中描写最光彩夺目的英雄莫过于武松,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都很痛快。而与武松有关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与酒联系着的。酒是英雄的伴侣,友情的纽带。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酒这一媒介,武松还会有这样大的艺术魅力吗?

武松是一个专打天下强暴的义士,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孤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