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个火柴人攻略第三关:张良是如何死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2 09:56:56

张良魂归张家界

--------------------------------------------------------------------------------

在人间仙境张家界,有一天下奇观——水绕四门。其西北角香炉岩的荆棘杂树丛中,凸现一个旧土堡,乃汉室留侯张良的安息之地。坟茔虽毁,布满苔藓的《张良之墓》墓碑仍在。据说张家界名称的由来,乃张良所赐。而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括地志》云:“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
张良究竟葬在何处?在沛县还是张家界?
张良字子房,是汉室三杰之首。他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和决胜千里的超人智慧,为建立强大的汉皇朝立下了不世之功。一代文宗苏轼在其《留侯论》中称颂他有“盖世之才”。但他在汉朝建国以后,却没有担任什么具体的显官要职。身体有病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最根本的是他信奉道家,淡于名利,对同君主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有清醒的认识。他只求颐养天年,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他把自己的退隐思想用“学辟谷,导引轻身”加以掩盖,并自述心志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于是,退隐骊山西麓的密林中,闭门谢客,不问政事,专习道家导引之术,云游山水之间。
公元前195年4月,汉高祖刘邦驾崩,汉惠帝刘盈即位。刘盈“人为仁弱”,朝廷实权操在吕后手里。吕后对张良曾设计保太子之功感激不尽,对张良帷幄运筹、决胜千里的超人才智更是由衷佩服。她设盛宴把张良召进宫来,希望张良出山辅佐惠帝,起衰振懦,扶上正道。对张良的学道之举不以为然,劝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并“逼”着张良喝了美酒,吃了山珍海味。张良回去后,上吐下泻了一番。他对吕后太了解,以他的精明洞达,岂能不会预见到日益壮大的吕氏集团与根深蒂固的刘氏集团将会有一场流血拼杀!对吕后请他出山扶持惠帝之举,他不敢当面拒绝,请求容他回去仔细考虑一下。吕后不敢逼得太紧,答应了。可是张良回去后就在人间“蒸发”了。以致张良死在何年何月,史家也只能界定在公元前186—189年之间。总之,张良离开长安后,又悠哉了六至九年才离开人世。他到底哪里去了呢?
回故乡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或去封邑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都不大可能。因为他背着吕后离开长安的。按吕后的脾气,你为我所用,可以感激涕零,屈尊下跪;胆敢阳奉阴违,推诿抗拒,就杀你的头,满门抄斩或夷你三族。韩信的钟室之难并夷三族,就是她的“杰作”。如果她想到这个“盖世之才”今后可能会为刘氏集团所用,与吕氏集团作对,就更不共戴天了!所以回故乡、去封邑无异于自投罗网。只有可能追随赤松子的仙迹,云游山水,归隐林泉。“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故史家不仅搞不准他仙逝的年月,对他的游踪事迹也没法记录了,留下了历史的空白,但人民没有忘记他。
赤松子何许人耶?相传为神农时雨师,后为道教所信奉,是一位仙化了的高人。在《淮南》、《路史》、《读史方舆纪要》、《列仙传》、《明统一志》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曾浪迹湖南。早在屈原的《远游》中就说:“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在南县、华容、岳阳、浏阳、常德、沅陵、澧县、慈利、永定(今大庸)等地的府志、县志中,都有赤松子曾来游历的记载,留下了大量传说和遗迹。如南县有赤松亭,亭内原有赤松子睡像,并有咏赤松子的对联。不知何年赤松子来到了舜帝流放驩兜的大庸县,先上张家界,再登天门山。见天门山孤峰耸天,充满灵气,就在此结庐居住、炼丹。迄今丹灶峰还留有丹灶。清代诗人叶守礼有诗咏曰:悬崖峭壁绝尘寰,上有仙人学炼丹。炼得丹成鹤已去,独留丹灶在峰峦。
张良秘密从长安出走后,循赤松子足迹,也到了湖南。从一些府志、县志的记载中分析,他大概是沿汉水入长江过洞庭,先到湘北、湘中,再转湘西的。岳阳、浏阳都有相师山。据县志记载,是张良追随老师赤松子足迹,在这里瞻仰过老师的仙踪遗迹。又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了舜帝流放驩兜的崇山,再登与崇山相邻的天门山,后又辗转来到了青岩山。这里神奇秀丽,别有洞天,正是张良寻求的“世外桃源”。遂在此结庐隐居下来,修行学道,留下了一脉张氏子孙,并赐名青岩山为“人间仙境张家界”,最后长眠在这里。《澧州府志》、《永定县志》均载:“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
耐人寻味的是,张家界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吕后发觉张良潜逃后,果然大怒。她根据地方官密报,得知张良隐居在青岩山,遂下密诏给武陵郡太守发兵三千捉拿张良。张良率弟子、山民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粮尽弹绝,眼看围困的山寨被攻破,张良师父黄石公前来助战,迫使太守退兵。这个山寨后被取名黄石寨。张良去世后,吕后还下密诏令武陵郡乔太守到张家界寻找张良墓冢,但没有找到。因张良的子孙为防官府掘坟毁冢,把张良遗体葬在水绕四门西北角100米处很高的香炉岩上,要几经攀缘才能爬上墓地。这里风景极佳,也十分隐蔽。以致年长日久,连张良的后人都茫然了。后经一位阴阳先生反复查考才又找到,并赋诗云:踏遍青山寻古人,四门水绕得佳城;香炉岩上旧土堡,汉代留侯张良坟。
总之,于情于理分析,再从方志古籍、历史遗存、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等多方面考究,张家界应该是张良真正的长眠安息之处。留城附近的张良墓,只能是封邑的官员百姓为感念张良修建的衣冠冢。史学家张毅在其《一代谋臣张良》中引用《括地志》之说后写道:“不论是谁出于什么动机,把张良的遗体搬回他的封邑埋葬,都纯属庸人自扰。”在两千多年前的条件下,留城的百姓和官员怎能知道浪迹天涯的张良死在何时何处?即使知道了,又怎么能千里迢迢、翻山越岭把遗体运回留城?
张良将超人的智慧和明哲结合在一起,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又避祸防患得善终,树立了封建社会中帝王之师的一种典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从东汉邓禹、三国诸葛亮、宋朝赵普、明朝刘基等人身上,似乎都可以看到张良的某些基因。

张良魂归张家界

--------------------------------------------------------------------------------

在人间仙境张家界,有一天下奇观——水绕四门。其西北角香炉岩的荆棘杂树丛中,凸现一个旧土堡,乃汉室留侯张良的安息之地。坟茔虽毁,布满苔藓的《张良之墓》墓碑仍在。据说张家界名称的由来,乃张良所赐。而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括地志》云:“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
张良究竟葬在何处?在沛县还是张家界?
张良字子房,是汉室三杰之首。他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和决胜千里的超人智慧,为建立强大的汉皇朝立下了不世之功。一代文宗苏轼在其《留侯论》中称颂他有“盖世之才”。但他在汉朝建国以后,却没有担任什么具体的显官要职。身体有病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最根本的是他信奉道家,淡于名利,对同君主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有清醒的认识。他只求颐养天年,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他把自己的退隐思想用“学辟谷,导引轻身”加以掩盖,并自述心志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于是,退隐骊山西麓的密林中,闭门谢客,不问政事,专习道家导引之术,云游山水之间。
公元前195年4月,汉高祖刘邦驾崩,汉惠帝刘盈即位。刘盈“人为仁弱”,朝廷实权操在吕后手里。吕后对张良曾设计保太子之功感激不尽,对张良帷幄运筹、决胜千里的超人才智更是由衷佩服。她设盛宴把张良召进宫来,希望张良出山辅佐惠帝,起衰振懦,扶上正道。对张良的学道之举不以为然,劝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并“逼”着张良喝了美酒,吃了山珍海味。张良回去后,上吐下泻了一番。他对吕后太了解,以他的精明洞达,岂能不会预见到日益壮大的吕氏集团与根深蒂固的刘氏集团将会有一场流血拼杀!对吕后请他出山扶持惠帝之举,他不敢当面拒绝,请求容他回去仔细考虑一下。吕后不敢逼得太紧,答应了。可是张良回去后就在人间“蒸发”了。以致张良死在何年何月,史家也只能界定在公元前186—189年之间。总之,张良离开长安后,又悠哉了六至九年才离开人世。他到底哪里去了呢?
回故乡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或去封邑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都不大可能。因为他背着吕后离开长安的。按吕后的脾气,你为我所用,可以感激涕零,屈尊下跪;胆敢阳奉阴违,推诿抗拒,就杀你的头,满门抄斩或夷你三族。韩信的钟室之难并夷三族,就是她的“杰作”。如果她想到这个“盖世之才”今后可能会为刘氏集团所用,与吕氏集团作对,就更不共戴天了!所以回故乡、去封邑无异于自投罗网。只有可能追随赤松子的仙迹,云游山水,归隐林泉。“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故史家不仅搞不准他仙逝的年月,对他的游踪事迹也没法记录了,留下了历史的空白,但人民没有忘记他。
赤松子何许人耶?相传为神农时雨师,后为道教所信奉,是一位仙化了的高人。在《淮南》、《路史》、《读史方舆纪要》、《列仙传》、《明统一志》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曾浪迹湖南。早在屈原的《远游》中就说:“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在南县、华容、岳阳、浏阳、常德、沅陵、澧县、慈利、永定(今大庸)等地的府志、县志中,都有赤松子曾来游历的记载,留下了大量传说和遗迹。如南县有赤松亭,亭内原有赤松子睡像,并有咏赤松子的对联。不知何年赤松子来到了舜帝流放驩兜的大庸县,先上张家界,再登天门山。见天门山孤峰耸天,充满灵气,就在此结庐居住、炼丹。迄今丹灶峰还留有丹灶。清代诗人叶守礼有诗咏曰:悬崖峭壁绝尘寰,上有仙人学炼丹。炼得丹成鹤已去,独留丹灶在峰峦。
张良秘密从长安出走后,循赤松子足迹,也到了湖南。从一些府志、县志的记载中分析,他大概是沿汉水入长江过洞庭,先到湘北、湘中,再转湘西的。岳阳、浏阳都有相师山。据县志记载,是张良追随老师赤松子足迹,在这里瞻仰过老师的仙踪遗迹。又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了舜帝流放驩兜的崇山,再登与崇山相邻的天门山,后又辗转来到了青岩山。这里神奇秀丽,别有洞天,正是张良寻求的“世外桃源”。遂在此结庐隐居下来,修行学道,留下了一脉张氏子孙,并赐名青岩山为“人间仙境张家界”,最后长眠在这里。《澧州府志》、《永定县志》均载:“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
耐人寻味的是,张家界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吕后发觉张良潜逃后,果然大怒。她根据地方官密报,得知张良隐居在青岩山,遂下密诏给武陵郡太守发兵三千捉拿张良。张良率弟子、山民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粮尽弹绝,眼看围困的山寨被攻破,张良师父黄石公前来助战,迫使太守退兵。这个山寨后被取名黄石寨。张良去世后,吕后还下密诏令武陵郡乔太守到张家界寻找张良墓冢,但没有找到。因张良的子孙为防官府掘坟毁冢,把张良遗体葬在水绕四门西北角100米处很高的香炉岩上,要几经攀缘才能爬上墓地。这里风景极佳,也十分隐蔽。以致年长日久,连张良的后人都茫然了。后经一位阴阳先生反复查考才又找到,并赋诗云:踏遍青山寻古人,四门水绕得佳城;香炉岩上旧土堡,汉代留侯张良坟。
总之,于情于理分析,再从方志古籍、历史遗存、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等多方面考究,张家界应该是张良真正的长眠安息之处。留城附近的张良墓,只能是封邑的官员百姓为感念张良修建的衣冠冢。史学家张毅在其《一代谋臣张良》中引用《括地志》之说后写道:“不论是谁出于什么动机,把张良的遗体搬回他的封邑埋葬,都纯属庸人自扰。”在两千多年前的条件下,留城的百姓和官员怎能知道浪迹天涯的张良死在何时何处?即使知道了,又怎么能千里迢迢、翻山越岭把遗体运回留城?
张良将超人的智慧和明哲结合在一起,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又避祸防患得善终,树立了封建社会中帝王之师的一种典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从东汉邓禹、三国诸葛亮、宋朝赵普、明朝刘基等人身上,似乎都可以看到张良的某些基因。

张良魂归张家界

--------------------------------------------------------------------------------

在人间仙境张家界,有一天下奇观——水绕四门。其西北角香炉岩的荆棘杂树丛中,凸现一个旧土堡,乃汉室留侯张良的安息之地。坟茔虽毁,布满苔藓的《张良之墓》墓碑仍在。据说张家界名称的由来,乃张良所赐。而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括地志》云:“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
张良究竟葬在何处?在沛县还是张家界?
张良字子房,是汉室三杰之首。他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和决胜千里的超人智慧,为建立强大的汉皇朝立下了不世之功。一代文宗苏轼在其《留侯论》中称颂他有“盖世之才”。但他在汉朝建国以后,却没有担任什么具体的显官要职。身体有病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最根本的是他信奉道家,淡于名利,对同君主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有清醒的认识。他只求颐养天年,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他把自己的退隐思想用“学辟谷,导引轻身”加以掩盖,并自述心志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于是,退隐骊山西麓的密林中,闭门谢客,不问政事,专习道家导引之术,云游山水之间。
公元前195年4月,汉高祖刘邦驾崩,汉惠帝刘盈即位。刘盈“人为仁弱”,朝廷实权操在吕后手里。吕后对张良曾设计保太子之功感激不尽,对张良帷幄运筹、决胜千里的超人才智更是由衷佩服。她设盛宴把张良召进宫来,希望张良出山辅佐惠帝,起衰振懦,扶上正道。对张良的学道之举不以为然,劝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并“逼”着张良喝了美酒,吃了山珍海味。张良回去后,上吐下泻了一番。他对吕后太了解,以他的精明洞达,岂能不会预见到日益壮大的吕氏集团与根深蒂固的刘氏集团将会有一场流血拼杀!对吕后请他出山扶持惠帝之举,他不敢当面拒绝,请求容他回去仔细考虑一下。吕后不敢逼得太紧,答应了。可是张良回去后就在人间“蒸发”了。以致张良死在何年何月,史家也只能界定在公元前186—189年之间。总之,张良离开长安后,又悠哉了六至九年才离开人世。他到底哪里去了呢?
回故乡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或去封邑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都不大可能。因为他背着吕后离开长安的。按吕后的脾气,你为我所用,可以感激涕零,屈尊下跪;胆敢阳奉阴违,推诿抗拒,就杀你的头,满门抄斩或夷你三族。韩信的钟室之难并夷三族,就是她的“杰作”。如果她想到这个“盖世之才”今后可能会为刘氏集团所用,与吕氏集团作对,就更不共戴天了!所以回故乡、去封邑无异于自投罗网。只有可能追随赤松子的仙迹,云游山水,归隐林泉。“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故史家不仅搞不准他仙逝的年月,对他的游踪事迹也没法记录了,留下了历史的空白,但人民没有忘记他。
赤松子何许人耶?相传为神农时雨师,后为道教所信奉,是一位仙化了的高人。在《淮南》、《路史》、《读史方舆纪要》、《列仙传》、《明统一志》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曾浪迹湖南。早在屈原的《远游》中就说:“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在南县、华容、岳阳、浏阳、常德、沅陵、澧县、慈利、永定(今大庸)等地的府志、县志中,都有赤松子曾来游历的记载,留下了大量传说和遗迹。如南县有赤松亭,亭内原有赤松子睡像,并有咏赤松子的对联。不知何年赤松子来到了舜帝流放驩兜的大庸县,先上张家界,再登天门山。见天门山孤峰耸天,充满灵气,就在此结庐居住、炼丹。迄今丹灶峰还留有丹灶。清代诗人叶守礼有诗咏曰:悬崖峭壁绝尘寰,上有仙人学炼丹。炼得丹成鹤已去,独留丹灶在峰峦。
张良秘密从长安出走后,循赤松子足迹,也到了湖南。从一些府志、县志的记载中分析,他大概是沿汉水入长江过洞庭,先到湘北、湘中,再转湘西的。岳阳、浏阳都有相师山。据县志记载,是张良追随老师赤松子足迹,在这里瞻仰过老师的仙踪遗迹。又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了舜帝流放驩兜的崇山,再登与崇山相邻的天门山,后又辗转来到了青岩山。这里神奇秀丽,别有洞天,正是张良寻求的“世外桃源”。遂在此结庐隐居下来,修行学道,留下了一脉张氏子孙,并赐名青岩山为“人间仙境张家界”,最后长眠在这里。《澧州府志》、《永定县志》均载:“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
耐人寻味的是,张家界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吕后发觉张良潜逃后,果然大怒。她根据地方官密报,得知张良隐居在青岩山,遂下密诏给武陵郡太守发兵三千捉拿张良。张良率弟子、山民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粮尽弹绝,眼看围困的山寨被攻破,张良师父黄石公前来助战,迫使太守退兵。这个山寨后被取名黄石寨。张良去世后,吕后还下密诏令武陵郡乔太守到张家界寻找张良墓冢,但没有找到。因张良的子孙为防官府掘坟毁冢,把张良遗体葬在水绕四门西北角100米处很高的香炉岩上,要几经攀缘才能爬上墓地。这里风景极佳,也十分隐蔽。以致年长日久,连张良的后人都茫然了。后经一位阴阳先生反复查考才又找到,并赋诗云:踏遍青山寻古人,四门水绕得佳城;香炉岩上旧土堡,汉代留侯张良坟。
总之,于情于理分析,再从方志古籍、历史遗存、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等多方面考究,张家界应该是张良真正的长眠安息之处。留城附近的张良墓,只能是封邑的官员百姓为感念张良修建的衣冠冢。史学家张毅在其《一代谋臣张良》中引用《括地志》之说后写道:“不论是谁出于什么动机,把张良的遗体搬回他的封邑埋葬,都纯属庸人自扰。”在两千多年前的条件下,留城的百姓和官员怎能知道浪迹天涯的张良死在何时何处?即使知道了,又怎么能千里迢迢、翻山越岭把遗体运回留城?
张良将超人的智慧和明哲结合在一起,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又避祸防患得善终,树立了封建社会中帝王之师的一种典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从东汉邓禹、三国诸葛亮、宋朝赵普、明朝刘基等人身上,似乎都可以看到张良的某些基因。

张良死在张家界!!!

在人间仙境张家界,有一天下奇观——水绕四门。其西北角香炉岩的荆棘杂树丛中,凸现一个旧土堡,乃汉室留侯张良的安息之地。坟茔虽毁,布满苔藓的《张良之墓》墓碑仍在。据说张家界名称的由来,乃张良所赐。而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括地志》云:“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
张良究竟葬在何处?在沛县还是张家界?
张良字子房,是汉室三杰之首。他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和决胜千里的超人智慧,为建立强大的汉皇朝立下了不世之功。一代文宗苏轼在其《留侯论》中称颂他有“盖世之才”。但他在汉朝建国以后,却没有担任什么具体的显官要职。身体有病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最根本的是他信奉道家,淡于名利,对同君主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有清醒的认识。他只求颐养天年,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他把自己的退隐思想用“学辟谷,导引轻身”加以掩盖,并自述心志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于是,退隐骊山西麓的密林中,闭门谢客,不问政事,专习道家导引之术,云游山水之间。
公元前195年4月,汉高祖刘邦驾崩,汉惠帝刘盈即位。刘盈“人为仁弱”,朝廷实权操在吕后手里。吕后对张良曾设计保太子之功感激不尽,对张良帷幄运筹、决胜千里的超人才智更是由衷佩服。她设盛宴把张良召进宫来,希望张良出山辅佐惠帝,起衰振懦,扶上正道。对张良的学道之举不以为然,劝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并“逼”着张良喝了美酒,吃了山珍海味。张良回去后,上吐下泻了一番。他对吕后太了解,以他的精明洞达,岂能不会预见到日益壮大的吕氏集团与根深蒂固的刘氏集团将会有一场流血拼杀!对吕后请他出山扶持惠帝之举,他不敢当面拒绝,请求容他回去仔细考虑一下。吕后不敢逼得太紧,答应了。可是张良回去后就在人间“蒸发”了。以致张良死在何年何月,史家也只能界定在公元前186—189年之间。总之,张良离开长安后,又悠哉了六至九年才离开人世。他到底哪里去了呢?
回故乡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或去封邑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都不大可能。因为他背着吕后离开长安的。按吕后的脾气,你为我所用,可以感激涕零,屈尊下跪;胆敢阳奉阴违,推诿抗拒,就杀你的头,满门抄斩或夷你三族。韩信的钟室之难并夷三族,就是她的“杰作”。如果她想到这个“盖世之才”今后可能会为刘氏集团所用,与吕氏集团作对,就更不共戴天了!所以回故乡、去封邑无异于自投罗网。只有可能追随赤松子的仙迹,云游山水,归隐林泉。“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故史家不仅搞不准他仙逝的年月,对他的游踪事迹也没法记录了,留下了历史的空白,但人民没有忘记他。
赤松子何许人耶?相传为神农时雨师,后为道教所信奉,是一位仙化了的高人。在《淮南》、《路史》、《读史方舆纪要》、《列仙传》、《明统一志》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曾浪迹湖南。早在屈原的《远游》中就说:“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在南县、华容、岳阳、浏阳、常德、沅陵、澧县、慈利、永定(今大庸)等地的府志、县志中,都有赤松子曾来游历的记载,留下了大量传说和遗迹。如南县有赤松亭,亭内原有赤松子睡像,并有咏赤松子的对联。不知何年赤松子来到了舜帝流放驩兜的大庸县,先上张家界,再登天门山。见天门山孤峰耸天,充满灵气,就在此结庐居住、炼丹。迄今丹灶峰还留有丹灶。清代诗人叶守礼有诗咏曰:悬崖峭壁绝尘寰,上有仙人学炼丹。炼得丹成鹤已去,独留丹灶在峰峦。
张良秘密从长安出走后,循赤松子足迹,也到了湖南。从一些府志、县志的记载中分析,他大概是沿汉水入长江过洞庭,先到湘北、湘中,再转湘西的。岳阳、浏阳都有相师山。据县志记载,是张良追随老师赤松子足迹,在这里瞻仰过老师的仙踪遗迹。又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了舜帝流放驩兜的崇山,再登与崇山相邻的天门山,后又辗转来到了青岩山。这里神奇秀丽,别有洞天,正是张良寻求的“世外桃源”。遂在此结庐隐居下来,修行学道,留下了一脉张氏子孙,并赐名青岩山为“人间仙境张家界”,最后长眠在这里。《澧州府志》、《永定县志》均载:“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
耐人寻味的是,张家界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吕后发觉张良潜逃后,果然大怒。她根据地方官密报,得知张良隐居在青岩山,遂下密诏给武陵郡太守发兵三千捉拿张良。张良率弟子、山民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粮尽弹绝,眼看围困的山寨被攻破,张良师父黄石公前来助战,迫使太守退兵。这个山寨后被取名黄石寨。张良去世后,吕后还下密诏令武陵郡乔太守到张家界寻找张良墓冢,但没有找到。因张良的子孙为防官府掘坟毁冢,把张良遗体葬在水绕四门西北角100米处很高的香炉岩上,要几经攀缘才能爬上墓地。这里风景极佳,也十分隐蔽。以致年长日久,连张良的后人都茫然了。后经一位阴阳先生反复查考才又找到,并赋诗云:踏遍青山寻古人,四门水绕得佳城;香炉岩上旧土堡,汉代留侯张良坟。
总之,于情于理分析,再从方志古籍、历史遗存、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等多方面考究,张家界应该是张良真正的长眠安息之处。留城附近的张良墓,只能是封邑的官员百姓为感念张良修建的衣冠冢。史学家张毅在其《一代谋臣张良》中引用《括地志》之说后写道:“不论是谁出于什么动机,把张良的遗体搬回他的封邑埋葬,都纯属庸人自扰。”在两千多年前的条件下,留城的百姓和官员怎能知道浪迹天涯的张良死在何时何处?即使知道了,又怎么能千里迢迢、翻山越岭把遗体运回留城?
张良将超人的智慧和明哲结合在一起,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又避祸防患得善终,树立了封建社会中帝王之师的一种典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从东汉邓禹、三国诸葛亮、宋朝赵普、明朝刘基等人身上,似乎都可以看到张良的某些基因。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裏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余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逐〕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将柰何?」良曰:「沛公诚欲倍项羽邪?」沛公曰:「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柰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及见项羽后解,语在项羽事中。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闲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於杞。武王伐纣,封其后於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其以郦生语告,曰:「於子房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后於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淮阴事中。

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语在项籍事中。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鬬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闲,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於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四人相谓曰:「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乃说建成侯曰:「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皆不肯为尽力,其无功必矣。臣闻『母爱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待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闲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於是吕泽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闲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於是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见上曰:「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因说上曰:「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上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是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裏先生,绮裏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愿弃人闲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闲,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张良的死,历史上没有记载,只说从赤松子游。因此,有关他的后事,都只传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