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装饰公司:谁有5个文言成语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21:50:43
谁有5个文言成语故事?
谁有5个文言成语故事?而且要翻译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

  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浅谈文言文教学与成语的关系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它脱胎于古代汉语。从成语的内容看,有的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总之,它深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保留了古代语言的许多特点。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结合成语,从学生熟知的成语入手,不但能挖掘学生的潜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结合成语释义

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所以结合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例如读《六国论》文中“举一予人,如弃草芥”一句时,可请学生想一想,此句中“举”字的用法与哪个成语中“举”字的用法相同。学生常会提到“举国若狂”、“举世无双”等成语。同样,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句中“假”字与“狐假虎威”、“不假思索”中的“假”同义,都是“借助”的意思;《老子·二十二章》“不自量,故彰”,成语有“欲盖弥彰”、“天理昭彰”,“彰”字都是“清楚、明显”的意思;辛弃疾的《礼记、曲礼上》“不苟訾,不苟笑”,“苟”与成语“不苟言笑”中的苟意义相同,是“苟且、随便”的意思;《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同义,有“尽、完”的意思。

二、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1.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属于甲类事物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类词,但临时具有一种新的语法功能,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表现如下:

⑴名词作状语

这是古汉语的特有现象。例:“股肱之臣”,“股肱”意为“像大腿和胳膊一样”;“席卷天下”,“席”意为“像席一样”。其他如“星罗棋布”的“星”和“棋”,“川流不息”的“川”,“瓦解冰销”的“瓦”和“冰”,“玉洁冰清”的“玉”和“冰”等等也是如此。

⑵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意为“使……削弱”。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例:“劳民伤财”,“劳”即“使……劳”的意思;“完璧归赵”的“完”是“使……完整”;“惊天地,泣鬼神”意思是使天地惊,使鬼神泣。

⑶意动用法

这也是成语中常见的,例:“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厚今薄古”就是“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2.语助词

与古汉语相同,成语中也常用语助词,如:“惟妙惟肖”中的“惟”字,“下车伊始”中的“伊”字等等。

三、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的句法现象

1.成语中的宾语前置

“岁不我与”、“时不我待”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何患无辞”、“何罪之有”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惟利是图”、“惟命是听”等词中的“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表被动

文言文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种是有被动词的,但标志不同,如:“见”、“为”等等。成语有“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等;另一种是没有被动词的,如“蔓草难除”等。

3.省略

古汉语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例:“付之一炬”应为“付之于一炬”。

其他还有一些,在此不一一例举。

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但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可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两者如能在教学中长期使用,一定能收到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