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主席嘱托演讲稿:《红楼梦》的作者身在什么年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7 08:17:44
《红楼梦》的作者身在什么年间?

雍正乾隆

著名红学专家查证《爱新觉罗宗谱》,首次以确凿的史料证据支持了《破译红楼时间之谜》一文的论证

编者按:

本报3月30日对青年学人陈林的红学论文《破译红楼时间之谜》做了长篇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剧烈反响。在一片激烈的反对声中,4月10日,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著名红学专家向本报提供了确凿的史料证据,肯定了《破译红楼时间之谜》一文的关键论点,即元春的原型人物、120回小说的真正作者曹畹慕憬悴芗训娜飞?谌缮昴辏?滴跞??荒辏?692年)。

2005年4月1日,《红楼人物群芳图》大型画展在北京植物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开展。

曹佳的确生于壬申年

在当天的电话采访中,这位老红学家表示,他看过陈林寄来的论文的部分章节,在看了《新京报》的有关报道之后,他特意去查了《爱新觉罗宗谱》,确认曹畹慕憬恪⒂?706年嫁给平郡王纳尔苏的曹佳氏的确生于“壬申”年,这个生年与陈林在其论文中所推论的元春的真实生年,亦即其原型人物曹佳的真实生年是完全一致的。

这是红学界首次以确凿的史料证据支持了陈林论文的关键论证。

陈林在其大约14万字的红学论文《破译红楼时间之谜》中提出,120回小说《红楼梦》的情节之中隐藏了一个从1706年到1724年的“真实的年代序列”,这是全面破解200多年来红学诸多谜团的关键。论文以小说第95回所隐藏并暗示的元春真实的死亡年份1723年为基准,根据小说文本本身提供的时间线索,“还原”了120回小说情节之中隐藏的真实年代序列。根据论文的论证,这个真实的年代序列能够得到清代历法资料、有关皇家殡葬和黄河在河南境内大决口等信史文献资料的验证。论文提出,由于元春正确的存年数为31岁,正确的生辰八字为“某年某寅月壬子日辛亥时”,因此由其真实的去世年份1723年可以逆推出元春正确的出生时间是“壬申年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论文认为,这个生日就是元春的原型人物曹佳(即曹寅的长女、贾宝玉的原型人物曹畹慕憬悖┑纳?铡?

不过,陈林在论文中作出这一论断时,并没有提出直接的史料证据来印证其论点,他所使用的是间接证据,即曹佳的年龄肯定比生于1690年的平郡王纳尔苏要小,并且她于1706年由康熙皇帝指婚嫁给纳尔苏时已经成年(即已满15岁)。

现在,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红学家以《爱新觉罗宗谱》所记载的曹佳的生年有力地支持了陈林的论断。

他表示,陈林能够以元春的生卒年月作为考察小说真实年代序列的坐标是“很厉害的”,他说:“这份族谱陈林至今没有看到。用历史的史料来做这个推论的起点,可以使他的整个论证更为合理。”这位专家在电话中充分肯定了陈林的研究,他认为陈林的研究为红学研究打开了一条新路。他说,陈林的这种研究为红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陈林能够将天象历法引进到学术中来,这是一个贡献,因为古典文学的研究以往很少注意到天象历法和时序的关系。他同时表示,陈林的论证尚待深化,因为论文涉及的面太广,所以缺陷可能也会很多,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来进行不断的论证。但是他又认为,红学界和《红楼梦》的读者“应该以积极和开放的心态”来面对陈林的结论。

元春的确死于1723年
听到这个消息,远在南方的陈林十分高兴,他感谢红学老前辈宽容后学的大度,并赞扬老红学家“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作风。他表示,这条新发现的确凿史料“充分证明”自己对元春及其原型人物曹佳真实生年的论断“完全正确”,也证明元春真实的去世年份的确是1723年,这进一步证明了小说第95回的确隐藏了一个真实的年份1723年,而这个年份恰恰是论文“还原”120回小说真实年代序列的时间基准。

陈林表示,由于这个从1706年到1724年的“真实的年代序列”客观存在于小说情节之中,200多年来困扰无数红楼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诸多谜团即可迎刃而解。陈林说,自乾隆中后期《红楼梦》开始广泛流传至今的将近250年间,关于这部小说的几个最基本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例如:《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何许人?作者的生卒年为何?

曹雪芹对《红楼梦》的贡献究竟是什么?他究竟是谁的儿子?他的生卒年究竟为何?现存小说前80回与程伟元、高鹗所“补”的后40回究竟是什么关系?小说早期抄本上的批语者脂砚斋究竟是谁?畸笏叟的身份究竟为何?

陈林认为,在这些疑问没有得到彻底澄清之前,我们对于小说的理解无法深入,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对于小说文学性、思想性乃至其文化意义的评价就缺乏合理的文本基础,缺乏结合小说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做深入探讨的史料基 ?

陈林在接受采访时还反驳了有关“论文将小说等同于历史”的批评意见,他表示,小说作者按照真实的年代序列来逐年叙事并不表示小说等同于历史,而且作者是否按照真实的年代序列来叙事,完全是一个可以来验证的命题。

■批评与反批评

红学权威:年轻人不能一味地“标新立异”

当天,记者还对另一位重量级的红学权威进行了电话采访。这位年事已高的老专家说,他只看了陈林论文的一小部分。他表示,年轻人不能一味地“标新立异”,因为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并不是从胡适开始的,早在清朝就已经有人这样认为了。老专家要求记者查看上海《文汇报》发表的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孙逊教授的访谈文章。

记者在这篇题为《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之父?》的报道中看到,孙教授指出,认为《红楼梦》作者并非曹雪芹的论点历来有之。“孙逊表示,青年人的探索精神值得肯定,但太过于‘索隐’就会‘入魔’太深,以至于专在字里行间寻找‘微言大义’和‘被隐去的真事’,脱离了科学与常理,‘小说毕竟不是实录。在没有新的确凿可靠的材料发现以前,仅凭小说的某些描写就想对诸如作者、家世、版本等问题推断出新的见解和结论,最终是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的。’”陈林表示,他在网上看到了有关报道,但认为从报道的文字内容来看,孙教授并没有看过他的论文,对论文观点的引述和论证方法的评价并不允当。他说:“我愿意认真倾听来自各方面针对论文的论证、论据和论点所提出的有理有据的批评意见,这与个人的荣辱无关,而只会深化我们对于具体学术问题的探讨。我错了,我修正,或者放弃。我对了,那么我们对于《红楼梦》的理解从此又多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

曹雪芹是雍正、乾隆年间人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雍正、乾隆年间

康雍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