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鞋长钉和碎钉:教我一些课外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2 18:48:35
就是课外的,动物,植物都行

天然宝石“十红九裂”,没有一点瑕疵及裂纹的天然红宝石极为罕见。而人造红宝石颜色一致,内部缺陷或结晶质包裹体少、洁净,块体较大。作为珍贵宝石,市场上超过3克拉以上的天然红宝石十分少见,如碰到较大块体的红宝石,就要引起注意,因为天然红宝石比人造红宝石价值高出千百倍,稍一疏忽,就会“吃药”。

天然红宝石有较强的“二色性”,所谓二色性,即从不同方向看有红色和橙红色二种色调,如只有一种颜色,则可能是红色尖晶石、石榴石或红色玻璃等。
红色尖晶石与天然红宝石十分相似,两者最易混淆,所以必须特别慎重。

春秋时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阶段。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商代用陨铁制作了铁刃铜钺,说明对铁的性质和锻打嵌铸的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但当时尚不知人工炼铁。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晋国用铁铸刑鼎,铸鼎的铁是作为军赋向民间征收的,可见晋国民间铁已不少。在江苏六合县程桥、湖南长沙龙洞坡等地出土了春秋时的铁器。战国初或稍早已发明铸铁技术,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冶金技术的重大贡献,比外国早一千八百年左右。河北兴隆县寿王坟出土了大量战国时的铁范,其中有较复杂的复合范和双型腔,还采用了难度较大的金属型芯,反映了当时的铸造工艺已有较高水平。战国时发明的用柔化退火制造可锻铸件的技术和多管鼓风技术是冶金技术的重要成就,比欧洲早二千年左右。战国时还掌握了块炼铁固态渗碳制钢的方法和淬火技术。

块炼铁的方法也就是“固体还原法”。由于块炼铁是铁矿石在较低温度下从固体状态被木炭还原的产物,所以质地疏松,还夹杂有许多来自矿石的氧化物,例如氧化亚铁和硅酸盐。这种块炼铁在一定温度下若经过反复锻打,便可将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机械性能就改善了。从江苏六合县程桥东周墓出土的铁条,就是块炼铁的产品。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锻造铁器也是以块炼铁为材料。

在反复锻打块炼铁的实践中,人们又总结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从河北易县武阳台村的燕下都遗址44号墓中曾出土79件铁器,经分析鉴定,它们的大部分都是由块炼钢锻成的,这证明至迟在战国后期块炼渗碳钢的技术已在应用,块炼铁质柔不坚,块炼钢虽经渗碳处理,变得较坚硬,但在生产上仍嫌不足。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又摸索出块炼钢的淬火工艺,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块炼钢的机械性能。上述燕下都出土的锻钢件,大部份是经过淬火处理的,这又表明在当时,人们对淬火工艺也较熟悉了。

生铁的冶铸工艺,在原料、燃料上与块炼法基本一样。它们之间主要的差别在冶炼温度的不同。块炼法的炉温大约在1000(C左右,离纯铁的熔点(1534(C)相差很远,而生铁冶炼时,炉温达到了1100-1200(C。在冶炼中,被还原生成的固态铁会吸收碳,这种吸收随着温度的升高,速度就会加快。

另一方面吸收碳后,铁的熔点随之降低,当含碳量达到2.0%时,熔点降至1380(C;当含碳量达到4.3%时,熔点为最低,仅1146(C。在这种条件下,炉温就可使铁熔化,从而得到了液态的生铁。液态生铁就可以直接浇铸成器,冶铸过程简化了,就使铁器的生产有了大发展的可能。

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出土的铁丸,洛阳出土的公元前五世纪的铁锛、铁铲都是生铁器物,这证明在块炼法的同时,我国已出现生铁冶铸工艺。生铁与块炼铁同时发展,是我国古代钢铁冶金技术发展的独特途径。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从块炼铁发展到生铁,大约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就拿欧洲一些国家来说,虽很早已有块炼铁,但出现生铁则在公元十三世纪末和十四世纪初。

生铁的生产效率高,铸造性能又较好,这为广泛使用铁器提供方便。在冶炼生铁的初期,由于温度还不够高,硅含量也较低,致使生铁中的碳在冷却凝固时不能成为石墨状态,而成为碳化三铁(Fe3C),与奥氏体状态的铁在1146(C共晶。因此,炼出的生铁性脆而硬,铸造性能虽好,但强度不够,这种生铁,人们称它为白口铁,它只能铸造某些农具。从河北兴隆燕国矿冶遗址出土的大批锄、范等,就是由白口铁铸成的。

为了克服白口铁的脆性,在战国早期,人们就创造了白口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所谓柔化处理就是将白口铸铁长时间加热,使碳化铁分解为铁和石墨,消除了大块的渗碳体,这对减少脆性、提高韧性可以起良好的作用。处理后的白口铁就变成了展性铸铁。长沙出土的战国铁铲,辉县出土的战国中期铁带钩,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晚期铁镢、锄等,都是属于这种展性铸铁。

水母海星没脑子。
大象没胆。
长颈鹿的颈椎和人的一样多,都是7个。

植物小常识
植物为什么会落叶?
一夜秋风,遍地黄叶,人便会平添几分惆怅。可你想过吗?为什么植物会落叶?谁是这幅萧索的秋景图的设计师呢? 早在40年代,科学家们就认为衰老是有性生殖耗尽植物营养所引起的。不少试验都指出,把植物的花和果实去掉,就可以延迟或阻止路子的衰老,并认为这是由于减少了营养物质的竞争。但是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植物都是这样的。许多植物叶片的衰老发生在开花结实以前,比如雌雄异株的菠菜的雄花形成时,叶子已经开始衰老了。看来衰老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现在知道,在叶片衰老过程中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RNA含量也下降,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降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叶片衰老时叶绿体被破坏。这些生理生化和细胞学的变化过程就是衰老的基础,叶片衰老的最终结果就是落叶。从形态解剖学角度去研究发现,落叶跟紧靠叶柄基部的特殊结构-离层有关。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离层的薄壁细胞比周围的细胞要小,在叶片衰老过程中,离层及其临近细胞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增加,结果使整个细胞溶解,形成一个自然的断裂面。但叶柄中的维管束细胞不溶解,因此衰老死亡的叶子还附着在枝条上。不过这些维管束非常纤细,秋风一吹,它便抵挡不住,断了筋骨,整个叶片便摇摇晃晃地坠向地面,了却了叶落归根的宿愿。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为什么落叶多发生在秋天而不是春天或夏天呢? 经过观察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影响植物落叶的条件是光而不是温度。实验证明,增加光照可以延缓叶片的衰老和脱落,而且用红光照射效果特别明显;反过来缩短光照时间可以促进落叶。夏季一过,秋天来临,日照逐渐变短,是它在提醒植株-冬天来了。
经过艰苦的努力,科学家们找到了能控制叶子脱落的化学物质。它就是脱落酸,它的名字清楚地表明了它的作用。脱落酸能明显地促进落叶,这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棉花的机械化收割中,碎叶片和苞片掺进棉花后严重影响了棉花的质量,因此在收割以前,人们行用脱落酸进行喷洒,让叶片和苞片完全脱落,保证了棉花的质量。还有一些激素的作用却相反,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则能延缓叶片的衰老和脱落。 但是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常绿植株的落叶是怎么回事?光照究竟是通过什么机制在控制落叶的?脱落酸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又是什么?这种种问题正等等待我们不断探索,去研究。

为什么枫叶会变红?
晚秋时节,枫叶的叶子会渐渐地变红。原来是枫叶里的叶绿素渐渐分解消失,花青素逐渐增多的缘故。当树叶里失去这种叶绿素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就自动停止了。所以枫叶就红了。坚硬的树为什么能换气?树的表面有一层坚实的表皮覆盖,气体的出入大部分通过气孔进行。这时气体和水分几乎不能通过,树需要的气和水分就靠树的其他部位摄取。

为什么刺枣树不怕旱?
枣树不怕冷,也不怕旱。4-6年生的枣树,它的根很发达,横向长有4米以上,往下的根有2-3米以上,土壤哪有一点点水分,枣树的细根就能够把它吸收上来利用。所以枣树不怕旱。

中国十大名花
牡丹 茶花 水仙 菊花 月季 桂花 梅花 兰花 荷花 杜鹃

禽流感与其他动物流感的关系(禽流感小常识)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危及人和禽类的传染性疾病,其病原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黏病毒科,分A、B、C三种类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多发于禽类,一些亚型也可感染其他动物及人类。B型和C型流感病毒则分别见于对海豹和猪的感染。
A型流感病毒可感染各种动物,包括人及猪、马、各种海洋哺乳动物及禽类。在水禽特别是在鸭、鹅体内存在着15种血凝素(HA)亚型,9种神经氨酸酶(NA)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可在水禽的消化道繁殖。
因此,在感染水禽的粪便中含有高浓度的病毒,并通过污染的水源,由粪便———口的途径传播流感病毒。

什么叫酸雨?

酸雨是指引空气污染而造成的酸性降水,通常认为大气降水与二氧化碳气体平衡时的酸度PH5.6为降水天然酸度,并将其作为判断是否酸化的标准,当降水的PH低于5.6时,降水即称为酸雨。
降水为什么会变酸呢? 这主要是空中云层吸收大气污染物并在雨滴内不断反应形成酸性物质的结果;酸雨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被称为来自空中的“杀手”,它不但使森林枯死,影响农作物和淡水水生物的减产和死亡,而且还会腐蚀建筑物及一切暴露于空气中的设施及历史文物古迹等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危及城市的生态平衡。
我国目前酸雨污染面积占国土面积30%左右,并在一些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仅川、黔、两广四省区的农业和森林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8亿元;造成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来源是以燃煤为主能源消耗过程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污染物。因此,要治理酸雨污染,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北极大马哈鱼的生活

大马哈鱼是溯河性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和北冰洋中,主要有6种:大马哈鱼、驼背大马哈鱼、红大马哈鱼、大鳞大马哈鱼、孟苏大马哈鱼、银大马哈鱼。在这些种类中,除孟苏大马哈鱼只产于亚洲海岸外,其余几种在美洲海岸和亚洲海岸均有分布,然而从渔获量来看,无论亚洲沿岸还是美洲沿岸,驼背大马哈鱼均占据首位,所以我们主要介绍一下驼背大马哈鱼。

驼背大马哈鱼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北部,但在美洲海岸也分布很广,从北冰洋的科尔维利河直到加利福尼亚的圣洛林士河。

驼背大马哈鱼在其分布区内又在数个地方群体,例如黑龙江中的驼背大马哈鱼一部分是来自太平洋的沿岸,堪察加各河中的大部分则是从白令海经过北千岛群岛而来的,所以其大小不一,黑龙江驼背大马哈鱼的平均长度为44厘米,堪察加的为49厘米,并且雄性比雌性要长得大些。驼背大马哈鱼在海中主要摄食鱼类和甲壳类,食欲特别旺盛,生长也很快,2~4龄可达到性成熟。

到达性成熟后,驼背大马哈鱼便开始洄游到河中产卵。在堪察加的各河中,8月上旬为游盛期;黑龙江的洄游高峰在7月中旬。在洄游过程中,它们逐渐完成精卵的发育,来到产卵场时,精卵已经成熟,并被上了婚礼装,特别是雄鱼,两颌显著扩大,背部明显隆起(驼背大马哈鱼的名字便由此而来),体色改变。每年7月底,黑龙江驼背大马哈鱼便开始产卵,8月份达到盛期;在堪察加,产卵期要比黑龙江的驼背大马哈鱼稍迟。产卵时,先在砾石底质的河床上建起一坑状巢,然后将卵产于其中,产完后,便用沙石将卵埋藏起来。尽管如此,驼背大马哈鱼的鱼卵还是大量地被凶猛鱼类如红点鲑所吞食,而且由于产卵巢被后到的鱼在产卵时又挖掘起来,以及封冻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最后能孵化成仔鱼的已经微乎其微。驼背大马哈鱼的产卵量极少,在堪察加,其平均产卵量仅10000粒左右,孵化期高达110~130天。幼鱼一般在同年的12月份孵出,一直等到第二年的春天,都在产卵巢中生活。幼鱼离开产卵巢后,便开始向海中洄游,并在那里长肥长大。

北极的昆虫家族

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各种各样的昆虫共有200多万种,主要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地区。而在北极,由于天寒地冻,环境严酷,昆虫的种类则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螨、蠓、蜘蛛和娱蚣等。其中,苍蝇和蚊子的数量最多,约占昆虫总数的60~70%。而在温带地区,这两种东西的数量却只占昆虫总量的10~20%。奇怪的是,在北极,可以看到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的蝴蝶和蛾子,但一些在温带地区繁衍很广的昆虫家族,如蜻蜓、蚂蚱、蟋蟀等却无影无踪。更加令人费解的是,蚂蚁也许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组织最为严密的生物,但在北极,却很少能看到它们的踪迹。也许因为蚂蚁是一种辛勤劳动而不肯休息的生灵,因而过不惯北极那漫长而严冷的冬夜,呆在家里无所事事的清闲生活吧。

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和羽毛抵御严寒,或者当隆冬来临时,干脆迁徙他方暂避一时,但昆虫既无长距离迁徙的能力,又永远只能赤身裸体,它们怎样才能度过北极严酷的冬季呢?实际上,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多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休眠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的物质冻在一起。当然,有其弊也必有其利,寒冷的气候对这些小小的昆虫固然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但它们从中也得到了不少的益处。因为,在这漫长的冬季里,它们既不用担心天敌的侵扰,也不必劳神去找东西吃,只管放心大胆地睡大觉,这是热带和温带里的昆虫们永远也享受不到的生活。

除了寒冷之外,生活在北极的昆虫还面临着另外一种特殊困难,那就是这里地广人稀,连动物也很少见。因此,许多小型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必须具有极敏感的嗅觉,才能找到可以攻击的对象,以便觅食,而昆虫就是许多小型动物,特别是鸟类的最主要的食物。

对那些居住在北极地区的人们,特别是那些深入野外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有些昆虫令人望而生畏,是相当可怕的。例如北极蚊子,常常聚成大群,像一片流动的乌云,哄然而至,轮番叮咬,若无严密保护,往往能置人于死地。还有一种黑蝇,有着极灵敏的嗅觉,老远就能闻到人的气味,成群结队地飞来,嗡嗡叫着,亡命徒似地缠住目标。即使你穿着再厚的衣服也无济于事,因为它那钢针一般的嘴连脚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进肉里,吸食血液,向时还吐出一种毒汁,使你身上起一个大泡,疼痛肿胀,甚至溃烂,那情景是相当可怕的。

北极的海洋哺乳动物

北极海域海洋哺乳动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悲惨的经历。例如丑陋然而温顺的北极海象,雄性体重可达1360公斤,它们常常数十头甚至数百头一起聚集在海滩上鼾声大作,高枕无忧。由于它们的长牙可做牙雕工艺品,肉可食用,皮可制革,所以成为人们捕猎的对象。200年来,它们的数量从50万头下降到濒临灭绝的边缘。从70年代起,由于人们普遍采取保护措施,才使其得以继续繁衍。

北极海豹与南极的毛皮海豹及象海豹的生活习性有些近似。它们以家庭为单位生活在一起,家长通常是一头体重300公斤的雄海豹,统治着50头左右体重仅30~50公斤的雌海豹和它们的子女。由于它们的毛皮在市场上极受欢迎,因而到本世纪初时,原有的数百万头几乎被斩尽杀绝。后来它们幸而与北极海象一起受到保护,才使北极海豹的数量从近年开始回升。

北极海域的鲸类只有6种,而且数量远远不如南大洋,但北冰洋中的角鲸和白鲸却是世界鲸类中最珍贵的品种。角鲸身长6米,雄性上颔向前长出一根或两根2.4~2.7米长笔直的螺旋状的长角,类似于中世纪重装骑士的长矛。人们尚未搞清楚这长角在角鲸的生活中有什么用处,但却很清楚这种长角在市场上曾经具有与同等重量的黄金一样的价格。角鲸的命运已不言自明,日前被视为濒危动物。白鲸属海豚科,通体雪白,身长3.7~4.3米,日前已很难寻觅它们的踪影。

北冰洋及邻海一些水域强大的水生动物生产力已经导致了世界级商业性捕捞业的发展。北极海域的经济鱼类主要有北极鲑鱼、北极墨鱼、蝶鱼和毛鳞鱼。与其他海洋生物资源相比,鱼类资源目前仍较丰富。巴伦支海、挪威海和格陵兰海都属世界著名的渔场,近年捕鱼量约占世界的8~10%。例如,以白令海峡为中心的阿拉斯加绿鳕捕捞业已跃居世界最大的单种渔业。全美总渔获量中,约有40%来自阿拉斯加水域。这一渔场产生的年收入是20亿美元,并为50000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格陵兰西部鳕鱼和虾的捕捞业为格陵兰的社会经济转化奠定了基础。而在北极的东部,挪威和俄罗斯分享巴伦支海域的世界级鳕鱼和毛鳞鱼渔场。总之,近30年来,虽然渔业在北极并不像石油和天然气开发那样热门,但在将来化石能源渐近枯竭时,适度的商品性渔业活动必然能对北极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然而,虽然北极水域的水产资源如此丰富,但是仍然需要采取谨慎态度。人们不会忘记斯特勒海牛的悲剧。这是一种曾广布北极浅水区的大型海洋哺乳动物,体长10米,肉味鲜美。维图斯·白令率领的俄国探险队于1741年在堪察加司令岛水域首次发现。然而仅仅27年后,最后一头斯特勒海牛被人类捕杀,这一物种便在地球上永远消失

环境污染使北极熊成“两性熊”

在挪威的处于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岛上,科学家惊讶发现,在生活在那里的3000多只北极熊中,至少有1.2%的熊是“两性熊”,即同时具有两性的生殖器官,而且与例如人类等哺乳动物不同,这些“两性熊”是本来是雌性的北极熊却同时长出了不完整的雄性生殖器官,而通常“两性人”是男性具有不完整的女性生殖器官。目前,科学家正在检查40只北极熊,希望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

科学家估计,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环境污染,即北极熊受到了一种名叫多氯联苯的化学物质的污染,而途径可能有两条,一是通过食物污染,二是空气污染,由于这里常刮南风,将欧洲大陆工业释放出的多氯联苯刮到这里。科学家说,北极熊的食物链很短也简单,它吃海豹,海豹吃鱼,鱼吃浮游动物,因而鉴定污染是否来于食物链的工作并不复杂。

过去,在斯瓦尔巴岛上容许旅游者猎取北极熊,使得这里成为旅游胜地,后来禁止捕猎,北极熊的数量大增,与当地人口相当。冬眠过后,饥肠辘辘的北极熊常将整个海豹吞下,到后来,它就有些“奢侈”,只扒开海豹皮吃里面的脂肪。这里的北极熊有时也攻击人,这里最北的同时也是世界最北的的居民点,人们外出的时候都必须带枪,来防止北极熊的攻击。这个居民点只有60人,大多数是极地科学家在此进行研究工作。

中国水仙主要有两品系:

(1)单瓣型:花单瓣,白色,花被6裂,中心有一金黄色环状副冠,故称金盏银台亦名酒杯水仙;若副冠呈白色,花多,叶梢细者,则称银盏玉台。

(2)重瓣型:花重瓣,白色,花被12裂,卷成一簇,称为百叶水仙或玉玲珑,花形不如单瓣的美,香气亦较差,是水仙的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