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太极拳83式视频:我想知道全部<心经>的内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6 05:41:02
我想知道全部已经翻译的<心经>内容!!

你是要写论文么?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
  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
  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种)
  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两大
  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尾两
  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
  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之
  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佛的
  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大比丘大菩萨都在左右,佛入了深明法门三昧。这时观自在菩萨
  也正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微妙之行,这时就照见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皆是空幻。这时舍利
  子(即舍利弗)依仗佛的加持,乘此威力敬问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若欲修般若波罗蜜多
  深妙行者,作何修习?舍利弗代我们大众而问,所问非常切要。我们如果现在想修般若波罗
  蜜多深妙行的人应该怎样修习呢?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寿命具足舍利子言。(这里就肯定
  了,是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的话。近代中日的著者,有人根据「大般若经学观品」中,世
  尊所说有与本经几乎全同的文句,就主张《心经》也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心经》的首尾乃
  是后人所增添。此说不敢苟同,佛说与《心经》一致,正表佛佛道同,且古译中有首尾居绝
  对多数,西藏经本亦有首尾,焉可都看成妄作。且古德对经文极为尊重,妄以己意编造经
  文,实为戒律所不许也。且流通分中复有世尊赞叹印证观音所说之文,殊不应全看成是伪
  造。)
  乙、流通分(结尾):观世音菩萨说咒之后对舍利子说:「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行深妙
  般若波罗蜜多。」于是「婆伽梵」(就是世尊,就是佛)释迦牟尼佛从三昧起,出定后就告
  圣观自在菩萨说:「善哉!善哉!」两个善哉重复说,表明世尊非常赞叹。佛又说:「善男
  子如是如是。」(善男子,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来证明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话,就是这
  样,就是这样。这是世尊由衷的无以复加的证明与赞叹。我国唐代禅宗祖师证明人的开悟时
  说,「如是如是,汝如是,余亦如是。」这就是以心印心。「如汝所说(就像你所说的),
  深妙般若波罗蜜多应如是行,一切如来亦皆随喜。」佛证明了,深妙般若波罗蜜就应该这样
  做。一切如来都欢喜赞叹,都跟你一样做。释迦牟尼佛说话后,「寿命具足舍利子、圣观自
  在菩萨摩诃萨、及诸眷属、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一切世间皆大欢喜、宣赞佛旨。」最
  后舍利子、观世音菩萨和他们的眷属(道友弟子)、天、人和会中的天龙八部、阿修罗等,
  和一切世间的修学道众,都产生了前所未有且无法形容的安乐和欢喜,此等安乐和欢喜,超
  越一切世间所有的安乐和欢喜,所以叫作大欢喜。向佛礼拜辞去。大众感受佛恩,感恩便要
  报恩,于是便宣扬赞叹本人所亲闻的般若妙法。把从佛所听到的,向具有根器的人传播,这
  才是真的恭敬。
  二、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我们念诵这部经,是玄奘大师蒙一位神僧亲授的本子。经过是这样的:他和唐太宗李世
  民很相知,李世民很敬重他,他感到有些经典翻译不够好,他想再去印度找原本对证一下,
  但是李世民觉得大师是国宝,不愿他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不肯放他出国。用现在的话,他
  就偷越国境,私自出国的。出发时约有三百多人随从,但因他又没有得到国家的批准,所以
  困难重重,回国时跟著的人几乎死光了。可见是十分困难的。途中走到一个地方,他正赶
  路,突然听到有人呼叫的声音,他找到一个庙,看到一个人生病了,长了一身癞,正在呻
  吟,他就给他医治。本来他要赶路去取经,但有人要死,不救不符合本心,就把自己取经的
  事暂时搁下,照顾这病人。这个病是传染的,他也不管,一直照顾他,他把这个病人照顾好
  了,病人感谢他,就送他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大师就一路念这个经。念经免难有很具
  体的实况。一次走到一个河边上看到很热闹,正是外道婆罗门举行祭祀的时候。婆罗门有九
  十五种外道,有很高的,也有很低的,有很原始的,甚至是很野蛮的。这种外道就是野蛮
  的,他们相信河神,并且每年拿一个活人扔到河里,就象中国的河伯娶妇一样,都是极端迷
  信。这时玄奘大师碰到他们,正是他们举行祭祀,而且已经指定了一个人,要把这个人扔到
  河里去。这个人有家眷,他要与家里人死别,自己也哭,家里人也哭。正在这极度悲伤的时
  候,突然
  看见一个外国人(玄奘大师)来了,就决定把这个外国人送到河里祭祀。家属都很高兴,把
  玄奘大师用绳子捆起来,要把他往河里丢。他这个时候看到大众无理可喻,也就无话可说
  了。只是有个要求说:「我们出家人都要修行,要念经的,你们送我祭神,我也没有办法,
  你们让我念念经好不好?我死之前想念念经。」大众说:「好吧!你念吧!」他拿起《心
  经》就念。念到第三遍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这些人害怕了,忙说,这样的人我们不能
  得罪,赶快把他放了,并且给他磕头。于是玄奘大师非常感谢给经的和尚,等他取经回来,
  循原路去找,不但这个和尚没有了,就是当初那个庙也找不到了。于是就感觉当初所遇不是
  世间的凡人,这是《心经》到玄奘大师手里的经过。玄奘大师翻的是这部经,我们念的也就
  是这部经。玄奘大师得到神僧传授本经,一路消灾免难,证明《心经》威力无穷,般若妙力
  不可思议,更重要的是显示了经中般若妙义无上尊贵不可思议。
  以下步入正文,我还不是正式讲经,只是宣说一下我对《心经》的点滴体会。
  三、经 题
  【(摩诃)波若波罗蜜多心经】
  常念《心经》的经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括弧中的「摩诃」,见余译,「摩诃」
  就是大、多、殊胜三方面。意义很多,往往就不翻了。「大」不是大小的大,就是说这个道
  理是极其究竟,彻底,离开我们世俗的相对的这些概念。这是一个绝对的大,不是对比。这
  个火炉和房子比,说房子大,房子和楼比,它又小了。世间上哪有什么大小,小的就是大
  的,大的又是小的,都是相对的,这个大不是比较的,是绝对的,「多」、「胜」也都是这
  样。
  「般若」也是梵文,我们可以把摩诃般若翻成大智慧,这都很勉强。因为翻成我们的话
  表示不足,翻成智慧就很容易和汉文的智慧这个名词相混。我们常说的智慧,再说就是聪
  明,再一混变成伶俐。世上这种聪明伶俐成了智慧了?恰恰相反,世智辩聪是我们学佛的八
  种障难之一,跟聋子瞎子神经病是一样的,成为学佛的障难呀!这样混淆就失掉了原文的意
  思。经中的智慧,是一种怎么能够了悟实相,契入证入实相的智慧。实相是什么,我能够
  悟;我不但能悟,而且能够证。也可以这样说,实相就是佛的知见。所以《法华经》说,十
  方的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只是为了一件大事,一个大的因缘,所以出现
  于世。什么事?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要向众生开显佛的知见,宣示佛的知见。众生
  听到这些开示,就能开悟明了佛的知见,入佛知见就契入,证入。众生本来是凡夫的知见,
  所以大事因缘是什么呢?告诉我们什么是佛的知见,我们就从我们的知见逐渐的:有的快,
  有的慢,快就是顿法,慢就是渐法,把我们原来的知见舍弃了,换成了佛的知见。般若是什
  么呢?就是这样的智慧,你能够明了,了解,悟到佛的知见是什么,然后就做到、证实到佛
  的知见。说句很粗俗的话,佛的思想(当然佛不是想,这是打比方的话),成了你的思想
  了。不是一个勉强的,这个事情就像要追随一个领袖,要把领袖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那
  你就自然地、忠实地接受领袖的领导。现在要比这个例子更深一步,是知和见。佛之所知,
  佛之所见,把佛的知见转成了我们自身的知见。而佛知见是我们本有的,只是我们现在是迷
  惑了,所以成为众生知见。般若就是这样一种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你能拿诺贝尔奖金,
  你能写出多少好文学作品,都不是般若。
  般若一体而有三义:(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
  (一)实相般若是观照与文字的本体,实相不是有相,不是无相,不是非有相,不是非无
  相,不是也有也无相,永离一切幻妄的相。可是体性不空,遍为诸法作相,具足过恒沙等等
  性德的妙用。六度万行都是本性所具所起。(二)观照般若如实相之本体而起照用,照时仍是
  寂然不动。(三)文字般若如实显示本体与观照。以上三者即一,实相是观照与文字的体,观
  照是照实相照文字,文字是表达实相及观照。学人从文字般若入手,而起照用,一旦契悟,
  入于实相。实相是体,文字是相,观照是用。
  「波罗蜜多」是梵文。可以译为「彼岸到」和「度」(即六度之度)。生死岸中很苦,
  这一生变人道,不信佛的人来生保人身不容易。你要是儒家,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都
  具足;或在佛道里要守五戒,若不达到这个水平,人身保不住。信佛的人很少。有仁、有
  义、有礼、有智、有信,这也是稀有的人。既然稀有,就是说来生能变人的人很稀有,所以
  很苦。变畜生,落汤的螃蟹,在锅里活活地蒸死。鸡、猪、羊等等动物,都得被杀。并且子
  子孙孙注定了都是被人吃的。谁愿意自己的孩子被人吃,但猪等就注定了。变成鬼就更苦
  了,鬼比动物还苦,喉小腹大,不能饮食。重罪的鬼判入地狱,鬼在地狱中是极苦的,一日
  之中生死
  千万次。六道中比人好点是修罗。阿修罗很聪明,很能干,很有神通。但是他心不纯,不
  善,他嫉妒。另一类是皈依正法作护法、是好的。还有一类嫉妒释迦牟尼佛,总想破坏,怕
  人皈依释迦牟尼佛减少了自己的群众。这类阿修罗嫉妒障碍破坏佛法,死后堕地狱。六道中
  最高是天界,外道想升天,但升天还是在六道里头。外道以升天做为解脱,佛教以升天看成
  堕落。因为本来是佛,你现在跑到天界里去了,没出六道,早晚一天要转入三恶道,很可
  悲。不能以眼前的幸福认为问题都解决了,未出六道早晚还会变猪、变狗、入地狱,所以在
  六道中同处于堕落,这是此岸。(是指生死六道轮回这一边)。诸佛以大智慧,勇猛修行,
  觉悟正道,永离苦趣,证入涅盘,这是彼岸。一切都寂灭了,寂灭就得到真实的乐。所以佛
  菩萨是常乐我净,所以涅盘是彼岸。中流就是烦恼流。为什么我们度不过去?烦恼无尽就度
  不过去,能越过这些烦恼就到彼岸了。到了彼岸,就是从生死这一岸到本自无生也就无灭、
  常乐我净、寂灭为乐、圆满无碍的境界,称为彼岸。「波罗蜜多」原来直译为「彼岸到」,
  现翻成「到彼岸」。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心」,经题中「心」字的涵义有两个:一个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佛说般若二
  十二年,佛说法一共四十九年,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足见般若的重要。经中说:「五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盲,般若为导(又云般若为目)。」般若经很多,
  《大般若经》六百卷,而这个经最短只有二百多字,如同般若中的心,心是中心的意思,核
  心和心要的意思。例如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心。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
  的核心,而《心经》是般若经典的核心,所以称为《心经》。二者,心是指明当人的本心,
  人人都有一个真心,但我们现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盖。现在这个我是个妄我,不是真的
  我。我们现在不实,我们在上当受骗。我们的真心,释迦牟尼佛在成佛的那一刹那就说: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任何一个众生,不但在座的你我,任何一
  位,就如飞的苍蝇,小小的蚂蚁,以至于作为地狱中的鬼,都有和佛一样的智慧,和佛一样
  的德相。这是我们的本心,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那个心,就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妙明真
  心。这一点是我们学佛的最要紧的信念和基础。要相信自己的心。这是释迦牟尼佛成佛时说
  的第一句话,对于这一句话不相信,虽能信佛说的其他的话,你就没信到根本上,而是信到
  一些枝叶问题上。要相信这个心。佛接着说:「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我们有这个心,
  为什么你没有佛那么大的功德和神通妙用?就因有妄想、有执著,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所
  以就不能证得。所以我们的一切经典,一方面显明这个真心,叫你恢复你的本心;一方面是
  帮助你扫除这些妄见,去掉这一切妄,你本有的真就自然显现,所以跟道教不一样。道教叫
  九转丹成,炼丹,修婴儿,一次又一次的尸解,要修出一个什么,证出一个什么来。佛教是
  说,我们本来就是,众生只是错了,只是睡着了,正在做梦,种种颠倒。你把梦醒了,叫醒
  你,一醒就完事了。「如梦幻泡影」,在梦中被老虎吃了,何须找人帮助打老虎,只要拍醒
  你就没事了。本来没有老虎嘛!就是这么个事。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都有本心,我们的修
  行方法也就是如此,不是真的把老虎赶走,赶走老虎干什么?老虎是虚妄的,你梦里才有老
  虎呢,你醒了之后明白了,原来是个梦。所以这是般若之心,所指是我们的真心。
  这个「心」字在《金刚经》中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如是生清净心」,「应生
  无所住心」。在《观经》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上两经中的「心」字,即是本经经
  题中的「心」字。蕅益大师在《心经释要》中说:「此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
  般若也」。既然我们当前一念介尔之心就是三般若,足见一切般若经典和一大藏教无非显明
  当人各各的自心。而《心经》正是一大藏教的核心,所以直截了当称为《心经》。大师又
  说:「实相般若……达此现前一念即实相。」「观照般若……照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文
  字般若……显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是一心。此理常然,不可
  改变,故名为经。」大师开示精妙绝伦。《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当人本
  心与佛无别,若能了达现前之念即是实相,亦即了达当人之心即是佛心,心佛两者毫无差
  别,若能了达即是实相般若。若能观照现前一念,虽是水上生波,但全波无不是水,凡有动
  念何非实相。这即是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只是显示本体与照用,显明当前一念即实相。
  「经」。「经」是通名,「般若波罗蜜多」是本经独有之名,称为别名。经的涵义是贯
  摄常法。贯通古今(贯),广摄一切(摄),此理常然(常),永为法则(法)。可见经题
  概括很深的意思。古云:「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意。」有智慧的人看见经题,这个经的全
  部意思也就知道了。
  四、经 文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这是大士的两个名号。《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
  正好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昨天来了一位核电站的朋友,他母亲信佛很虔诚,常念观音。他
  开飞机突然发生障碍,在很危险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告诉他,你应该如何操作,他完全照着
  做,结果平安降落。所以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庇护我们一切苦难中的众生。这人的妈妈念
  观世音菩萨得到观世音大士的加被。大家只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功德都不可思议。哪怕平
  时不念佛的人,在急难之中,临时抱佛脚都有用。你只要肯念,就会有明显的感应。我们这
  莲华精舍有一个同学,他是留学生,从美国回国不久,结婚了。一次坐飞机,觉得今天飞机
  很不平稳,等一会儿就看见驾驶员从驾驶舱的门里出来了,向大家宣布:「今天飞机的机械
  出了故障,我没有本事使飞机到达目的地了。所以大家你们各自决定吧!愿意跳伞的就跳
  伞,愿意如何的从便,总之我是没有办法了。」说完了,他就回到他的驾驶舱。全舱的人先
  一听很意外,思想还没转过来,等思想一转过来一片哭声,命在旦夕。这个留学生说,当时
  第一念是知道这事危险了,但心里想的倒不是自己怕死。第一想到的是新婚的爱人和孩子,
  我死了他们怎么办,刚结婚,孩子还小,先动了这一念,再动一念是什么呢?他突然想到,
  我们中国不是有菩萨吗?当时他的思想活动就是这样,一听这话知道是要死,首先想到老婆
  孩子很可怜,再一想中国有菩萨,就念起观音菩萨来了。他虽然不信,可是在这种生死关头
  的念,往往比平常在佛堂里念要恳切。只是一片求救的心,念著!念著!他就看见观世音菩
  萨现身了。他就大声喊说:「大家不要哭,你们哭没有用。」他就把自己看到的事情一说:
  「我已经看见观世音菩萨了,决定是有,我们大家一块儿念。」这时大家一想,现在也没有
  别的办法,没有别的道路,大家就念吧!所以全舱就都念了,念著念著,大家不知念了多少
  时间了。就都一心去念了。念得很诚,很专一,也很自然,渐渐觉得飞机平稳了,很平静,
  很平静,大家闭著眼睛不知道,只是一心的念,忽然接飞机的人把舱门打开来接他们了,到
  了!大家喜出望外,飞机已经着陆了。而驾驶舱的门不开,别人把驾驶舱打开,看见开飞机
  的人昏死过去了,他穿的飞行服都汗透了,当然有医生急救了。他睁开眼第一句话,「你去
  问后舱的人干什么来着?今天我是绝对没有办法把飞机着陆了,不知他们做什么了。」机场
  人问客人:「你们在后边干什么哪?」他们说:「我们在念菩萨。」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
  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很多
  很多证明,有许多事情甚至超过古代的《观音灵感录》。我知道得很多,但没有时间去写,
  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要把这些写下来可以写很厚的一本书,都是很直接的,不是辗转
  道听途说的。
  本经大士名号是「观自在」,「观自在」表示观照般若已经自在无碍了。再者,观什么
  呢?先师夏老说:「观自,身体是自否?那是假的。」所以要观真我,即是观自性,自家的
  主人翁在不在,是不是在做主,是不是被妄心所蒙蔽。夏师又说:「如不知观自己,不知自
  在不在,则不能算入门。」「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合起来是
  觉有情。把菩提萨埵简化称为菩萨。所以看见名字就知道,不但自利更要利他了,不是自
  了。蕅益大师说:「智契实相则自利满足,智宣文字则利他普遍,故名菩萨。」这是能行般
  若波罗蜜的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前面说了,在法会上释迦牟尼佛入定,观世音菩萨也在行很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深」
  就是深浅的深。加一「深」字就分别于小乘也能修习的通(天台宗通教指大小乘相通之道)
  般若,而是只有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唯有大乘行人才能信受奉行,所以称为深般若
  波罗蜜。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照」即观照般若的照。「蕴」是蕴
  藏,遮盖的意思。我们刚才说了,人人有佛性,为什么佛性不显呢?就是因为这五样给遮盖
  住了。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
  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都是色蕴。受蕴,例如,我们现在看见了风
  扇,看见有一个东西,这个就是色蕴,我们一看,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
  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想蕴就是种种思想,当内
  心与外境接触时所引起的思想活动,如了解、联想、综合与分析。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
  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例如上述风扇转动发声,人最初只听
  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风扇转动所发的声
  音,这就是意识;意识是了别,这个了别的念头相续不断,似水长流,前浪后浪滚滚不停就
  叫作行蕴。所以行蕴以迁流为义。至于受蕴,当听悦耳顺心之声就欢喜,听到刺耳违心的声
  音则烦恼,所以它以领受为义。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心的,因为心、身两方面,心上的障碍更
  多。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面的。五
  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
  「照」,无心就叫作照,有心叫作想。我们也念《心经》,也能讲经,法师也能说五蕴
  皆空,但是他并没有度一切苦厄。因为他不是照,他是有心叫作想。观世音菩萨他是照,他
  能照见五蕴皆空。照的意思是离开我们的妄念,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一根头发也不会给你照错,毫发不爽。但是镜子没有分别,没有爱憎,不留痕迹。照像的底
  片照了一张,再按一下就不行了,留了痕迹,再照就照重了,就毁了;镜子没有这样的事,
  你照一千次、一万次,都是一点儿也不会错的,他就是无心。你这个「像」,你东西没来的
  时候,它不会来迎接你,东西走了以后,马上就不再留一点痕迹。这就是它没有取舍,没有
  爱憎;也不是说白种人我就多照你的优点,黑种人我就不照你的优点,都没有分别。它无
  心,无心所以清楚,这就叫作照。也就是观照般若。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蕅益大
  师说:「五蕴无不即空、假、中,四句俱离,百非性绝,强名为空耳」。也就是说,五蕴没
  有任何一蕴不是空谛、假谛、中谛。提出五蕴皆空,这是空谛,但有五蕴的假名,这是假
  谛,两方面合起来,即空即假,便是中谛。因之它们也就离开了「有」、「无」、「非有非
  无」、「亦有亦无」这四句,既离开了四句,便自然不堕百非。现称之为空乃勉强之说,实
  际应说是第一义空。
  「度一切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穷困疾厄。苦有各种各种的苦,基本的,人生有八种
  苦,生、老、病、死,都是苦。在母胎的时候很苦,出生与刚降生的时候都很苦,这是生
  苦。等到老了,跟老年人谈谈,也就要诉苦了,美国人说,儿童像在天堂,老人像入牢狱。
  这儿有病,那儿酸了,这儿疼了,吃东西也不行了,听东西也费劲了,行走也困难了,甚至
  脑力也衰了,好多年青时所能享受的,这时候都享受不到了。老是一苦。死是一苦不用说
  了,说我难受得要死,那就是说死是最难受的。佛说:如活的乌龟,你把它的壳儿扒下来;
  一只活的牛,你把它的皮剥下来。人之死所受的痛苦是难免的,还有病苦,「病来方知健是
  仙」。可见一生病便不是神仙而是受罪了。在生老病死四苦之外,还有怨憎会苦,这个人就
  是跟我有意见,怎么也不行,偏偏碰到一块儿,或做你的上级,或做你的朋友,做你的邻
  居,甚至于成为你的眷属。为什么有的人离婚,这是怨憎会,与别人都很好,就是这两个人
  要吵,这是很苦的一件事,怨憎相会。有的人一生怨憎相会,所碰到的都是不如意,到处都
  有人事问题,到处很苦恼,非常苦。这是八种苦中的一种,「怨憎会」,相怨相憎,偏偏相
  见。有的人最好不见,偏偏天天见面,偏偏要来找毛病。这是怨憎会,人生不免,知道这个
  我们就心平气和了。「爱别离」又是一苦,你最喜欢,你最爱的人偏偏要别离,所以生离死
  别,死别当然是最后一次,但是生离的情况大家都会遇到,相爱的人偏偏要别离。「求不得
  苦」,不管是谁,你总会有一件事是你要求而求不到的,例如成吉思汗,他那么大的武功,
  什么敌人都被他打败了,他想求的事情还是求不到。他想求不死,找多少道士,最后给他做
  了个结论,这不死是不可能的。求不得苦,终有求不得的。一个根本的苦是「五蕴炽盛」,
  色受想行识这五种东西荫盖了你,它很盛,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显现,因此你有烦恼,这是
  苦的根本。所以称为八苦,八苦交煎。
  观自在菩萨在修习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时,以般若妙慧观照五蕴,了达五蕴并非实有,
  当体即空,又不是空无,乃是第一义空。于是「度一切苦厄」,使自己身心出离分段与变易
  两种生死的苦因和苦果,也令全法界众生同出生死的苦因苦果(根据《心经释要》)。初机
  听到这话,不易信受。自度生死还易信,怎么能令法界全体众生同出生死呢?应知菩萨发
  心,便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修耳根圆通「寂灭现前」时,便得两种殊胜,上与诸佛同一
  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证入了三无差别的本心,自心与众生无别。所以自身心出生死,
  众生同出生死。般若妙用难思,这就是波罗蜜多。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在首尾三分俱全的译本中: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的人应当怎么修习呢?他提一个
  问。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所提的问题,所以首先称他的名字,舍利子。由于关键是「照见
  五蕴皆空」,所以首先要谈五蕴和五蕴皆空。五蕴头一个是色蕴,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五
  蕴之中以色蕴是空最不好领会。色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这样一些能感受到的
  东西,是真实存在。现在听到「色即是空」就不能理解。明明有个风扇在转,可以看得见,
  有风吹到自己身上,明明是有,为什么说是空?众生颠倒就在这个地方。风扇是在这里,但
  当体即空。它虽在这里,但它就是空。不但佛法,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这样说:「物质是由于
  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又说:「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场。」磁有磁场,电有电场。现在上海
  交通大学已经证实人体有场,人的身体能形成一个场,像磁石一样在空间就成一个场。如要
  把废铁拿回来重化,就把收到很多很多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碍无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