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刷电机驱动:芙蓉姐姐那么丑,怎么可以出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20:07:03
?????????????????????她是干什么的????????????????

“芙蓉姐姐”(原名林可,网名火冰可儿)的那天,所有的谜,也许都解开了。林可,1977年7月19日生于陕西省某县,现供职于北京上地的一家电子出版社,任图书编辑。参加过三次高考,三次研究生考试,北大是她的未圆之梦,清华是她的第二个未圆之梦。

  正在网上“如日中天”的芙蓉姐姐当然也受到了媒体追捧,一贯号称“低调的”她此时也开始频频接受采访。本报记者与芙蓉姐姐取得了联系,在对她进行专访之前,通过邮件进行了沟通。对于网络上一些人的攻击,芙蓉只说了四个字“清者自清”。记者随后又采访了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们都认为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芙蓉姐姐。

  心理学家

  她有轻度自恋和臆想

  记者就“芙蓉”现象,专门采访了心理医生刘临玲,刘医生表示就芙蓉姐姐的做法来看,应该是有轻微的自恋倾向。不过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恋情节,只不过展现的方式不一样。“在公开场合暴露自己的照片,是想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从她的文字和照片看来她很自我,但也说明她是个很有头脑的人,现在的社会‘裸照’和‘性’已经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和注意力了,而‘芙蓉姐姐’的出现正好顺应了大众的期待———另类。”

  刘医生说,从“芙蓉姐姐”的表现中不难看出,她曾经受过打击———没有通过考试,出过车祸等等,她一直不甘于平凡,但是往往生活又不尽如人意,于是她选择了暴露自己来获取大众的眼球,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关注,但芙蓉这种做法无伤大雅,大家可以对她宽容一些。

  教育学家

  应该平和地看待“芙蓉”们

  西北政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庞晓虹认为,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美的、最吸引人关注的。但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每个人都会有失落感。而女性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网络出现后,给大众一个自由不受约束的空间去表现自己,其实“芙蓉姐姐”的这种行为也就是这样的目的。

  庞晓虹说,“芙蓉姐姐”的自恋倾向出发点是很精明的,现在社会比较容易接受性格张扬的人,她的出现满足了某些人的需求,她也得到了自我满足。然而追捧“芙蓉姐姐”的人,也在她的身上找到了共鸣,“芙蓉姐姐”把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实现了,她成了英雄,理应得到“膜拜”,而且“芙蓉姐姐”是很真诚的。但是“芙蓉姐姐”这样的人只会有一个,毕竟社会变化速度快得惊人,一浪盖过一浪,“芙蓉姐姐”也会很快地被淹没在这个潮流之中,正如她自己说的,“大家压力大,叫着好玩而已。”其实大家对此并不要认真,本着娱乐的精神来看待她,既搞笑了大众,又开心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刘哲)

  芙蓉姐姐与泛偶像时代的审美疲劳

  这段时间网络论坛上最红的人,不是木子美,也不是什么竹影青瞳、流氓燕之类,而是“芙蓉姐姐”。传说每天都有5000以上的人同时在线等待有关她的消息。如今,有关她的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已经遍布网络的各个角落。“芙蓉教”也随着这股风潮迅速崛起。用某网友的话说:芙蓉一出,谁与争锋,千秋万载,一统江湖!(6月19日《时代人物周报》)

  芙蓉姐姐到底有什么特殊魅力?两个字———自恋。她在文字里总是表达她被众多追求者所困扰的苦恼,“一张妖媚十足的脸和一副性感万分的身材”,正是此女的自画像。而她三次高考和三次研究生考试,也被她的“险象环生”的经历所神话。芙蓉姐姐经典S型造型和舞姿,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位崛起于清华北大BBS,最后成名于天涯论坛的28岁大姑娘,正在利用网络无可比拟的繁殖能力成为众多学子和青年人的偶像。

  这是个消费引领一切的时代,这种消费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消费原则强调的是娱乐性、商业性和消遣性。在这样的逻辑下,任何东西都存在着被拿来消费的危险,甚至包括人的尊严。“芙蓉姐姐”在网络迅速蹿红的背后,与其说满足了人们好奇的目光,不如说恰好迎合了某些人心中隐秘的欲求。她近乎疯狂自恋般的自信,不仅让整个事件充满荒诞的喜剧成分,正如专栏作者胡续冬所言,也同时包含了诸多真诚的因素,给人们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快乐和关于“做梦和自信”的感动。

  在这个泛偶像的时代,有太多风采照人、气质高雅的“星”和学富五车、雄韬伟略的“家”,他们固然值得仰望和崇拜;但是,这也是一个反偶像的时代,当正统的“偶像文化”被推到极致后,许多人产生“审美疲劳”,他们开始有意识地颠覆传统、告别英雄、躲避崇高。“芙蓉姐姐”的出现和风起云涌正是如此:“她颠覆了理想型偶像的高大全假大空,掏出大众心中的真、小乃至庸常的一面,甚至以反讽、自嘲的面目出现。”殊途同归的是,在民众的集体狂欢之后,所谓的反偶像,最终又走上了炮制偶像的路子。

  反偶像背后,其实也隐藏着深刻的“反智主义”思潮。“反智主义”虽然是一个舶来词汇,但在中国的传统中并不缺乏,甚至在历史背景中演变成一场政治灾难。古代社会的“焚书坑儒”是一例,“文革”时期对文化和政治精英的迫害也是一例。

  而今天大众文化中的“反智主义”,则作为对抗主流和精英的一种“亚文化”,搭上网络的快车,成为解构一切的重要武器。老板和上司的教训已经够多,而政治家、教授和学者、专家们的高智商、高知识和重要见解也让平头百姓在潜意识中不堪重负。对知识的“疲劳”之后,人们更愿意去听一个喋喋不休、超级自恋的女人的呓语,并从中找到快感和自信。

现在不是都说“审美疲劳”吗!就是说帅哥美女看太多了,人们都想看看不一样的。不过,我还没疲劳呢,还是喜欢美女或者才女,反正对她不感兴趣。

据说是有的网站成心炒起来的,为了点击率。
要不那么多人写BLOG,那么多人天天贴照片,怎么都没红啊,她的红不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