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医院脑科专家:<青春之歌>的著者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5 20:32:32

青春之歌》

  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崔嵬、陈怀恺

  难忘的青春岁月,不朽的《青春之歌》!

  女作家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而由作家本人改编的由崔嵬、陈怀皑执导的同名影片,则成为十七年革命经典电影的代表作。影片集中了当时影坛的最佳阵容,调集参与拍摄的志愿群众演员达数万之众;作为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是在文化部的直接领导下,在由新闻媒介倡导的全国性关注中完成的。作为新中国影坛上绝无仅有的一部正面表现知识分子的影片,讲述了林道静从一个受封建家庭逼迫而走投无路的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引导下,逐步在革命斗争的锻炼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故事。"林道静的道路",也就成为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曲折历程的"缩影"。影片发行放映时造成了轰动效应,以31万元的成本,获票房纯利润36万元。各大报刊竞相报道上映盛况,发表赞誉性评论文章并多次在国外展映,产生了巨大影响。。影片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崔嵬因之而光荣成为全国大跃进"群英会"代表,并一跃而为"北影四大帅"之一。主演谢芳谢芳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情,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细微的感情变化,一夜之间红遍全国,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女明星。

杨沫

杨沫 (1914~1995)
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学,当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抗战爆发后到冀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黎明报》、《晋
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吴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