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不平衡的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构建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5 01:03:21
这是毕业论文的题目,求助大家帮忙参考参考,先谢谢啦。

上海:最具潜力的金融中心

  编者按:继1999年成功举办环球财富论坛后,上海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APEC第13届部长级会议和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亚太地区的各国首脑政要、企业家齐聚上海,东方明珠又一次闪耀出夺目的光芒。还记得在今年7月份进行的第三届国际金融中心研讨会上,“上海将成为APEC成员国中最具潜力的金融中心之一”成了来自世界银行、美 国哈佛大学、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国际知名机构的金融专家议论的焦点。在3月份进行的第六届财务总监圆桌会议上。《亚洲财务总监》杂志总编李安达先生也曾预言:15年内上海将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距离国际金融中心到底还有多远?上海要想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还需做什么?本期我们将探讨这些问题,希望读者在关注APEC的同时,不要忘记将目光投向未来的上海:中国内地的第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前年金秋,全世界商界巨子齐聚浦东参加’99财富论坛。国家主席江泽民动情地向与会者介绍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陆家嘴地区。当时的盛会也曾经让浦东人津津乐道,并且在随后的发展中亲身感受到财富论坛带给浦东的种种“财富”。

  今年金秋,APEC会议又将环太平洋21个经济体的领导人带到了上海浦东。一个更加美丽、蓬勃的浦东呈现在他们眼前,在他们的眼前也将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经济合作画卷,共同迎接“亚太世纪”的到来。

  在这次APEC会议期间,上海让许多国外记者大吃一惊。《金融时报》记者在报道上海APEC时这样评论:“APEC为中国搭起了一个舞台,使她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展示其经济实力。”APEC,给了上海一个机会;上海,要给APEC一个回报。

  上海会给APEC一个什么样的回报呢?在7月份进行的第三届国际金融中心研讨会上,许多金融专家认为:“上海将成为APEC成员国中最具潜力的金融中心之一”。

  国际金融专家、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认为,APEC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在亚太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APEC金融中心的产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版图扩延的必然趋势。要成为APEC最具潜力的金融中心之一,上海已经具备了一些条件。

  首先,上海在30年代奠定的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辉煌历史、开放型城市的特殊地理位置与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是上海成为APEC金融中心天然的优势资源。

  其次,在近十年来,上海为重建国际金融中心采取了一系列以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经济战略为起点的改革政策,使上海已经初具APEC成员国中金融中心的雏形。

  另外,近年来上海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已经向国际金融中心靠近。到2000年底,上海的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0400万公吨,香港为16883.8万公吨;上海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与香港本地的进出口总额591亿美元接近;上海金融保险业在GDP中的比例已达到16%左右,开始逼近香港的23.4%;上海的股票证券市场公司总数与香港不相上下。

  陆红军指出,APEC自成立以来在全球经济发展与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1个经济实体的GNP占到全球的56%,贸易总量约占全球61%。而中国大陆的GNP2000年突破10000亿美元,世界排行第7位,在APEC中排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总额2000年达到4743亿美元,也是仅次于美、日、加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实体。国际经验表明,凡是经济贸易实力雄厚的国家或地区,其金融业总是在区域经济中处于中心地位。因此,中国大陆如此不断上升的经济实力正呼唤其相应的金融地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也必然导致一个新格局,即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首先将成为APEC中的国际金融中心。距离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多远

  要了解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距离,必须先知道什么是国际金融中心。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按性质可分为功能中心(或称融资式中心)和名义中心(或称记帐式中心)两类。绝大多数老牌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东京和纽约,都属于融资式中心。这类国际金融中心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悠久的金融业发展史,吸引包括本地区在内的全球客户,为他们提供金融中介服务,并发展成为外国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聚集地。记帐式金融中心主要为跨国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提供注册和记帐的便利,并无实质性金融业务操作,如巴哈马、开曼群岛等。这类金融中心凭借的是低税收和宽松的金融管制吸引众多的金融投资者纷至沓来。

  那么,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准相比还有哪些差距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软件”基础差、中介服务弱。虽然上海的信用制度、信用意识和法律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仍较大;各种金融服务机构,如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机构、经纪公司等,数量少,质量差。

  二、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不足。例如,证券交易量、交易品种较少,辐射能力差,资源配置效果不佳。货币与外汇市场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最为关键的一点,即现行金融体制还有待改善。首先,我国的商业金融机构从计划体制转变而来,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商业金融机构仍未按现代商业金融体制建立,仍不是真正的“企业”。其次,中小金融机构比较分散、风险大,需要进一步整合、治理。其三,改革后的央行体制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分业监管模式中存在“空白点”。这一系列的金融体制上的不足之处,使国内金融机构缺乏国际竞争力,金融业务创新原动力不足。若不加以改善,将阻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进程。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还要做什么?

  尽管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中国政府把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信心从来没有动摇过,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统计研究处处长朱德林认为,上海要达到世界性金融中心的长远目标,大致要分三阶段走:一是目前到2005年,巩固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二是用20到30年的时间,逐步建成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三是取得亚太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之后,逐步走向世界。朱德林指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其他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都能证明这一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不但需要时间,而且需要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支持。

  1.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现阶段应当在继续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把在非人民币品种金融业务品种方面积极创新、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市场作为突破口。在我国现行汇率、利率政策没有大的变化和调整前提下,有关金融机构应当在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经验,经有关金融监管部门的批准,大力开展金融创新,尽快有步骤地在上海推出并发展非人民币品种的各类外汇交易和金融衍生产品业务。

  2.在上海开展离岸外汇交易和金融行生产品业务的过程中,外资金融机构可先行一步开展。在上海推出并不断发展非人民币品种的各类外汇交易和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过程中,可以实施国内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不同的政策,即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先开展,国内金融机构只有在具备参加新品种外汇交易、离岸业务及金融衍生产品的条件与内控管理后,才可参加。

  3.国内金融机构要学习、借鉴、引进并消化有关外汇交易和金融行生产品的业务、内控管理制度和监管方法。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我国金融监管当局要积极学习并引进有关国际配套先进监管方法,高标准从严监管。

  4.上海应当学习、借鉴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努力为离岸业务等金融创新在上海发展提供特殊配套政策和优惠条件。

  我们相信,只要上海以一种开放的胸襟来拥抱世界,以一种谦虚的心态来努力学习,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将指日可待。

  http://www.gdnet.com.cn/hottopic/2001/Apec/1022-04.htm

  上海金融概况

  信息来源: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 2005-8-20 12:11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加快金融业发展,金融业已成为上海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基本确立了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目前全市各类金融机构375家,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约2万亿元,金融从业人员近十万。2002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84.67亿元,占全市GDP的10.8%,在全市仅次于工业排在第二,居全市六个支柱产业之首。
  从金融市场来看,健全完善。上海已经建立起包括证券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在内的层次比较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国内金融市场体系最完善的地区。其中,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是全国唯一的。截止2002年底,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成交突破10万亿元,达到11.8万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品种有股票、债券、基金三大类,上市公司达715家,累计筹资4400多亿元,股票市价总值达2.54万亿元,证券投资者总数达3556万户。期货市场有铜、铝、橡胶等3个交易品种,交易额达1.64万亿元。
  从金融机构来看,云集上海。中国银联、工商银行票据中心、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全国97家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平台、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汇丰银行的数据处理中心等一批有重要市场影响力的金融机构相继落户上海。近年来,金融机构向上海集聚的力度在不断增大,每年平均新增十多家。截止2002年底,银行类149家,证券类82家,保险类126家,信托、财务类18家。
  从金融改革开放、创新来看,充满活力。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上海已经成为我国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的城市,外资金融机构总资产和总负债均占国内外资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的55%左右。截止2002年底,各类外资银行达45家,银行代表处达74家,外资证券公司2家(含筹建1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3家(含筹建2家);外资证券机构代表处45家;外资(合资)保险公司16家;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41家。在全国率先推进外汇帐户改革,进行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对引进QFII也做了积极的准备。上海坚持“先试先行”,金融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中资金融企业中间业务发展有了较大进展,个人理财品种层出不穷,保理业务、贷款转让与回购业务、法人帐户透支、市政项目多方委托贷款业务、个人委托贷款业务、标准仓单质押融资业务、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转按揭业务等一系列商业银行新业务不断推出。证券方面,相继推出上证180指数、上证国债指数,并开启了有关部门指数基金交易。保险业务创新平均一天半就推出一个新品种。同时还开设了市政建设信托新产品。
  从金融环境来看,不断改善。积极配合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了对银行、证券、保险业的监管,确保了金融安全和高效、稳健运行。进一步发挥了上海金融市场的集聚功能和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使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在建成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建设企业信用联合征信体系。加强文明窗口建设,改善金融服务,市场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
  上海历史上曾经是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今后一、二十年,上海将加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力度。展望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2001年2月国务院审批同意的上海城市规划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国际的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并在2020年实现把上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的奋斗目标。2002年8月上海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首次的市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和任务,9月成立了市金融服务办公室,进一步增强了地方政府金融服务的功能。根据党的十六大、市第八次党代会、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市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明确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要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推进。总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十到二十年的时间,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具体地说,目前要进一步巩固全国金融中心的地位,在2005年前力争实现“四个基本确立”,即基本确立金融在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优化中的核心作用,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基本确立国内外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地的地位,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外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基本确立国内体系完善、辐射力强的金融市场中心的功能,成为资本营运中心和资金调度中心;基本确立公开、公平、公开的金融发展环境,全面实现金融市场的有序运行和依法监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到2008年全面实现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四个基本确立”的目标,基本完成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框架构建。然后,通过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地方的不懈努力,到2010年,要力争把上海建成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到2020年,要力争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现在,上海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不断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
  http://www.guanyinhao.cn/sh/

  一篇长文,分5页:
  http://news.hexun.com/detail.aspx?id=1498082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是梦:
  http://www.chinamoney.com.cn/content/zongheng/yanjiu/hgfx/200306/90YQ0OJ8031669.htm

你可以分析一下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运行因素,利用易量化、数据容易获得、简洁和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运行具有较高相关度的原则,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估指标体系,然后利用1998-2000年纽约、东京、伦敦、新加坡、香港、汉城、上海和泰国这八个地区与国家的数据,通过回归和参数检验的方法,从实证和统计的角度检验所设计的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对国际金融中心评估的显著性。最后,利用得到的回归模型对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和分析,发现目前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个距离主要体现在金融方面。上海能否在短期内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在于上海的金融业能否迅速发展,提高金融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