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洗新鲜的鱿鱼:资本主义国家国别史 英 法 美 日 俄 意 德 西班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08:44:33
15-19世纪的发展历史!
谢谢了!高分 有追加哦!
能找到成册的书吗???

要以国家为单位的国别史!

①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欧洲封建统治面临危机,俄、奥等封建国家集合在一起,先后组织反法同盟、神圣同盟、四国同盟等,与资产阶级进步力量相抗衡,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②它们也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各自实力。如沙俄彼得一世的改革、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改革、奥地利的开明专制。这些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增强了实力,为对外扩张创造丁条件。这一时期,俄、德、意、日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产生,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德、意还处于民族分裂状态,日本也处于幕藩共治的半分裂状态,完成统一,实现向资本主义过渡,成为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
2.工业革命时期俄、日的资产阶级改革和德、意统一的完成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资本主义革命浪潮.开始了逐步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进程,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当时的历史主流。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四国封建统治阶级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措施,通过民族统一或改革,开始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1859年至70年代初的意大利统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4年—1871年的德意志统一,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分别标志四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②德、意的统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君主统治仍维持,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而俄、日是由封建统治阶级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四国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原先的君主等最高统治者仍保持统治,还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主义残余和军国主义倾向,特别富有侵略性和强烈的对外扩张要求。
3.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中的俄、德、意、日
①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垄断组织的形成,四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此时经济不平衡性加强,德、日经济发展迅速,德国成为仅决于美国的经济强国,因四国是后起的资本主艾国家和国内政治传统的影响,封建性和扩张性特别强烈,俄国被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德国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日本被称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四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时间短,人民受到封建传统的影响较大,封建性王权的统治仍在延续,虽实行了代议制或颁行了宪法,但资产阶级民主不健全,并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②在帝国土义加紧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的角逐中,四国对外扩张野心格外强烈,也特别积极。英德矛盾一度成为主要矛盾,德俄也产生冲突,法德矛盾尖锐。德国纠集意大利、奥地利组成了三国同盟,俄国参加了协约国。在一战中,俄、意、日参加了协约国对德作战,德国遭到惨败,俄、意、日成为战胜国成员。
4.一战后初期到二战中的德、意、日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意、日三国造成了深刻影响,德国因战败遭到严重削弱,但军国主义和军事潜力未根除,民族复仇心理强烈。德皇统治结束,右翼社会民主党一度掌权,先后建立了临时政府和魏玛共和国。日本是大战的受益国,成为东亚霸主。意大利在战争中损失巨大,政局不稳。三国的无产阶级利用有利形势,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革命运动,冲击了资产阶级统治。另外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德国巧妙地利用凡尔赛体系中的矛盾和美国的支持.取得赔款中的主动权,经济实力和大国地位开始恢复。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暂时受挫,但在东亚的角逐中仍扮演主角。
③在30年代大危机打击下,帝国主义各国的政治走向分化,与具有民主传统的美国、英国等相反,德、日法西斯统治建立,并走上了对外扩张侵略的道路。近似的历史传统和共同的对外扩张要求及彼此的战略需要,促使德、日、意三国结成轴心国同盟,组成丁二战中的法西斯侵略集团,经过近六年的拼杀,三国法西斯势力彻底失败,三国实力受到重创。
5.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日法西斯受到不同处置。
①德国的法西斯分子受到严惩,军国主义受到沉重打击,德国从两次世界大战中接受了深刻教训。德国被分区占领,造成了分裂。得益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和采取有效经济政策,西德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强国。德国统一后,进一步加强了国力,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②日本实际上被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军国主义受到一定袒护。在美国的援助和一系列经济政策影响下,再加上朝鲜战争等国际因素,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强国。
[重点问题辨析]
1.英法与俄日的政治体制问题
(1)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四国建立了不同的政治体制,英国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法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俄日是沙皇专制,日本是天皇制。
(2)主要差异: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国为专制主义体制。
(3)历史原因:英法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俄国过渡道路是1861年改革,日本过渡道路是明治维新,两者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
[例1]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两国已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请分别说出这时俄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与英法的主要差异是什么?从这四个国家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的道路,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
说明:答题时要概括论述,不要罗列具体过程。 (2000年·全国高考)
导析:本题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途径入手,比较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政治制度与俄、日政治体制的不同。主要考查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能力。首先根据俄、日政治概况,概括出两国不同的专制体制。再根据英、法建立共和国,设置议会等方面,概括出民主政治体制的特点。最后根据四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和各国的文化传统等因素,概括形成差异的原因。
参考答案:
(1)俄日体制:俄国为沙皇专制,日本为天皇制。(2)主要差异: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日为专制主义体制。
(3)主要原因:英法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俄国过渡道路是1861年改革;日本过渡道路是明治维新,两者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
2.日本在侵华过程中采取的侵略手段及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问题
(1)侵略手段:①军事进攻,通过军事进攻强占土地,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②经济侵略,包括攫取战争赔款,掠夺铁路修筑权,掠夺矿产,开办工厂,倾销商品,取得贷款权等。③烧、杀、抢。④文化侵略,主要是在中国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
(2)19世纪晚期以军事进攻和经济手段中的索取赔款、开办工厂,掠夺矿产为主。20世纪初,以经济侵略为主。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结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一战期间日本通过大力进行经济渗透和扶植军阀势力,形成了几乎独霸中国的局面。因为大战列强无力东顾,日本乘机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
(3)一战后日本主要采取了扶植军阀势力的手段,通过代理人对中国进行间接侵略。其原因是大战结束后,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中国又处于帝国主义的共同支配下,中国又出现军阀割据局面,于是日本便借军阀之手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4)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采用了军事进攻、建立傀儡政权、文化侵略、经济掠夺等并用的手段企图征服中国。三、四十年代日本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为缓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实现以华治华,建立了伪满洲国,伪中华民国等傀儡政权;为消灭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和民族意识,实行“三光”政策和奴化教育,同时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5)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二战以前日本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中国等国家人民的残酷掠夺基础上的,贫穷落后是中国遭受日本侵略的重要原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又是使中国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2]分析自明治维新到二战爆发前夕,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在浸华过程中同欧美主要列强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
原因:①进行了改革,废除封建制度,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②借鉴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设备,发展工商业。③实行义务教育,提高民众素质。④政府扶植保护垄断组织。⑤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攫取大量赔款;吞并朝鲜,进行殖民掠夺。
矛盾:①甲午甲日战争后,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还辽。②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发生。③一战期间,美日矛盾激化,导致“府院之争”。④华盛顿会议上,日本独霸中国局面被打破。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英法为首的国际联盟宣布日本对东北的占领为非法等。
3.在30年代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为摆脱危机作出的选择和影响
在30年代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为摆脱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疯狂对外侵略扩张。作出这种选择的原因是由国情决定的。
(1)都经过漫长的封建王朝,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有军国主义传统。
(2)经济基础薄弱。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日本虽是战胜国,但市场狭小,依赖进口,无力承受危机的打击,资产阶级急于用极端的方法摆脱危机。
(3)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在德国和日本,纳粹党和军部被看作是镇压革命的理想工具。由于德、日走上了法西斯专政道路,疯狂对外侵略扩张,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自身和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例3]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方式的异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而趁机扩张势力,进而夺取或控制政权。
不同点:德国是通过纳粹党欺骗宣传,扩大影响,进而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夺取政权;日本是通过军部法西斯势力不断制造暗杀、兵变等恐怖事件,进而加强左右政权的能力,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4.关于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和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的处置问题
(1)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长足发展,19世纪末经济力量超过英法,德国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的活动,激化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形成了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两大军事集团不断开展军备竞争,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因此借萨拉热窝事件首先挑起了战争。
(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对战败的德国的处置就有分赃的性质。但英、法、美三国又企图以自己的意图重分世界,因此对德国的处置又交织着三国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种矛盾斗争中,德国割让了领土和殖民地,支付了一定数量的战争赔款,但又保存了军国主义传统和军事潜力,一方面经济又很快复苏,政治地位提高。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瓜分和掠夺引起了德意志民族的反感,在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希特勒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希特勒疯狂进行扩军备战,撕毁了凡尔赛和约。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德国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决定了苏、美、英三国在战后处置德国问题上的一致性,那就是根除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民主的基础上重建德国。但是由于战后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德国被分割为东西两部分,形成了两个国家,两种对立的制度。
[例4]德国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在战后遭受的处置有何不同?其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集团通过《凡尔赛和约》强使德国支付大量赔款,并瓜分了其海外殖民地和割让了其部分领土。这些使广大德国人民蒙受巨大灾难,刺激了德意志民族复仇情绪,而让德国保留10万军队的做法,却使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垄断资产阶级和军国主义者逃脱了战争罪责。这使垄断资产阶级在实力复兴后,借助民族复仇情绪和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与软弱,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等国在处置德国时注意根除其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使其非军事化,并在民主的基础上重建德国。这些做法,使战争的发动者、世界人民的敌人受到了应有惩罚,又避免使德国人民蒙受灾难,因而战后德国政府正视历史,并对新纳粹主义进行打击,但分区占领的做法和两大阵营的对峙,却使德国分裂为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热点考点导析]
在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A. 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
B. 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C. 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D. 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
(1999年·广东高考)
导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日本1889年日本宪法封建性特点的理解。选项都是该宪法具体条款的概括,A项表明,天皇是世袭的,并且权力至高无上,总揽很大的政治权力,是典型封建性质的。B、D项体现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权限,C项是天皇对军权的控制。
答案: A
[教学指导]
1.高考导析
本专题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历年高考命题中多有涉及。根据历年高考试卷的统计,自1992年以来,每年都是命题范围。从题型来看,本专题的高考试题主要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为主。填空题有五道;问答题也屡屡出现。如1993年“工业革命后19世纪70年代政治领域的三股进步潮流”、1995年“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争”、1997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98年日本教育的材料题、1999年设计新颖以三幅地图出现的德国题、2000年“俄日与英法政治体制的比较”都涉及到本专题。高考命题的重点主要分布在俄国史、日本史、德国史。从分值来看,本专题一般在9分上下,其中1996年最高达23分。在应考复习中要摆正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注意引导学生分析1992年以来的历史高考试题,明确高考的思路、方法,提高应试能力。
2.教学建议
应当引导学生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总体线索对本专题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既要把握各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要认真分析其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正确认识俄、日、德、意各国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认识四国在发展道路上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要注意对德、日、意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原因及影响的分析。
此外,应当重视对德国、日本当代史的复习,认真分析二战以来两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以及二战后作为战败国德、日法西斯受到的不同处置。
3.疑难问题解析
(1)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意大利,而殖民掠夺和资产阶级革命却未能首先发生在意大利的原因。
意大利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最早的地区,因为它濒临地中海,不仅可以从地中海贸易中得到极大的好处,而且从西欧、北欧同东方的贸易中获益匪浅,它是东西方贸易的中间商。在商品生产和贸易活动的哺育下,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工商业发达,14、15世纪在这些缄市中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后来意大利没有获得使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表现在:
第一,意大利北部的城市醉心于垄断地中海东部的贸易。它们安于现状,不想去寻找新航路,扩大海外殖民掠夺。而殖民掠夺对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因素进一步成熟是必不可少的,意大利缺乏这一条件,就不能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充分的经济前提。
第二,当时意大利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长期的分裂极大地妨碍了意大利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15世纪末,东西商路和贸易中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丧失了独占东方贸易的优越条件,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已经形成的意大利资产阶级多半转向银行业和购买土地变为贵族地主,在政治上更助长了封建势力的发展,所以根本不可能首先发生资本主义革命。
(2)德意志宗教改革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异同
时代背景:
相同:①都发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②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而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不同:①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集团,在领地上享有政治、经济特权。采取各种手段搜刮钱财。德意志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集中反对的目标,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要求建立适应本阶级需要的教会。②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也使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繁盛于西欧各国。
斗争结果:
相同:都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教会,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同:①宗教改革引发了由闵采尔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16世纪50年代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新教在德意志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迅速波及西欧各国,宗教自由逐渐盛行。②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了人们去探索、创新,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3)对“铁血政策”的认识
“铁血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政策,它是德意志统一进程的必然。
“铁血政策”针对的是阻碍德意志统一的各派力量。首先:奥地利在德意志各邦中占首位,奥地利境内有匈牙利人,克洛兹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及北意大利人等,多民族的奥地利内各邦分立,因此奥地利的第一要务是巩固多民族帝国,因而它阻挠统一;其次,普鲁士资产阶级进步党在议会中曾与俾斯麦多次冲突,从1862年到1866年相互间不断指责,进步派反对他独断专行,不赞同俾斯麦的作法。但由于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普鲁士资产阶级领导的要求结束专制统治,实现统一的尝试失败,这使统一的旗帜最终落到了普鲁士手中,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意志民族已经厌倦了原则、理论和书本上的东西,它所缺乏的是力量。无论是谁,只要它给德意志民族以力量,他就会得到荣誉,这比他所能想像的更多,”因此,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是务实的、符合国情的。无论他主观动机如何,但客观上顺应了历史潮流,“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他,只好承认这个事实,他成为从上面进行的普鲁土的革命者……
他成为非出本心的革命者。”(恩格斯)
(4)关于日本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幕府、藩主的封建统治处处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严格的说,日本的资产阶级还几乎处在形成时期,还不能组成一个独立而有力的社会阶级发动和领导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发生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除教材提及的四点外,还有另外的因素在起作用:
①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日本农村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实力的新兴地主阶层,补充了资产阶级力量单薄的弱点,后来成为倒幕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
②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的封建制度已进入没落阶段,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化,造成局势动荡,为倒幕维新运动准备了有利条件。
③中下级武土所发挥的领导作用,也是填补资产阶级不成熟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④借助了天皇的精神号召力。

为什么不看看高二历史上册?

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方面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提高,这给中学历史教 学与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在高三阶段这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与复习呢?我的看法与做法是:

一、用足用好教材
高考试题虽不是教材的再现、重复、翻版,但也不是脱离教材去另搞一套,而是以教材为基础、为依据的 ,因此,首先必须用足用好教材。这里所说的用足教材就是要根据每年的《考试说明》所确定的每一个纲目顺 序,在依据教材进行教学与复习时,逐个展开,一一覆盖。教师的视线要扫描到教材的每一个角落,不留任何 死角,给每一个知识点以应有重视和位置。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把握好教材当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较为重 要的;哪些是属于一般过程,哪些又是属于辅助性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不同档次 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中国近现代的主要矛 盾等内容和世界史中各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内容,教师要拓宽深化,给学生提供一片展开想象的自 由天地;对于重要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内容则应 在加强理解、综合能力方面给以指导;属于一般过程的内容如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史中的鸦片 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要能做到把握脉络,线条清晰;而对辅助性的内容则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使学生分清 轻重主次。
二、以《考试说明》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考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的重要的指导用书,因此,作为一名高三历史教师,除了讲好讲透教材每章节内容外 ,还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从《说明》中了解考试内容、范围和要求,掌握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从而 将培养目标自觉地贯穿于教学与复习之中,以适应当前历史高考改革对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准确理解各项能力 要求的实质和水平层次;从《说明》中把握考试形式,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适于选拔人才的新、活 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三、科学地指导学生复习
高三毕业复习的时间是很短的。怎样合理、科学地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教学与复习呢?我认为将复习分 为三个阶段进行较为合理有利。
第一阶段:复习式的新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与练习 ,其中《中国历史》既可按专题讲,也可突破教材的章节按时期讲。总之,不能遗漏重要的知识点,特别要注 意《考试说明》中已明确了的那些知识点。对《世界历史》可用“滚雪球”式的方法讲述和复习,即一面讲新 知识,一面复习、考查旧知识,加强对高一、高二所学知识的巩固。除按此方式进行教学与复习外,在这一阶 段的复习中还应按单元进行“小综合”训练,力求“横中有纵”,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阶段:专题知识结构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的四月至五月中旬。在这一阶段中,专题复习与 综合练习相结合,达到“纵中有横”,实现“纵横交错,经纬沟通”。这时,教师可将前面所学知识列成专题 进行讲述式复习,把分散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知识群,连缀成一条条有头有尾的知识链,进而 编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知识网。在这里,历史专题的划分宜粗线条、粗框架,而不宜细碎、零散。如中国古代 史一般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几条线索,中国现代史则可划分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史,中 国人民抗争史,中国各阶级的探索史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而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斗争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别史及国际关系史等几个专题即可。同时,在这一 阶段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教会学生运用知识。
第三阶段:综合及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末,即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这一阶段的教 学与复习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形成复习迎考的 最佳心理状态。以《考试说明》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模拟套题和思维性较强的问答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 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景的能力。在这一阶段还要对学生加强培养对问 题做出完整准确表述的能力。
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基础知识。近年来,高考试题对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但依然不可忽视基础知识,因为《考试说 明》中所确定的任何一项能力都不是空的,而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能力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任何高 层次的理论说明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否则就都是没有说服力的。因此,在教学中还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 学习,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熟记基础知识,把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准确无误地记忆在头脑中,从而获得大 量足够的感性认识,以便在考试时根据所学知识对试题进行分析,使所学知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得出正 确答案并进行高层次的理论说明与阐释。
(2)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近年来, 历史高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能力考查题特别 是思维能力考查题的比例上升。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现 成答案,就连多项选择题的备选项目也不再是过去那种对课文的机械照搬,而是提供了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其 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这样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高学生的 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复习中,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事件设问,并作出简繁适当的回答 。特别对那些立意很好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再设计,并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重新组织 、归纳、整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间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四、目前高考中几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选择题:这种题型的测试功能主要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得出正确选项。对于前者可采用肯定法,后者则可通过 仔细阅读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采用肯定和排除法找到正确选项。
填空题:它的主要测试功能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把平时所学的知识根据要求准确无误地填出,并且要 做到字、词书写工整、规范正确,不能出现缺字、漏字、错字、别字和前后顺序颠倒等错误。
材料题:这类题型的测试功能几乎包括了《考试说明》中各项能力要求的全部,是全面展示考生思维能力 的一种题型,解答这种试题首先是审视所给材料及所提问题;其次是分析材料,根据设问要求对材料进行去粗 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从中提炼出观点或最大限度地选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来支持特定论点(一般的是以教 材观点为准);最后,科学、准确、完整地做出答案,并做到既简明扼要又逻辑严谨。
问答题:这一题型的测试功能主要是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同样属对 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题型。问答题是指大跨度、高概括的叙述题和小切口、深挖掘的分析题,以及比较题、评 述题等。无论什么样的问答题,首先必须正确审题,找到主干,抓住关键字词,弄清限制条件,明确求答项目 和解答对象。答题中对叙述题强调进行系统的归纳、综合并得出正确结论;对分析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 事件的原因、特点、性质、作用、结果、教训等;对比较题则应先弄清题目的比项,而后将比项双方的史实进 行归类、提炼、分析,得出结论;对评述题的解答,应该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根据当时的具体的历 史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叙述和评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先叙后评,也可夹叙夹评,评从述出。除此, 在回答问题时,必须紧紧围绕历史学科的特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切忌空发议论

晕,那得到的资料啊 佩服

如果想看书,我想《欧洲史》《全球通史》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欧洲史》是有欧洲十多位国家的人共同编写的,比较公正。《全球通史》是美国人写的,古代史部分应该没有什么偏见,近代(工业革命)多少会有一点。不过这些书还是很不错的,我都读过,可以对历史有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