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租车有年龄限制吗:古文翻译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21:30:33
原文: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刘向《列女传》)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因此,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聆听古代君王的遗言,也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时,他们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后,其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造成的。《诗经》里有诗说:“唉呀你这位君子,不要一心沉溺于安逸,心满意足地供奉你的职位,充当追求正直的德行,这样,神明才会理解你,支持你,赐给你最大的幸福。”人的德行的境界,没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幸福的了。

……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将它纺织起来,系挂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在地下,结果巢里的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临百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各类事物的发生,肯定都有它的根源。人的荣誉或耻辱的来临,也必定和他自己品德的优劣相一致。肉腐朽了会生蛹,鱼枯烂了会生虫。懒散到连自身安危都不顾的时候,灾祸也就要降临了。太刚强了很容易自己折断,太柔弱了也容易自受其约束,自己邪恶肮脏,那就必然造成人们对你怨恨。把干、湿不同的柴草堆置得一样,火总会朝着干燥的一堆烧去;一样平整的地面如果有干有湿,水也总是向着潮湿的地方流去,野草和树木总是共同生长,飞禽和走兽也总是成群地居住,万物就是这样各自依从自己的同类以生存。所以箭靶一旦张设,箭也就会对着它射去;森林一旦繁茂,伐木者也就拿着斧头来了;树木一旦成荫,众鸟也就会飞来栖息;醋一有酸味,蚊蝇也自然会飞来相聚。说话有时会带来灾祸,行动有时会招致耻辱,因此,君子应当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所以,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的人,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十字路上徘徊不定的人,任何一条路的尽头他都不能到达;同时,事奉两位君主的人,任何一方也都不会容纳他。眼睛不可能同时看清楚两件东西,耳朵也不可能同时听清楚两个声音。螣蛇没有脚却能凌空起飞,鼫(shí)鼠虽然具有飞、爬、游、挖、走五种技能,但它飞不能上屋,爬不能到树顶,游不能渡涧,挖不能掩身,走不能走在别的动物前面,所以依然穷困而无法可想。《诗经》里有诗唱道:“布谷筑巢桑树上,专心致志将七只小鸟哺养。善人君子,其行动要专一不邪,不但行动要专一不邪,意志也必须坚定不移。”所以君子行事应当将心志集中到一点上来。

二、课文赏析

《荀子》在说理方面取得的成就,达到了先秦时期的高度。但就《荀子》三十二篇文章来看,富有文学价值的不多,惟独《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学》运用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形象生动具体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借君子之言立论,劝导人们“学不可以已”。作者提出论点后,没有抽象地说理,而是连用五个比喻作为论据,作了形象的论证。“青于蓝”“寒于水”两个比喻,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入胜境为例,说明学习是无止境的,人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用人类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也说明了只要不停顿地学习就可以后来居上。而后又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从事物经过加工打磨可以改变原来的特征发挥其作用,说明经过学习可以改变习性。

为了劝勉人们重视学习,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亲身体会继续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又用“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的感受引出了一连串比喻,具体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利用自然界事物的经验总结;“假舆马”“假舟楫”是人们利用改造了的事物得到了“致千里”“绝江河”这样的好效果,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应该利用外物,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能力。

那么,应该怎样学习呢?作者又运用大量比喻作了具体形象的论述。首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正面说明学习的过程是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后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拒绝做小事情。接着以“骐骥”“驽马”为喻比较说明客观条件再好,也未必能成为学习好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主观努力;条件虽差,如果主观上能做到刻苦学习,持之以恒,则最终必能达到目的。这里作者特别提倡“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且又引喻说理。“朽木”这个比喻指出在学习中一曝十寒,没有恒心之弊;“金石”这个比喻指出坚持不懈之功。这四个比喻对照论述了学习贵在“锲而不舍”。文章最后用蚓、蟹设喻,对照论述了学习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学无专精。

由此可见,作者善于驾驭形象,大量运用确切的比喻,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通达晓畅,具体生动,发人深省。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比喻灵活多样,恰到好处。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因此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喻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古诗文导读》,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

三、美文荐读

1.荐读《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

提示:师旷:名旷,春秋时代晋国的主乐大师。他是个盲人。晋平公老而叹暮,师旷劝他“炳烛”,暮夜烛火虽黯淡昏黄,毕竟强于摸黑走路的“昧行”,老而好学同样能够启开昏聩雍塞的心智。所谓“炳烛之明”的深意也在于此:烛光黯淡,却可以洞幽察微;老而好学,更显得明智通达。这不正应合了《劝学》中的开篇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吗?

2.荐读诸葛亮《诫子书》《诫外生书》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玄,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生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庸,不免于下流矣! (选自《诸葛亮集》)

提示:这两段文字分别出自诸葛亮给儿子和外甥的信。《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须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诫外生书》中,诸葛亮告诫其外甥要意志坚定,凡事应当先有缜密的思考,然后付之行动,才能取得成就,否则难成大事。“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这个道理。

四、高考指津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孟母教子勤学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刘向《列女传》)

1.指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

2.指出下列各句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句意。

(1)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2)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3)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4)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孟母说理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以刀断其织”来比喻“学习”。

B.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C.孟母的话语里也流露出其轻视劳动者的思想,是应该批判的。

D.孟子能听从教诲、知错就改,是这段文字的主旨所在。

参考答案:

1.男则堕于修德(“堕”通“惰”,懈怠)

2.活用的词语分别为:立、广、远、衣、师。

各句的句意:(1)君子勤学以树立名声,好问以增加学识。立、广,皆为使动用法,使……立,使……广博。

(2)因此平素居家才可以安宁稳妥,外出才可以不招致祸患。远,形容词使动,使……远离。

(3)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衣,使动用法,使……穿衣。

(4)朝夕勤学不懈怠,师从子思学习。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3.AD(A项孟母说理主要运用了类比说理法,把“学习知识”和“纺线织布”进行类比,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D项本文的主旨句应为“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赞颂孟子之母深明大义,善于教子)

不要问我,我对古文一窍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