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液态成型原理pdf:宋这个姓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01:25:38
我是姓宋的,我很好奇啊

宋氏起源
  | [<<] [>>]
  --------------------------------------------------------------------------------

  根据《千家姓查源》的记载,宋姓出自战国时期,商朝纣王的庶兄启,被周武王封于宋,建立宋国,他的子孙以国为名作为姓氏,从此有了宋氏。而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殷王帝乙的长子启,被周武王封于宋,传到三十六世孙君偃时,为楚国所灭。历史上的宋国是周代诸候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今天的山西省离石县。而《百家姓》上则注明居于京兆郡,即现在的陕西省长安以东。

  不过,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国为姓的宋国公族,但却不是纣王的直系血脉,而是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的苗裔。微子启是殷商帝乙的长子,商的始祖契,又是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这样追溯下去,宋氏应该是光荣的黄帝直系子孙。

  宋姓的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秦汉时期主要繁衍于北方地区。隋代以前,宋氏分布于今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江西、山东、甘肃、安徽、浙江等省。唐初,有河南宋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在福建安家落户。此外,宋氏已扩展至今四川、广西及北京市的一些地方。宋高宗赵构南逃,有中原宋氏随之徙居今浙江、江苏、湖南,后来有的又迁至广东的五华、梅州、潮州等地。五代,南迁于湖南的宋氏有一支融入了当时的少数民族。

  从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宋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远播海外者。

  总的来说,唐代以前,宋姓南迁繁衍不那么广泛。到了宋代以后,宋姓就遍及大江南北了。
  http://songlao4.home.sunbo.net/show_hdr.php?xname=9NVM801&xpos=1&dname=

姓氏源流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 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2 300年。

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五代时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时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的宋氏,北宋时西北的西夏国的党项族的宋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后来的全部改姓宋,组成宋姓的这三支均出自少数民族。唐宋以来,外来民族的不断加入并同化,宋氏家族变得庞大起来。

微子墓:在微山岛

西部的凤凰台上,高10米、宽约8米。墓前有石碑四块,虽经风雨剥蚀,斑苔苍苍,碑文仍依稀可辨。当中主碑为汉丞相匡衡所立“殷微子墓”四大字属南昌尉梅福篆书。碑额上的“仁参箕比”四字系侍中般伯所题。

二、 迁徙分布
在商、周、春秋、战国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氏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宋姓总人口的19.4,占陕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秦川、冀豫两个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宋姓人口净减少了33万,是中国常见姓氏中减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总宋姓人口的17.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15.3)、浙江(13.5),这三省的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宋、元、明600余年,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南方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北南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宋姓的人口已达972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万激增到近972万,近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4。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5,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鲁冀豫、四川、黑龙江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在这近600年间,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宋姓的分布频率 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东部、江苏北部、黑龙江、辽宁大连地区、四川成都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7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2.4A)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9,宋姓人口大约214万;2.2-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8,宋姓人口大约249万;1.1-2.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人口大约356万;0.1一1.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宋姓人口大约146万;不足0.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宋姓人口大约7万。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2.4B)表明:宋姓在华北、四川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和东部,宋姓频率在0.7一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频率在0.35一0.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占了28。 血型分布特征 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305万,占31.3;A型276万,占28.4;B型297万,占30.6;AB型94万,占9.7。宋姓总人口972万。 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东南、四川成都地区、黑龙江、辽宁大部、吉林是宋姓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宋姓463万,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47.6。O型142万,A型130万,B型144万,AB型47万。 华北大部、四川其他地区、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356万,约占总宋姓人口的36.6。O型112万,A型102万,B型109万,AB型33万。其他地区为宋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1,宋姓153万,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5.8。O型51万,A型44万,B型44万,AB型14万。 三、 郡望堂号【堂号】 宋氏的堂号主要有"玉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郡望】
宋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农郡、扶风郡、乐陵郡、江夏郡等。其中,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为古代宋氏五大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四、 家乘谱牒

五、 历史名人
战国时,楚国有辞赋家、《九辩》的作者宋玉。
秦代有燕人宋无忌,曾经为秦始皇作仙方,其后有宋义,为楚怀王上将军。 西汉时,宋义之子宋昌,任中尉。 东汉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宋弘,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度,南阳章陵(今河北北枣阳县南)人宋衷。
晋代有青州(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镇北)人宋益,敦煌(今属甘肃)人宋矩,沛国人宋处宗。
南北朝时期,宋昌的13世孙宋恭,任前燕河南太守,徙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另有南齐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宋广之。
宋姓名人除上述者外,还有很多。北魏有敦煌人宋云,曾和惠生同赴西域。唐代,有诗人宋之问;政治家宋憬,曾在睿宗、玄宗朝两次任宰相,能革除前弊,选拔人才,使百官称职;还有唐文宗时宰相宋申锡。北宋有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其兄宋庠亦为文学家,二人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还有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南宋有宋慈,曾任广东、湖南等提点刑狱官,为案着重实地检验,他所编的《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对法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贡献。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书法家宋克,科学家宋应星,文学家、藏书家宋懋澄,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清代有诗人宋琬、宋湘,经学家宋翔风。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宋任穷,戏剧家宋春舫,国民党财阀宋子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

宋姓的由来

宋姓的起源比较单纯,据有关资料考证,主要出自子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周朝国君周武王厚待商纣王后裔,把一大片土地封给纣王儿子武庚,这就是宋国的起源。宋国国都在今河南商丘,范围包括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地区。纣王长兄微子启是商帝乙长子,商朝创始者契又是黄帝的直系子孙,宋国被齐国所灭,微子启的子孙后来就以国为姓,称姓宋。

宋姓播衍与迁徙

宋姓最早发源地在河南商丘,秦汉至隋时主要在北方繁衍,分布在今河南、山西、山东、陕西、河北、甘肃、内蒙古等地,并在这些地区形成望族。唐初河南宋姓开始迁入福建,其后宋姓陆续发展到广西、四川等地。五代时迁入湖南的一支宋姓融入当地少数民族。宋朝时,大批宋姓人随宋高宗赵构南迁,徙居江苏、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区。元明时宋姓遍及大江南北。清朝康熙年间,福建和广东的宋姓开始迁居台湾及海外。现宋姓在台湾各姓中排第五十五位。

宋姓郡望与堂号

宋姓郡望很多,著名的有京兆郡、西河郡、广平郡、河南郡、乐陵郡等。京兆郡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区,此支宋姓是后汉宋弘族人。西河郡在今内蒙古、山西、陕西之间地区,始祖是汉初代王刘恒的中尉宋昌。广平郡在今河北境内,开基始祖是前燕河南太守宋恭。河南郡在今河南境内,开基始祖是广平宋姓的分支。乐陵郡在今山东西北部,也是广平宋姓的分支。

宋姓的堂号 最著名的有玉春堂、京兆堂等。宋朝时宋祁、宋庠兄弟同时考中进士, 宋祁后来官至兵部尚书,又是著名诗人,他的《玉堂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人称兄弟俩为“二宋”。故宋姓后人多以“玉春”为堂号。

宋姓历史名人

在我国历史上,宋姓成姓虽晚,却代有名人。宋姓最早的名人是战国时楚国辞赋家宋玉。汉朝时有名将宋昌、名臣宋弘,三国时有书法家宋翼,北魏时有旅行家宋云,唐朝时有诗人宋之问、名相宋申锡,宋朝时有文学家宋祁、法医学家宋慈,明朝时有书画家宋克、藏书家宋懋澄、文学家宋濂、科学家宋应星,清朝时有诗人宋琬、广东布政使宋可法、书画家宋孝真等。近代有诗人宋观炜、名将宋庆、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等。现代有原国家副主席宋庆龄,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宋子文,爱国将领宋哲元,革命家宋时轮,宋平等。

• 胶州宋姓来源及分布

宋姓在秦汉时已进入山东境内繁衍,但在胶州境内早期活动的情况,尚未发现史料记载。《宋史》记载,蒙古太宗三年( 1231),南宋海军将领宋寿春率军由海道袭击胶州境内的蒙古军队,这是宋姓人在胶州境内活动的最早记录。可以断言,最晚在宋朝时期,宋姓人就在今胶州境内定居生活。篮村《宋氏宗谱》记载,南宋时德州一支宋姓迁居胶西(今胶州),这支宋姓经宋元至明朝成为胶州望族。据老人讲,胶东镇西石河村唐宋时由宋李两姓立村,今从《宋氏族谱》看,此说系误传。现在胶州宋姓大部分是元末明初从山东德州迁来的。明初,宋姓在胶州境内迅速繁衍,并开始在科举仕途上斩露头角。明朝永乐年间,宋臻考中进士,这是胶州宋姓第一位知名人物。

宋姓在我国百家姓中排第二十二位,约有人口 1053万,占全国人数的0.81%。宋姓是胶州第八大姓,截止2003年12月,全市有宋姓20930人,其中男姓10709人,女姓有10221人,占全市人数的2.68%。明清以来宋姓在胶州境内不仅分布广泛,人数众多,而且形成了几个比较大的世家望族,为推动胶州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以来宋姓人共考中进士13人,其中明朝3人,清朝10人;考中举人30人,其中武举人1人;贡生48人。其中,宋可发做过广东布政使(正二品),是胶州宋姓家族品级最高的官员;宋孝真是宋姓家族最著名的书画家,与高凤翰齐名。

现代胶州宋姓除少数原始居民外,其祖先主要来自山西、河北及山东各地。

来自山西 据胶城水寨《宋氏家谱》(嘉庆年间精抄本)记载,宋姓始祖原系山西长子县人,名讳失考,元世祖时移居山东德州,居宋家道沟村。明初,德州宋家道口人宋(方人)第六子宋谏之长子宋御迁居胶州,后不断向城乡迁播。 (本家族详细繁衍分布情况,请阅《胶州百家姓》)

来自河北 据《宋氏家谱》记载,清嘉庆十五年,宋吉从河北省大柳村移民至胶州,落户于胶西镇境内宋家庄。这个村本来是明朝立村,原不叫宋家庄,因后来宋姓人丁兴旺,改为宋家庄。

来自山东 据蓝村《宋氏宗谱》记载,南宋时宋姓从德州迁居胶西(今胶州),以后数世无考,至明朝初年宋姓世系始有确切记载。二世宋孜后裔入夷陵籍;三世宋仪迁居小宋家庄,其后裔移居大宋家庄,后来大宋家庄宋姓一支迁居即墨蓝村(今三里村); (本家族详细繁衍分布情况,请阅《胶州百家姓》)

据宋戈庄《宋氏家谱》记载,元朝末年,山东德州枣树林村宋姓人迁居胶州建信乡(今胶西镇墨河西岸)一片洼地里安家落户,故以宋姓命村称宋戈庄。此宋姓数传至宋希哲、宋希睿、宋元和宋守分兄弟时,宋戈庄宋姓开始向外迁居。 (本家族详细繁衍分布情况,请阅《胶州百家姓》)

据沟西《宋氏谱书》记载,清朝初年,山东海阳县南衡村人宋永存因兵荒马乱,生活艰难,携胞弟宋永芳、宋永苒赴平度南乡何家店投亲,兄弟三人在何家店居住数载,二弟宋永芳染病身亡。后来,宋永存携三弟迁居胶州北乡黄泥涯村,又居数载,不幸三弟宋永苒受尽苦楚而死。宋永存孤单独居,艰难创业,终于娶妻生子,最后定居今胶莱镇沟西村,是为沟西村宋姓始祖。 (本家族详细繁衍分布情况,请阅《胶州百家姓》)

据《胶南地名志》记载,明洪武二年( 1369),宋姓由云南迁居胶州马店,后由马店迁居铁山乡西北立村,因有开店的,又坐落李家店子西,故名宋家店子村。从《宋氏家谱》看,宋姓从山西长子县迁徙山东德州,又从德州迁居胶州,清雍正年间宋柏、宋桓、宋枚诸兄弟迁居马店,故从云南迁入说系误传。清初,夏姓与宋姓从胶州迁居宝山乡东北处立村,因此地树木茂盛,取名林子村。

目前,胶州宋姓除市区外,主要分布在中云街道办事处宋戈庄、卧龙庄、南辛置、北辛置、西辛置;南关街道办事处东辛置;北关街道办事处北关小区、沈家河村、八里庄;胶西镇宋戈庄、苑戈庄、西佛乐、石家河崖、大行、小行、宋家小庄、宋家村、北祝村、西祝村、尹家店、匡家屯;马店镇马店中村、宋家屯;洋河镇香甸、于家庄、宋家村、郭家小庄、大王家村;胶东镇小麻湾村;九龙镇大宋家庄、十五里夼、匡家庄村;里岔镇高木寨、孙家庄;张应镇后小河崖村、东张应、西张应、赵家岭;杜村镇丰华屯;胶莱镇沟西村;李哥庄镇黄家屯、李哥庄、大屯二村;胶东镇小麻湾东村;营海镇前海庄、后海庄、来福庄;

• 水寨宋姓望族

据德州《宋氏家谱》记载,宋姓始祖系山西长子县人,名讳失考,元世祖时移居山东德州,居宋家道沟村,生二子,长子宋彦达生子宋悦无后,次子宋彦通生子宋性,是为德州谱中始祖;始祖宋性,明洪武年间以国子监生官至刑部侍郎,妻唐氏生子三:宋(方人)、宋 旗 、宋旒,其中宋(方人)迁居胶州(一说寻弟外出,不知所终)。又据胶州水寨《宋氏族谱》记载,明朝初年,宋(方人)和妻李氏(一说孙氏)从德州移居青州府枣园,后又从枣园迁居胶城水寨街。一说宋(方人)生六子,第六子宋谏之长子宋御迁居胶州。综合德州和胶州两谱看,宋(方人)之子无叫宋铎者,但诸谱皆以宋铎为二世祖,不知何故。但无论如何,诸谱均尊宋(方人)为胶州宋姓始祖,且先祖居胶城水寨无疑,故人称水寨宋。据清康熙年间学者宋弘毅考证,水寨宋姓与人荣宋姓出自同宗,人荣宋姓始祖宋 玘 宗迁胶历三世而水寨宋姓也至胶,论世系与人荣宋姓三世宋仪为雁行辈,同迁者还有宋 旗, 但不知其居处,始祖宋(方人)也不知所终,或认为其寻弟宋 旗 未归,今莱阳、兖州、苏州等地宋姓皆与胶州为一脉,行辈昭然,而支派远近已不可考 (有人说莱阳诗人宋琬家族与水寨宋姓系同宗,今查莱阳《宋氏族谱》,宋琬家族从济南府长清县迁入)。

二世宋铎,妻郭氏生子三:宋泰、宋铭和宋聪。三世宋泰,岁贡,汝南大使,妻郭氏继战氏生子七:宋环、宋琚、宋瑞、宋瑶、宋 瓘 、宋珍、宋琼(宋弘毅考证:“三世祖泰生子七,失考者六,或徙邻邑,或经商异乡,或宦游未归,始则知其人而失于往来,久则音隔而并不知其人”)。四世宋环,妻邓氏,继邱氏,有子三:宋节、宋信、宋仕,今胶州宋姓家谱主要记载宋环后裔情况。 (本家族详细繁衍分布情况,请阅《胶州百家姓》)

水寨宋姓家族原无家谱,自八世宋世峻与诸兄弟根据先祖的简略记载,多次搜辑整理而未获竣,后因宦游在外无力而罢。清乾隆八年,宋世峻辞官归里,此时九世宋弘毅诸兄弟已经将族谱修纂成功,于是他出资刻印行世。由于修纂时间比较晚,这部谱书对于先辈的支派及迁徙介绍的比较模糊,宋世峻深以为憾,正如宋世峻在序言中所说,“然老恁荒略,或有不能告无罪于族党者,惟冀后之英杰念水源木本之重,详辑而 求 厘 之,得 以尽美无憾,予且感愧无地也”。至嘉庆年间,十四世宋韩又根据德州《宋氏族谱》加以补充,此后又有香甸、海庄、辛置各支谱行世,使今人能尽窥宋姓家族的源流及繁衍迁徙大概。

第四节 人荣宋姓望族

据蓝村《宋氏宗谱》(手抄旧精本)记载,南宋时,德州宋姓迁居胶州人荣村(是否今九龙镇仁荣村,待考),后来发迹者迁居胶城务门口 (据丁存民调查,即石门口,俗称地瓜地,也有人认为是务名街),这支宋姓经过近700多年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分支众多,成为胶州宋姓望族之一,人称人荣宋。

任荣宋姓经过宋、元两朝,至明朝初年宋 玘 宗始有确切记载,今《宋氏宗谱》便以宋 玘 宗为一世。这里主要介绍宋姓重要人物的世系情况。宋 玘 宗,以子宋孜赠湖广夷陵州同知、儒林郎,妻董氏生子四:宋孜、宋安、宋升、宋整。二世宋孜,岁贡,任镇南卫经历、升湖广夷陵州同知、授承务郎,妻董氏封孺人,其后裔入夷陵籍。宋升,妻孙氏生子二:宋仪、宋吉,以孙宋汉封文林郎、福建道监察御史。宋安,妻董氏生子宋端。宋整情况不详。今胶州人荣宋姓主要指宋安和宋升的后裔。 (本家族详细繁衍分布情况,请阅《胶州百家姓》)

第五节 胶州其它宋姓望族

寺门首宋姓家族

胶西镇宋戈庄宋姓也是胶州比较有影响的大族,这支宋姓也来自德州,与水寨宋姓来自德州不同村庄。据宋戈庄《宋氏家谱》(手抄本)记载,宋姓始祖本是德州籍,世居德州枣林庄,于元朝末年迁居胶西建信乡(今胶西镇宋戈庄),遂以宋姓命庄。由于早期家谱毁于战火,前世祖先名讳失考,宋姓数传至宋希哲、宋希睿、宋守分、宋元,始知其名讳,今《宋氏族谱》便以宋希哲等兄弟四人为一世祖。

一世宋希哲、宋希睿兄弟俩从宋戈庄迁居胶城寺门首街,是为寺门首宋姓始祖,这支宋姓是宋戈庄宋姓分支望族。宋希哲有三子:宋天福、宋天祯、宋天祥,以耕读为业,死后俱葬二里河北。 (本家族详细繁衍分布情况,请阅《胶州百家姓》)

灵山卫宋姓家族

水寨宋姓六世宋之钊祖上于明朝晚期迁居灵山卫,这支宋姓自宋之钊起发家,也是胶州南乡有名的书香世家。 (本家族详细繁衍分布情况,请阅《胶州百家姓》)

第六节 胶州宋姓家族历史人物

宋姓是胶州十大姓氏之一,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名人辈出,是声势显赫的望族。明清以来,宋姓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军事诸领域,都有相当广泛的影响。

宋蓁

宋汉

宋可久

宋可发

宋瑞 鉽 字珂亭,又字珂江,胶城人,清朝地方官员。宋珂江生而颖异, 10岁便日诵千言,弱冠即为秀才,拜族兄宋振甲和舅父张谦宜为师,又与王经千、赵泰临等名家为文友,文名振山左,尤潜心精研情理诸书。一起读书的好友相继登第以去,只有他屡考不中。后来,宋珂江以廪贡授官学教习,以才学特优升山西临县知县,调芮城县知县。为政崇尚简,除里派,立社仓,均徭役,尤善断案。刚上任时,吏民欲观新官上任风采,衙门口台阶下拥挤数百人,门吏欲呵驱散,被宋珂江止之。每判一案,便持案牍向围观百姓示之,说:“如果不公允,大家可以尽管提出质疑。”百姓齐声欢呼“宋青天”。在安邑县有杀人案,审讯多日没有查出凶手,上司把这个案子交给宋珂源。提审嫌疑人犯时,宋珂源不动声色,忽察觉有一人颜色微异,突然大声喝道“莫不是你?”此人大惊,磕头称罪。洪洞县有大盗13人,严刑下不得口实,后来宋珂江以开诚道之,皆啼泣输款,人称“神明”。宋珂源笑云:“为政之事,要在不欺吾心而已,怎么能说有灵神呢?”宋珂江在县衙后院建亭,名曰:后乐亭。公务暇时,在后乐亭召集秀才童子能文者讲课,到了深夜仍批改秀才的作文,有文不当意便亲笔改正,在他的教悔下,大批秀才考取了举人,还有人考中进士做了高官。宋珂江以廉吏干才著称,只因不会仰视权贵,以失报黄河汛期而罢官。回到家乡,宋珂江付给儿子廷栋、廷榕、廷 栴 各 10两银子,语重心长地说:“为父不擅长经营生计,居家不能守先人遗产,今岂以一官职为你辈饱囊乎?廉吏不足为异数,当局有多少未了事,惭负初心。”在胶州老家,宋珂江每日与旧友宴会讲学,从来不提官场的事。工诗文,有《亭山堂集》等著作传世。

宋儒轼

宋世远

宋世厚

宋世显

宋世峻

宋振甲

宋景白

宋宏毅 字若士,一字木 庵, 宋可久从孙,中年后从水寨迁居南乡香甸,清初奇士,军事专家。少有大志,负文武才,豪宕自喜,不事家人生产。成年后徒步走关外,游历边境,凡“风土景物扼塞要害”皆记之。婚后侨居灵山卫,曾登小珠山俯眺险隘,抒发胸中报国之向。后来以辕门效力得试莱州卫守备(从五品)。康熙初年,西陲连用兵,闻朝廷选材能破格征用,大喜道:“今可一试矣!”遂上书大帅府,请求让他赴试。值西师解严报罢。从此,宋宏毅郁郁不得志,乃引疾归家,治圃艾山下,闭门不出。宋宏毅是一位军事家,精于唐顺之《经世武编》诸书,他发明创造的军械妙合古制,当年守莱州卫时制造的炮车,至晚清军中仍沿袭以为法。乾隆年间病逝于家,法坤宏为之传。《山东通志》有传。

宋士芳

宋廷霖 字雨苍,号简斋, 胶城人,清代胶州诗人和藏书家。少秉异才,长好读书, “藏书富甲一邑”(《山左诗抄》)。监生出身,一生却不顺,屡试不售。与高密诗派创始人高密李石桐等友善,遂迁居西乡佛乐村(距李石桐别墅代鸿仅数里),系佛乐宋姓始迁祖,终日放浪于诗酒。中年无子,作《揭钵词传奇》以写其愤,至今人犹悲之。著有《雨苍遗诗》等传世。《山左诗抄》选录其诗作数首。

宋云会

宋坮

宋昱

宋绳先

宋健

宋孝真 字样村,人荣宋姓后裔,州秀才,清朝著名书画家。性嗜吟咏,善书画,与高凤翰齐名。尤工绘竹石,淡墨传神不亚于张应召。他曾经作风雨墨竹,名《风调雨顺图》,留苏州平山堂,为名流所激赏。民间也流传他与郑板桥比画的故事。又有《江山县地舆通景图》十二幅,传其子孙宝之。从子宋梓,字琴可,传其技艺,工书画,其书画作品也颇流传。

宋小云 女,胶城人,清代胶州女诗人。贡生宋岳之女,聪颖早慧,七岁即能吟出颇有意境的诗来。嫁即墨饱学之士篮中圭为妻,婆家系即墨望族,夫妻诗酒唱和,传为美谈。其诗蕴含哀怨悲怆之气,如《挽郭冷章大人》,其一云:为吹哀蝉悲落叶,几回踯躅最伤神。其二云:侬欲招魂招不得,西归月上自黄昏。人争传诵。

宋保和

宋嵩庆 (-1874) 字少汀,胶城人,水寨宋姓后裔,清末地方官员。宋嵩庆出身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宋汝勃是乡间绅士,父宋慧龙以拔贡官至永城知县,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之他自小颖悟,弱冠便有大志向。于是,宋嵩庆放弃科举仕途,欲以功名上有所建树。当时,以河工议叙候补河南府经历,因回避在河南做官的父亲,改归直隶天津。时值太平军李开芳部分兵攻取直隶省会,宋嵩庆与同官招募乡勇,日夜操练,以防太平军前来攻城。不久,太平军果然兵临城下,宋嵩庆和诸将官登城楼守御,见诸将官面有惧色,慨然道:“长毛兵临城下,诸君如此畏缩,何以应敌?”于是自已请求率所训练乡勇为前锋,而各军为后援,众将同意。宋嵩庆率军出城迎战,直捣太平军中坚,太平军连战数日皆败,遂怏怏退去。事后,上司慰劳将士,问摧锋陷阵论功谁最?大家都认为高嵩庆为首功。于是,上司特荐给钦差大臣僧格林沁,后随僧帅转战各处,所向有功,擢广平府同知(五品),署大名、正定、宣化各府,特授顺德府知府(从四品),候补道台加盐运使衔。同治十三年病逝于任上。

宋兆彤 字采臣,宋云会曾孙,清末胶州诗人。幼聪慧,八岁能作白描画,被誉为“神童”。尤工诗,王夏评其诗为“秋水为神玉为骨”。他有一首《作于池子崖高弘图别业》,脍炙人口。其诗云:“满院桐荫覆绿苔,酴蘼花下一枰开。子声初落惊禽散,花片扑衣如雨来。”惜不享天年,卒年 36岁。

宋企适

宋季丰

宋观炜

(欲了解本家族所有人物详细情况,请阅读《胶州百家姓》)

第七节 胶州宋姓家族轶闻传说

一门节烈

明崇祯十六年( 1643 ),清兵大举进攻胶州,明朝军队不战而溃,知州郭文祥弃城渡海逃走,清兵开始了疯狂的烧杀抢掠,史称“壬午之变”。高氏,宋之曾之妻,事翁姑至孝,姑有病,高氏祝天祈祷。姑殁,高氏把小叔撇下的小儿子乳哺成人。丈夫宋之曾早卒,长子宋可久考中进士,官给事中。崇祯壬午之变,高氏率家人避清兵于海上,清兵追到海边,高氏对家人说:“我乃朝廷命妇,义不与相见。”遂投海死。儿子宋可举见母亲自尽,也投海随母而去。宋可举妻张氏,是胶州张大庆之女,担心被清兵污辱,也与姑婆一起投海自尽。当张氏投海时,儿子宋世远、宋世厚俱在襁褓中,嘱咐仆人赵文选及李媪婆把孩子藏在港湾中而幸免于难。当时清兵已到海岸,海潮大涨,而赵文选背着自己的儿子,又要保护两个小主人,自忖不能躲藏,忍疼把自己的儿子扔进水里,含泪说:“失主人之子,主人便没有后了。”时人称一门节烈。(据《山东通志》、《增修胶志》)

宋孝真与郑板桥比画

宋孝真,字样村,清代乾隆年间胶州著名的书画家 ,在画坛上与高凤翰齐名。宋孝真精于画淡墨竹石, 神笔巧夺天工,在当时享有盛誉。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他与郑板桥比画竹的故事。

潍县知县郑板桥经常扮成算命先生微服私访,一天,他来到胶州,在路边遇见两个青年人在为宋孝真和郑板桥的画争高低,竟然吵得面红耳赤。张三说:“宋孝真能把竹子画活了,当属海内第一!”李四不服气地说:“郑板桥能把竹子画绝了,当数举国无双!”两人相持不下之时,见一“算命先生”走来,便请求他给评说。郑板桥听罢,手捋山羊胡须,微笑道:“那郑板桥能把竹子画绝了?真是笑话!那宋孝真又能把竹子画活了?我看未必!”又沉思片刻,接着说:“艺无止境,天下之大,怎么能让他俩争去第一呢?”最后,很有把握地说:“我看这样吧,两位画家相距不远,各取画竹四屏,下月同日在此比试,分个高低。但不知二位意下如何?”张三和李四齐声叫好。

当下,张三说认识宋孝真,这事不难办到。李四却为难了,说郑板桥是县大老爷,又不相识,有什么办法能请到他老人家呢。郑板桥微笑道:“这事好办,我俩是知交,好成了一个人。”

到了约定那天,大家都按时到达地点。在胶城外的一片空地上,两头各摆上画竹四屏,宋孝真的画竹在东,郑板桥的画竹在西。摆好之后,大家隐身藏于高梁地中观望。不多时,一群麻雀飞至,冲向东边“竹林”去了,被四屏画撞昏了八只。张三跑过去拾起麻雀,大声嚷道:“我建议,为了竞争公平,把两人的画屏调过来。”即把宋孝真的画屏摆在西,郑板桥的摆在东。摆好之后,不久,又飞来一群麻雀,径直向西“竹林”飞去,又撞昏八只。张三和李四兴奋地喊道:“正好一人四只,到酒店里炸炸,最好的酒肴!”

再说郑板桥,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平时自以为是天下画竹第一高手,没想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少倾,郑板桥疾步上前,向宋孝真一拱手,连连称赞:“老兄把竹子确实画活了!在下心悦诚服、五体投地。”

但见宋孝真画的竹子,在阳光下栩栩如生,宛如翠竹叶子随风摆动。据说夜晚在烛光里,远远望去,竹影摇曳,更能以假乱真。(据周恩惠《麻雀撞竹屏》改写)

宋观炜求学

宋观炜八九岁时跟南乡塾师张轶山读私塾,和他一班的有十几位学生,他是最小的一个。那时候上学启蒙课就是背《三字经》,老师教三四遍别的同学就能背诵,可宋观炜七遍八遍也记不着。时间长了,老师对他就失去了信心,便把宋观炜的父亲宋愈请来,告诉他孩子的学习情况,征求家长的意见。宋愈是个老实人,听了先生的话便说:“孩子念书吃不进去,谁都没有办法,只可退学回家务农吧。”从此,宋观炜就呆在家中。

两个月后的一天,宋观炜跑到私塾的后园里捕捉小鸟。他用自己做的夹板,把小虫拴在夹板的中心点,吸引鸟儿来吃小虫,鸟嘴触动板弦,小鸟就被捉住了。老师看到宋观炜捉小鸟的方法很灵活,就走过去拿起夹板反复端详,问道:“这是你做的吗?”宋观炜回答:“老师,是我自己做的。”老师心想,这小孩子心灵巧慧,有些创造性,再叫他到学屋试试看。第二天,老师找到宋愈说:“这孩子不傻也不痴,将来也许有点出息,你再把他送到学屋试试吧。”说完,就把他看到孩子捉鸟的情景说了一遍。宋愈听了老师的话自然高兴,说了许多感谢老师的话,又把宋观炜送回了学屋。

冬去春来,学屋后园里一棵树长满了红红的樱桃,宋观炜馋的直流口水,可是老师防备学生偷摘樱桃,外出时把园门关的牢牢的,根本无法进去。宋观炜眼尖,看见一小狗洞,小孩子可以钻进去,就侧着身子从狗洞钻了进去。别的学生因为年龄大钻不过去,眼见宋观炜大饱口福,心里好不妒嫉。老师回来后,一齐向先生告状。老师拧着宋观炜的耳朵来到黑板前,想试试他的应变能力,便说:“为师今出一对联,我吟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今天偷樱桃之事就不追究了,否则打你 20板子。”于是,老师捋着胡子吟道:“爬狗洞偷樱桃”。宋观炜略微思索便回答:“登蟾宫折桂枝”。对仗工整,词意切合,老师大敬,心想此子将来定会有出息,于是笑着说:“很好,很好!”

从此,学生们同堂听课,无论是作文章句还是数术义理,宋观炜都有独到的见解,在同学中鹤立鸡群,老师也三日两头表扬他。这样,其他同学自然对宋观炜不服,对老师也心中不满。那意思是说,除了宋观炜行,别人都没有个好的了?老师也太偏心眼了吧?

于是,大家就商量着给宋观炜点颜色瞧瞧,杀杀他的锐气。一天,放学时天已经黑了,大家走到村东头,见一家遭丧的人家正在土地庙上“告庙”,这时,几个年龄大的同学忽然像想起了什么不走了。大家齐声逼宋观炜以土地庙为题做首诗,说:“俺这些年龄大的同学不服气你,我们要看看你是否有真才实学,不做或做不好就一起揍你,谁叫老师经常表扬你的呢?”宋观炜无奈,考虑了片刻,口吟道:“为送亡灵盘缠来,儿孙哭祭望乡台。纸钱拖地如麻乱,快奠浆水把绊开。”同学们听罢,不得不服气他的才华,再也不敢瞧不起他了。

才情女子冷月娟

胶城人吴川知县宋世远小妾冷玉娟( 1662-),字珊珊,自署人间业者。系莱阳望族宋姓家族仆人之女,自幼聪慧异常,七八岁便出口成章,人咸惊讶。10岁入莱阳名士周西斋府上做乐女,貌美如仙,才情绝佳,色艺双全,深得周西斋钟爱。周先生教她作诗,一点即懂,悟性惊人,所做诗词,感情真挚,意境深远,三年间得诗1000多首。15岁嫁胶州名宦宋可发之子吴川县令宋世远做小妾。婚后第二年,周西斋思念这位才情少女,将她在周府所做诗精选250首,请张华平、赵泰器、刘殷卿三先生鉴定,编辑为《砚炉阁诗集》五卷,出资刊印行世。当时莱阳诗人宋琏、张重润、孙熙、周正等名士都为这位才女作序跋,盛赞她的才华。诗人李壶公、陆悬圃、王景洲及西园主人纷纷发表评论,从各个角度分析其作品特色。一位16岁的少女的诗集,引起这么多文坛名流的关注和喜爱,这在男尊女卑的旧社会是罕见的。冷月娟嫁给宋世远以后,夫妻诗酒唱和,尽管是副室,家庭地位低,但宋世远爱好的才华和美貌,视她如奇货,疼爱有加。后来,丈夫在吴川做知县,夫妻两地分居,冷玉娟独守空房,只好以诗来消磨想思之愁。有一年“七七”乞巧之夜,仰望天河北斗,遐想牛郎织女,不禁触景生情,口吟一首《七夕》诗,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情诗。诗云:“银汉茫茫静不流,泪痕端的为谁收?何妨暂假今霄话,未许重来两地愁。天上一番酬令节,人间几处动悲秋!从来好会多难继,时夜高吟问斗牛。”据说此诗在胶东数百里内广为传诵。笔者所见,冷玉娟的诗词被收入国内八九种诗集和笔记中。《国朝闺秀正始集》收入了她的《短歌行》长诗,《山左诗抄》收入了她的《七夕》。《香咳集》称她的作品,“以才情见

楼主,姓宋有什么奇怪的呀,我也姓宋,我觉得这姓非常好啊!
新百家姓排名看了吗,宋排在2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