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与水反应方程式:一首进行曲 是音乐会开始的曲目 较轻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23:36:32
最好有能下载听的地址
这个进行曲名字忘记了 希望大家帮忙想想
绝对是进行曲 麻烦有诚意的回答一下
不要随便搜索了 复制来的 我真的很希望听到
就是一般音乐会开场的欢快的进行曲 什么斯基还是拉夫的进行曲

中国的
向前向前!!!!!!!!!
用的很多啊
也很有气势!!!!!!!!!!!!!

波尔卡
Polka
19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2/4拍子的对舞。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都认为它源于自己的文化传统。19世纪30年代流行于捷克农村的一种波尔卡节奏的舞蹈的舞步为波尔卡提供了基础。这是一种轻快活泼的舞蹈,舞者面对面站立,男伴的右手抱着女伴的腰部,左手向旁伸开握住女伴的右手,按这种姿势,成对地沿着舞厅周围逆时针方向旋转行进。主要的舞步有两种:一种是单足弹跳步,可以前进、后退或旋转,称为波尔卡步;另一种是脚跟、脚尖轮流击地的动作。1840年,波尔卡由专业舞蹈家带到巴黎,在奥德翁剧院表演;巴黎的舞蹈大师们又把它改编成一种有5个花样(见乡村舞)的舞蹈,深受公众喜爱。1844年,巴黎的舞蹈教师采拉里乌斯把它带到伦敦,又传遍英国,从温莎城堡到小城镇的舞会上都在跳波尔卡。与此同时,巴黎和伦敦的剧院中陆续出现了一些表演性的变体。F.切里托和A.圣-莱昂所创作的一种3/4拍子的变体称雷多瓦舞,也很有名。作曲家B.斯美塔纳的《被出卖的新娘》和J.魏恩贝格尔的《风笛手什万达》等歌剧中也都运用了波尔卡舞。

有关正宗的维也纳圆舞曲。

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算是通俗古典了,哪个乐队也能来招摇一下,各种节庆都会拿拉特斯基来烘托气氛。但要听正宗维也纳圆舞曲,非维也纳乐队不可,其他乐队出来的味道就是不对头。包括Telarc那两张爆棚效果的施特劳斯作品,其价值也只是拿来试音用罢了。

原因无他,维也纳圆舞曲在演奏时具有独特的节奏型,简言之就是嘭恰恰三个节拍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均匀的,但又不是象附点拖得那么明显。再说得仔细点就是它的第二拍有点向前赶,形成1-2较短,2-3拍较长的情况。来源是维也纳宫廷女士们跳舞时都要在那一拍转圈,可能是不赶一点会转不过来吧。

这就是维也纳圆舞曲“味道”所在。但这种区别说来简单,没有其它乐队能象维也纳自己的乐队和指挥这么烂熟于心,成为演奏时自觉的节奏型,因为他们是从小就浸淫在这种气氛里,不需要去想,自然就发挥出来了。其它乐队要模仿这种节奏,生硬不说,最要紧的为整个乐队打节奏底的低音乐器,很难一直保持整体一致的节奏型,因为大家都是刻意的。

所以,要听正宗的维也纳圆舞曲,非维也纳的乐队不行。新年音乐会各种指挥走马灯似的换,指挥有权选曲,但无权要求乐队按照普通的三拍子节奏演奏。而且指挥也知道,乐队完全有能力按严格的三拍子演奏(否则其它乐曲就没法听了),但这正是维也纳乐队的特色,失去它就不是维也纳了。

另外听许多施特劳斯演奏还有一点不爽之处。施特劳斯圆舞曲既是作伴舞用,几乎每一节都是要重复的。但现代演奏时经常省略这种重复。如果拿本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等曲谱对照聆听就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如果偶尔一听,也无所谓。听长了,就觉得这种不重复的演奏法象赶集,非常不过瘾,每段都是戛然而止的感觉。历年的新年音乐会很多指挥都采用不重复或不完全重复的演奏法,印象只有2、3个是完全遵重原谱的,好象包括最有名的87年卡拉扬版。
进行曲是一促由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曲或器乐曲.进行曲的实用目的是统一行进着的队列的步伐和速度,同时也可以创造一定的情绪与气氛。

进行曲节奏坚定鲜明,强拍清楚突出,结构方整,有清晰的周期性,在节奏类型和结构上接近舞曲。进行曲虽然是拍子,速度差别很大,音乐带有不同性质,但其基本节奏特性是很容易辨识的。其曲式采用三段体,中段富于曲调性、抒情性,伴奏简单明快,常采用军鼓和其他打击乐器。进行曲常用于奏鸣曲、交响曲、歌剧之中,但由于为群众所熟悉喜爱,因此常作为单独作品在音乐会上演奏。各国作曲家在这个体裁上写有不少世界名作。除上面已经提到的,还有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和威尔第的《凯旋进行曲》尤为我国听众所熟悉,喜爱。
进行曲的速度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慢速进行曲,每分钟75拍;快速进行曲,每分钟约108-128拍;急速进行曲,每分钟约140-160拍。

是拉德斯基进行曲 老约翰斯特劳斯的

波尔卡
Polka
19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2/4拍子的对舞。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都认为它源于自己的文化传统。19世纪30年代流行于捷克农村的一种波尔卡节奏的舞蹈的舞步为波尔卡提供了基础。这是一种轻快活泼的舞蹈,舞者面对面站立,男伴的右手抱着女伴的腰部,左手向旁伸开握住女伴的右手,按这种姿势,成对地沿着舞厅周围逆时针方向旋转行进。主要的舞步有两种:一种是单足弹跳步,可以前进、后退或旋转,称为波尔卡步;另一种是脚跟、脚尖轮流击地的动作。1840年,波尔卡由专业舞蹈家带到巴黎,在奥德翁剧院表演;巴黎的舞蹈大师们又把它改编成一种有5个花样(见乡村舞)的舞蹈,深受公众喜爱。1844年,巴黎的舞蹈教师采拉里乌斯把它带到伦敦,又传遍英国,从温莎城堡到小城镇的舞会上都在跳波尔卡。与此同时,巴黎和伦敦的剧院中陆续出现了一些表演性的变体。F.切里托和A.圣-莱昂所创作的一种3/4拍子的变体称雷多瓦舞,也很有名。作曲家B.斯美塔纳的《被出卖的新娘》和J.魏恩贝格尔的《风笛手什万达》等歌剧中也都运用了波尔卡舞。

有关正宗的维也纳圆舞曲。

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算是通俗古典了,哪个乐队也能来招摇一下,各种节庆都会拿拉特斯基来烘托气氛。但要听正宗维也纳圆舞曲,非维也纳乐队不可,其他乐队出来的味道就是不对头。包括Telarc那两张爆棚效果的施特劳斯作品,其价值也只是拿来试音用罢了。

原因无他,维也纳圆舞曲在演奏时具有独特的节奏型,简言之就是嘭恰恰三个节拍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均匀的,但又不是象附点拖得那么明显。再说得仔细点就是它的第二拍有点向前赶,形成1-2较短,2-3拍较长的情况。来源是维也纳宫廷女士们跳舞时都要在那一拍转圈,可能是不赶一点会转不过来吧。

这就是维也纳圆舞曲“味道”所在。但这种区别说来简单,没有其它乐队能象维也纳自己的乐队和指挥这么烂熟于心,成为演奏时自觉的节奏型,因为他们是从小就浸淫在这种气氛里,不需要去想,自然就发挥出来了。其它乐队要模仿这种节奏,生硬不说,最要紧的为整个乐队打节奏底的低音乐器,很难一直保持整体一致的节奏型,因为大家都是刻意的。

所以,要听正宗的维也纳圆舞曲,非维也纳的乐队不行。新年音乐会各种指挥走马灯似的换,指挥有权选曲,但无权要求乐队按照普通的三拍子节奏演奏。而且指挥也知道,乐队完全有能力按严格的三拍子演奏(否则其它乐曲就没法听了),但这正是维也纳乐队的特色,失去它就不是维也纳了。

另外听许多施特劳斯演奏还有一点不爽之处。施特劳斯圆舞曲既是作伴舞用,几乎每一节都是要重复的。但现代演奏时经常省略这种重复。如果拿本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等曲谱对照聆听就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如果偶尔一听,也无所谓。听长了,就觉得这种不重复的演奏法象赶集,非常不过瘾,每段都是戛然而止的感觉。历年的新年音乐会很多指挥都采用不重复或不完全重复的演奏法,印象只有2、3个是完全遵重原谱的,好象包括最有名的87年卡拉扬版。
进行曲是一促由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曲或器乐曲.进行曲的实用目的是统一行进着的队列的步伐和速度,同时也可以创造一定的情绪与气氛。

进行曲节奏坚定鲜明,强拍清楚突出,结构方整,有清晰的周期性,在节奏类型和结构上接近舞曲。进行曲虽然是拍子,速度差别很大,音乐带有不同性质,但其基本节奏特性是很容易辨识的。其曲式采用三段体,中段富于曲调性、抒情性,伴奏简单明快,常采用军鼓和其他打击乐器。进行曲常用于奏鸣曲、交响曲、歌剧之中,但由于为群众所熟悉喜爱,因此常作为单独作品在音乐会上演奏。各国作曲家在这个体裁上写有不少世界名作。除上面已经提到的,还有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和威尔第的《凯旋进行曲》尤为我国听众所熟悉,喜爱。
进行曲的速度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慢速进行曲,每分钟75拍;快速进行曲,每分钟约108-128拍;急速进行曲,每分钟约140-160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