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羟基被氧化:为什么叫小年.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5 22:52:33

二十三过小年

【二十三过小年的由来】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摘自http://blog.hexun.com/tddd2008/1901046_d.html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意味着年关已经迫近,因为过年有许多事情要做,所以,腊月二十三前后,大家小户都围绕年事非常忙碌。

  1.杀猪:当地民间稍好点的家庭,虽说常年食肉不多,但要养头猪杀了过年,腊月二十三日前(含此日),三五日内的单日(必须赶在立春前)都是杀猪的日子,村里仅有的会杀猪的一两个人,东家请了西家请,忙得不亦乐乎,村里到处都是猪的嘶叫声。杀猪当天要请“家门父子”、亲朋好友“尝菜”,就是在猪脖项割下一块肉,炒菜喝酒,这种活动也叫“破盘”。年猪肉,有的人过年食用一部分,一部分剔掉骨头挂起风干,以备来年食用或待客;有的人自食一半,上市出售一半;等钱用的人全部出售,自己只食头蹄下水。

  2.扫尘:“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从《礼记》的这些记载,可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便有扫尘的习惯了。至于到了宋代,腊月扫尘更是在民间盛行,宋人吴自牧的《梦将录》中记述:“十二月,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可见那时的扫尘家家户户都如此了。

  当地腊月二十三前后,家家都大扫除,搞卫生,拆洗被褥、换洗衣服、刷新房屋、清洗灶具、铲除垃圾,一定要弄个内外整洁,焕然一新。俗语说“腊月二十三,家家乱拾翻”。扫尘,作为世代流传下来的节庆风俗,的确是中华民族一大传统美德。这么做不但增添节日的欢庆气氛,而且对人民的防病保健起着积极的作用。

  3.祭灶:灶神,俗称“灶爷”、“灶君”、“灶王爷”。灶神,何许人也说法不一,当地传说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胜利后,斩将封神,把张奎封为“灶爷”,张奎的老婆遂之成了“灶奶奶”,夫妻共主一家之“政”。有的说是古代传说中的著名人物颛顼的儿子祝融。又有一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其中之一说,张单娶妻丁香,丁香孝敬公婆,聪明贤惠。张单在外经商发了财,迷恋妓女海棠,回家休了丁香,只给丁香一头牛,一辆破车。老牛破车把丁香拖到一位贫穷的老太婆家。丁香嫁给老太婆打柴的儿子,日子过得倒舒心。海棠好吃懒做,失火烧光了家产,张单只好流浪讨饭。腊月二十三,他到丁香家讨饭,被认出后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憋死了,因为他是玉皇大帝的本家(都姓张),玉帝就封他为灶王。

  灶神最初大概只管人们的吃饭问题。后来扩大为保护一家人的安康、团圆,同时又监察家家户户的“善恶功过”,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据此决定人的寿限、福分和命运。所以灶神也被称作“九天东厨司命灶府君”。因而过去有些家庭成员,如果两人发生不明、不解的纠纷,双方跪在灶前赌咒,祈求灶神裁断,当然这是令今人发笑的愚昧之举。

  有一首穷人祭灶的民谣曰:“灶王爷,本姓名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好吃灶糖。”穷到了用一碗水祭灶的贫民,也就顾不上灶王上天去“汇报”什么了。民间还流传着一首灶王爷诉苦的顺口溜:“我的姓名,叫个老张,娶个媳妇,名唤丁香。我在凡间,多受冤枉:一无庙宇,二无庵堂,三块砖板,是我家乡。猫儿拉屎,拉在我身上;蜘蛛结网,结在我脸上;烟熏火燎,看不清四方。腊月二十三,换件新衣裳·····一个‘福’字,贴在我头上。新年之际,几天风光;新年一过,不敬我灶王。”最后还说“写了奏章,去见玉皇,这回上天,再不下降”。岂料玉皇降下法旨,仍令他立即回到人间。

  腊月二十三日傍晚,便是当地人们祭灶,为灶爷上天“汇报”饯行的时辰。家家撑挂起木板印制的“灶爷”画像,献上灶糖、果品,杀猪户并献上瞒肚油蒙着的猪头,未杀猪的也要杀只花公鸡献灶爷。接着全家男性成员一起烧香、烧表、烧“天马”,作揖磕头。据说烧“天马”是供灶爷上天“乘骑”的。

  我们的先民们也很聪明,为了怕灶爷上天“汇报工作”时乱说不利己的话,便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寄厚望于先,并以各种祭献贿赂于后。然而还觉得不保险,万一灶爷吃了人家的东西嘴竟不变软,仍然“秉公办事”,于己仍旧不利,便在祭供中杂以灶糖(当地糖坊用麦芽、黄米制作的一种专供祭灶用的粘糖,俗称“灶糖”),粘住他“老人家”的嘴使不得开,坏话既不必说,好话也免开尊口。大家图个清净平安,也是凡夫俗子无可奈何之举。遥想玉皇召开总结大会之际,大家三缄其口,于是以为天下太平,倒也不失为妙事一桩。

  4.办年:腊月二十三前后,正是当地人置办年货、准备年事的紧张时期。妇女们要推碨、碾米、蒸摸、发面、做豆腐、泡豆芽,还要为孩子们赶缝新衣、新帽、新鞋,整天忙得团团转。当家的男人更是南集北集看行情,买东西,“娃娃要花炮”、“媳妇要新衣”,“灶爷”、“门神”、香表、烧纸、红纸、猪肉、菜蔬、调料等,样样不可或缺,所以经常为钱不宽展而皱眉。腊月的集市格外火爆,商贾云集,货物如山,一街两行,水泄不通;摊店叫卖声不绝于耳,讨价还价声噪噪切切。赶集者男男女女,熙熙攘攘,肩背褡裢,手提包包,臂挎笼筐,东询西问,东挑西拣,各买所需,脚步匆匆,直至日沉西海,还有交易进行。

  俗语说“腊月的穷汉比马快”,意味着穷人的“年关”不好过。欠债的要还钱,还不起的要躲债;无粮的要借粮,东奔西走、东挪西借,也要为孩子们弄点麦面过个年。正如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唱的:“卖豆腐挣下了几个钱,大街买回了二斤面,拿回家来包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每当腊月集罢,乡村路上总会看到一些人鞭杆头上挑着二指宽的一绺猪肉愁眉苦脸地回家。因而俗语说:“富人过年,穷人过难。”当然,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我不能忘记过去,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宋代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宋文天祥《二十四日》诗题注:“俗云小年夜。”清叶名沣《桥西杂记.小年》:“[文天]祥作此诗,在祥兴二年己卯。其年以十二月二十六日立春也。此风始于宋时禁中,大中祥符元年,以是日为降圣节,至乾淳时为小节夜。”明陈士元《俚言解.小尽大尽》:“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后以旧历除夕为大年夜,前一日为小年夜。清顾禄《清嘉录.小年夜大年夜》:“祀先之礼......或有用除夕前一夕者,谓之小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