哌拉西林比青霉素贵吗:为什么溶解度不同可以萃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14:02:15

物质在溶解度不同的溶剂中存在分配比率。
假想物质A在甲乙溶剂中的溶解度分别为100和1,那么A的乙溶液中加入甲后,由于分子运动,A在甲和乙中扩散。
A在甲中溶解度大是因为A与甲更相似,这样也导致A与甲更稳定。于是甲里面的A较难离开甲进入乙,而乙中的A容易离开乙进入甲,于是实现了萃取。

--------------------------------------------
210.37.40.6/home/chem/chem/cqjs/xnsy.HTM

利用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化合物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经过反复多次萃取,将绝大部分的化合物提取出来。

分配定律是萃取方法理论的主要依据,物质对不同的溶剂有着不同的溶解度。同时,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加入某种可溶性的物质时,它能分别溶解于两种溶剂中,实验证明,在一定温度下,该化合物与此两种溶剂不发生分解、电解、缔合和溶剂化等作用时,此化合物在两液层中之比是一个定值。不论所加物质的量是多少,都是如此。用公式表示。

CA/CB=K

CA.CB分别表示一种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地溶剂中的摩尔浓度。K是一个常数,称为“分配系数”。

有机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一般比在水中溶解度大。用有机溶剂提取溶解于水的化合物是萃取的典型实例。在萃取时,若在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电解质(如氯化钠),利用“盐析效应”以降低有机物和萃取溶剂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常可提高萃取效果。

要把所需要的化合物从溶液中完全萃取出来,通常萃取一次是不够的,必须重复萃取数次。利用分配定律的关系,可以算出经过萃取后化合物的剩余量。

设:V为原溶液的体积

w0为萃取前化合物的总量

w1为萃取一次后化合物的剩余量

w2为萃取二次后化合物的剩余量

w3为萃取n次后化合物的剩余量

S为萃取溶液的体积

经一次萃取,原溶液中该化合物的浓度为w1/V;而萃取溶剂中该化合物的浓度为(w0-w1)/S;两者之比等于K,即:

w1/V =K w1=w0 KV
(w0-w1)/S KV+S
同理,经二次萃取后,则有
w2/V =K 即
(w1-w2)/S
w2=w1 KV =w0 KV
KV+S KV+S
因此,经n次提取后:
wn=w0 ( KV )
KV+S

当用一定量溶剂时,希望在水中的剩余量越少越好。而上式KV/(KV+S)总是小于1,所以n越大,wn就越小。也就是说把溶剂分成数次作多次萃取比用全部量的溶剂作一次萃取为好。但应该注意,上面的公式适用于几乎和水不相溶地溶剂,例如苯,四氯化碳等。而与水有少量互溶地溶剂乙醚等,上面公式只是近似的。但还是可以定性地指出预期的结果。

楼主,你说得太隆统了。
在水中溶解度不同的盐类,在她们的水溶液中是通过低温结晶的方法分离的。弄了半天才明白你的意思,原来你是说“一种物质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才可以萃取。
假如两种溶剂不混溶,那么就可以采用萃取的方法了,很显然,两种溶剂构成两个相,在相的分界面上,容质必定向溶解度比较高的那种溶剂扩散,而在振荡这个两相体系的过程中,慢慢地两种溶剂中的容质之比就达到了容质在两种溶剂中的分散系数。

分液以后可以重新萃取,再次达到平衡分散,,,,,
所以“少量多次”的加入“萃取溶剂”到“母系溶剂”中能够更好的萃取。

靠,有这么复杂吗? 之所以能够萃取是因为卤素单质在互不相容的溶剂之中溶剂对溶质的溶解度不同而造成的

因为卤素单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它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所以它会更容易溶于有机溶剂 这个就叫萃取

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