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驻车有必要吗:谁能总结围棋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6 12:39:56
怎么变化,怎么舍取,怎么计算
与各位共同探讨,交流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许多特点,在世界上是很独特的,从某种角度看,不妨把中国的思维称为围棋思维。

  综合与分析是人类思维的共同形式。任何思维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但这并不能排除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偏重某一侧面的事实。

  中国的哲学思维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对象,强调一个对象与有关事物的关联、渗透和变化。不重视对各个部分的仔细考察,也不承认各部分的独立性。

  缺乏分析作基础的综合,势必要依靠直觉领悟。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人特别发达的综合领悟能力;如果说中国人聪明,那么就聪明在这里。顾准是一位杰出的现代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在《顾准文集》中,他一再慨叹中国人太聪明,太善于综合,是「先天的辩证法家」,因而不肯像希腊人那样花大力气,下「笨功夫」,对事物分门别类加以分析,深钻细研,因而不能发展出科学来。这是一针见血之论。

  中国人的直觉综合领悟能力突出表现之一是善于理解人。许多不同国别的观察者都一致公认,中国人在生疏环境中能最先掌握别人的特点,并且善于处理好关系,赢得好感。

  中国思维像毛笔字。一笔一笔看看不出好坏。它不注意精确,只注意总体的配合、气势、神韵。它的美感存在在于总体组合,而不在于部分,部分的独立性没有价值。

  中国人爱讲「察言观色」,对人的观察依靠综合直觉。孔子观察人的方法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孟子说的方法更具有中国思维的特色:「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一面听他讲什么,一面观察他的眼睛,就能充分掌握这个人的心灵。这就是把一个人讲的话与他的眼光综合起来,依靠直觉掌握对象。可见,「察言观色」从孟子开始就成为了一种认识人的理论。

  在更大的范围,对社会、政治的估价,中国人也多用综合领悟方法。古代信息落后,可供分析的资料不多,人们常凭借少量事实,靠综合领悟得出重要结论。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片落叶触动平日积累的信息,灵感来了,就能预先知道局势将有变化。诸葛亮的《隆中对》固然有不少分析,却更多靠天才的综合领悟。所谓「见微知几」,「几」不是机会,而是一种兆头,是神妙的预见。

  《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诸葛亮和周瑜分别在手掌中写下一个「火」字,两位天才将领都对局势有了共同的直觉,综合领悟出必须火攻。可是当真的准备火攻时,才发现需要东风。事先没有考虑到东风这一关键因素,正是直觉综合思维的弱点;这只有通过精确的、细致的分析才能发现。「火攻」是灵感,是综合直觉悟出的道理,是中国式思维的优点;没有考虑到东风这一条件,则是不可原谅的疏忽,是缺乏分析的可怕后果。如果没有「借东风」这场戏,火上烧赤壁就失败定了。

  某种程度不妨把中国人的上述综合领悟式思维称作「围棋思维」。围棋是中国的发明,它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精确分析思维的影响,把一目半目的胜负视为最终目标,这和中国人原来的兴趣有所不同。但从整体上看,围棋的思维方式仍然能体现中国的思维传统。

  围棋的黑子、白子都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单个的子没有独立性,无足轻重;一切得看这一子在全盘棋局中的地位│它和其它子的关联而定(这和伦理观念中个人的地位多么相似)。围棋没有固定的攻击目标,只要能在棋盘上任何一处夺取地盘就行。

  下围棋无法用精确分析的方法,只能靠综合领悟,靠直觉的天赋。比如,围棋讲究「形」和「势」,似乎占优势,但「形」不好,就可能转化为劣势。敌方的阵地,本来不可能打入的,一旦自己一方在附近的子多,形成「厚势」,就可以因外势变化而「占势欺人」,乘势打入。

  下围棋的人都知道「脱先」的重要。但何时能脱先却不容易判断。该抢先手而不抢,就会坐失良机;但不该抢而抢了,就会吃大亏。这很大程度依靠对全局的综合判断。权衡轻重得失。围棋不能孤立地考虑一块地盘的得失,必须考虑所有各块棋的关联;常常一块棋本是赢的,因为周围的棋发生变化而转化为败棋。许多块棋交互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局势。这种错综复杂局势从局部说可以精确计算,但从整体上说则无法靠精确分析判断其未来发展,只能靠综合直觉去把握。

  围棋中的转化非常多:这块棋交换那块棋,死棋变为活棋,「围魏救赵」、「声东击西」、「虚张声势」、「暗渡陈仓」、「无中生有」、「死中求活」……特别是在布局时,表面分散、互不关联的子,隐伏著未来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不是绝对的,有多种转化可能,再高明的棋手也不能预言其变化,下棋下得好,不可能不靠综合直觉与领悟。

  说到转化,应该指出中国的综合领悟思维特别重视事物之间的转化。

  这种对立面相互渗透转化的思维,已经深入到中国的广大人群中。中国人运用这种辩证思维观察各种现象,特别是从不利中找寻有利的因素,是形成乐观主义的原因之一。

  哲学家讲剥、复、泰、否的转化,讲阴阳两极的交互作用与转化;文学家则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普通人群用通俗的语言发明了大量类似警语:「时来运转」,「天无绝人之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人有旦夕祸福,马有转缰之危」,「舍财免灾」,「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苦尽甘来」,「乐极生悲」,「置之死地而后生」,「狗急跳墙」,「吃小亏占大便宜」……

  辩证思维使中国人有一套高明的处世与人生哲学。顺利时强调:「满招损、谦受益」,强调「居安思危」;不顺利时则强调「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前面已经指出,中国思维在具有聪明领悟的优点同时,也有著缺乏分析的严重弱点,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在今天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时候,国人除了继承发扬自己思维的优点外,也要特意克服其弱点,认真学习训练自己的科学逻辑思维习惯。

思维方式因人而异,很难统一来说。从最根本来说,根源是理性。这种理性的体现方式是计算。

计算是几个层面的东西。首先,我们须计算局部变化的演进。双方正常应对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合理结果。这是学棋的人首先必须掌握的。其次,计算分支变化,也就是说出现不同的着点选择的时候,如何通过歧路而达到同样的终点。实战中,计算不同的变化图和转换都属此列。而棋手的习惯方式不同,就产生了快棋和长考派的区别。这里的经典例子是吴清源和木谷实。吴清源先生是著名的快棋,木谷实则是典型的长考派。同样作为顶级选手,为什么在计算时间上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对于疑问,他们的解释是计算方式不同。吴清源先生是先考虑可能的变化,然后从感觉上最佳的一型开始计算,满意即出手,不满则替补下一变化计算,从优遴选。木谷实面对诸多变化,则是先从感觉上“不成立”的那型先开始计算,确认了它的不成立,再替补下一型,逐个否定,直至筛选出最后一个。

然后,更难的也是更重要的,是计算价值,包括计算子效,和对棋盘上虚实的判断。子效,说白了很简单。一手棋价值十目,另一手价值二十目,轮到谁选择都会选择价值大的。但是棋盘上是不会标识出来的,棋的价值,要通过自己计算来明确。对于固定的地,不必说职业棋手,业余高手的计算也可以准确到相当程度。但是对于“势”的判断,在顶级的职业选手,判断也会有出入,有时候甚至相左。为什么呢?这里跟个人的棋风或者说掌控局面流向的能力与趋向直接相关。比方说,武宫首创“宇宙流”的时候,他对中腹价值的判断就与众不同。大家认为价值不大,或者说价值很难兑现的东西,他掌控的合理,转变为飞机场一样的巨空,于是就成功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要记得“棋是双方下的”。所以,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会很有意思。敌之要点即我之要点,敌之急所即我之急所。如何在对局中实现自己的构图,和破坏对方的设想,是一种有效的思考方法。棋手对局时候的“气合”和“见合”,其实就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了。这里很难给他们分个高下,因为这跟对局者的个人性格、习惯、甚至当时的情绪相关。但是如何行棋自然,“流水不争先”,一直是棋手追求的境界。

有很多思维方式的养成,跟个人因素有关。但是“围棋十诀”是一个很好的座右铭,值得推荐。“围棋十诀”是:一、不得贪胜;二、入界宜缓;三、攻彼顾我;四、弃子争先;五、舍小救大;六、逢危须弃;七、慎勿轻速;八、动须相应;九、彼强自保;十、势孤取和。

请不吝赐教。

以积极的生活态度运动到你的棋中。

不知道楼主说的是否为围棋的制胜之道
围棋就是一项运动
运动本身可以是竞技的,也可以是大众健身的
而围棋现在虽然仅限于亚洲,可以说是中,日,韩
但是竞争应该说很激烈
我们也可以称为世界冠军
所以从围棋本身来说
关键要明白对你自己而言是培养大局观重要,还是计算重要
我个人认为大局观是制胜的法宝
围棋的奥秘就在于当其形势复杂时,特别是高手过招时你难以很快判断谁赢,也许你有劫材,但是你一定笑的最后
所以要对大局有个通盘的理解才能获得胜利
象目前罗洗河三星杯决赛与半决赛的第三局均是例子
计算有时候是要的
但是要成为高手首先要从全盘的高度来打击对手,围剿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