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提示音是什么声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8 10:46:43
没有人学这门课吗?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李金亮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讲究效率、追求公平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是在理论层面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这门学科可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而作广义和狭义的划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要以资源配置为逻辑主线构筑其自身理论体系。

【关 键 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资源配置/逻辑主线

【正 文】

〔中图分类号〕f0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249(2000)10—0022—03

我国经济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和转轨之中。目前,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正在显现出来,加大了过渡和转轨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难题和加快过渡、转轨的进程,必须寻求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应该是阐释和指导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由于其创建的时间比较晚,也由于受到传统理论的影响,现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即使在一些最为基本的方面也未能具备其应有的成熟形态,未能很好地在阐释现状、预测未来和提供政策依据方面发挥其应有功能。因此,进行理论创新和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乃是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重大任务。本文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界定以及理论框架的构建两个基本问题,不揣冒昧地谈一些个人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讲究效率、追求公平的经济,亦即是将市场经济这一有效的经济手段跟追求公平的社会主义原则结合起来进行运转的经济。

对于这种经济,人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加以触及、把握和理解。

一是从经济活动角度的触及。这种触及所形成的认识,是对处在实际运转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直接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只是认识论中所谓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对于每个人来说是真切的,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应有的认识而言,却又是粗浅的甚至是相当片面的;二是从经济政策角度的把握。这种把握,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中所应具规范的认识。在现实中,这种认识,主要是人们从所颁布的法律,所制定的规章乃至一些行政性决定的了解中而得到的。从政策角度中所得到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其程度显然要比从实际经济活动角度中所得到的认识深刻得多。然而,在政策角度所形成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却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是政策的人为性,另一方面则是政策的多变性。所有的政策都是由人所制定的。因此,所制定出来的政策不能不受到政策制定者的立场、水平乃至对其自身(或所属集团)利益的考量所影响。这样,旨在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的政策,不一定就合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所有的政策中,短期和中期以及针对个别问题的解决而制定的政策居多。因此,政策的变化乃属常态。政策的变化,既有朝着正确方向的,也有朝着不正确方向的。在缺乏正确理论支持下的政策,不仅多变而且也都是朝着错误的方向变化。因此,仅仅根据政策去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不深刻也是不可靠的;三是从理论角度的理解。这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所得到的是一种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的认识,亦即是认识论中所谓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升华。这种认识,有着解释现实、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为政策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的功能。因此,这种从理论角度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是一种最高层次也是最为深刻的认识。当然,这种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也不可能出现终极状态。这是因为,作为讲究效率和追求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是效率和公平都是永无止境的,都处在发展之中。惟其如此,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是一门从理论上对讲究效率和追求公平的经济进行认识而形成的学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一定要接触现实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但又决不是对这些活动和关系现象的罗列,而是力图从这些现象背后寻找出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并给出合符逻辑的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也不是以宣传和解释现行政策为己任,而是要探究制定政策的依据,既肯定现行的一些政策,也指出现行政策的某些弊端并指出政策修正所应依循的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功能的发挥,必定会使它成为借鉴之学和行动之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首先要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由于市场经济是中性的,因此,在规范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便应当借鉴目前世界上发达市场经济的经验。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一部分内容跟现代市场经济学的重叠,乃是“市场经济中性论”所使然,不足为奇。有人对此进行责难,仿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从天下掉下来,那才是真正令人莫名其妙的。

从严格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非是中国的原创。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被付诸实践,却是为世人所不争的事实。然而,中国在此前所实行的却是计划经济。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有着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特定内容。探讨这种转轨和过渡的必然性,研究这种转轨和过渡所必将碰到的重大问题,是作为行动之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题中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具有强烈实证性的表现。惟其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又可称之为“转轨经济学”或“过渡经济学”。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如同其他经济学一样在具有规范性的同时也具有实证性。

在我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具有具体形态的经济,它由两大部分内容所构成:经济运行和经济体制。所谓经济运行,它所牵涉到的是经济活动规模、经济发展速度、总体经济结构、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而所谓经济体制,则主要是指资源配置方式以及跟这种方式相联系的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政府经济职能等方面的问题。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包含着上述两个方面,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亦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运行和经济体制进行综合研究而构筑起来的理论体系;而所谓狭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则是侧重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体制,亦即是资源配置方式及与其相联系的产权、分配制度和政府经济职能所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作广义和狭义之分,并非出自价值上的判断,而仅仅是出自对研究内容所作的总体与部体的区分。笔者主张,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经济运行和经济体制的区分性研究,既有利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部体研究的深入,亦有利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研究的开展。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认识而形成的学科。它要从理论上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的问题,也要回答为什么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及如何实现这种转轨的问题,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并对实际的经济改革作出方向性的指导。当然,在探讨和研究这些问题时出现不同的观点,形成不同的学派,不但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二、关于狭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即使是狭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它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必然是极为众多的。这就需要寻找出一条逻辑的主线将这些问题有机地串连起来,以力争形成一个具有高度自洽性的理论体系。

笔者认为,狭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以下简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须以论述资源配置为起点,并将其一以贯之和推而广之,方能搭建起这门学科的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总体框架结构。可惜的是,坊间所见的多种版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虽然均对资源配置方式有所论述,但要不就是没有将其作为论述的起点,要不就是未能将其一以贯之,因而都未能表现出严密的内在逻辑。

出于基本常识性的判断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性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对其论述起点的选择及其叙述逻辑的构建,必须对以下几个问题作出全面和较好的回应: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经济”,既为经济,它就不能回避任何经济都要进行回答的问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是讲究效率、追求公平的经济,对这种经济进行分析所选择的切入点及其口径,要有可能切中并开拓出足够的纵深去触及跟效率与公平有关的所有基本问题;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转轨经济”、“过渡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论述起点及由此而形成的论述线索,亦要顺理成章地做到对“转轨”或“过渡”内容的涵盖。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选择资源配置作为论述的起点,并通过对此问题的延展去构筑自身的理论体系,可以对上述三个问题作出较好的回应。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它跟所有经济一样,都会遭遇到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即资源不能用以生产出足够的产品和劳务来满足人们的所有需求。在这种不对称之中,就必然会产生抉择:即如何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人们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这种抉择,便产生了人们通常所说的资源配置。

第二,古今中外有各式各样的经济形式,而当今的中国,根据邓小平的理论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决策,所选择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讲究效率、追求公平的经济。作为这种经济的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无论是规范的论述还是实证的研究都必须紧扣效率和公平这个主题,这是这门学科的题中之义。

说得具体一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终归要在资源的配置和资源的使用方面表现出来。从宏观上说,检验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率,其判断标准就是看这种配置所形成的生产结构(供给结构)能否与社会的需求结构相一致,就是看资源配置的变化所导致的生产结构(供给结构)的变化能否与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相适应。而从微观上说,资源配置的效率则表现在工商企业生产产品和劳务中所使用的资源组合是否优化,亦即是在现实中所表现出来的工商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成本水平是否合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以论述资源配置为出发点并将其一以贯之和推而广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问题,便可以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得到相当充分的阐释。

至于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问题,尽管它主要是在社会成员分配经济成果方面表现出来,但它同样也在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经济活动过程中(亦即是在资源配置和资源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是一种可以观察、可以体验以及能够追求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以资源配置作为出发点而展开论述,在其逻辑推导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跟实际经济活动对社会公平原则的坚持挂上钩。

第三,以论述资源配置为出发点而形成的逻辑主线,又可以着实地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转轨经济”(“过渡经济”)发生内在关联。

虽然任何一个经济都必须面对和处置资源配置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是相同的。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实践(特别是近代实践)表明,资源配置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即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方式和通过计划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方式。前者被称为市场经济,后者则被称为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虽然都是资源配置方式,都是工具和手段,但却是形态各异、机制相左的不同工具和手段。从历史上说,市场经济出现于前,计划经济诞生于后。从出现的方式上说,市场经济系自发产生,而计划经济则由人为设计而成。从运行绩效上说,由于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配置所形成的生产结构(供给结构)能与社会需求结构相适应。由于市场经济中利润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能使资源使用效率得以不断提高;相反,由于计划经济排斥市场和市场机制,需求信息无法做到准确而及时的反映,致使计划配置资源所形成的生产结构(供给结构)总是跟社会需求结构处于脱节状态。由于计划经济对个人化利益的否定,无法形成强大而持久的激励机制,也就无法使资源组合得以优化,也无法使资源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

作为现实的和具有完备形态的计划经济,出现于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虽然它在一段时间内并在特定的条件下(经济目标单一和经济活动规模狭小)曾经显现出它的“辉煌”,但它在跟市场经济的长期比较中,并未能证明其自身的效率,也未能证明其推崇者所声言的公平。虽然市场经济也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历史所给出的证明却是不搞市场经济反而更糟糕。于是,扬弃计划经济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便成了为人们意志所不能扭转的历史必然。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是与这种配置方式相关的制度安排的转变。中国经济目前正在发生的和将来还会发生的转变,也正是这种转变。为何发生以及如何实现这种转变,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必须阐明和探讨的。于是,以论述资源配置为出发点并将其一以贯之,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转轨”、“过渡”内容关联了起来。

从论述基本经济问题出发,紧扣效率和公平这一主题,关联“转轨”和“过渡”的内容,用资源配置这条主线串联起来,不仅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有可能构建起自洽性很高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可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成为一门开放的、能与现代经济学优秀成果联通的、跟经济改革的实际密切相结合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并能发挥其自身最大功能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