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承载力检测:什么是社会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3:53:57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就是资本的社会化!

不要因为有了资本主义这个“对立面”,就否定资本在人类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就否定资本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从资本中引伸出来的剩余价值理论,只是揭示了资本,在人类商品经济社会中,所产生的消极作用的这一方面。

何也?这就是在认识人类商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如何看待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在资本价值以及由这个资本价值,所构成的资本(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精髓,就是从可变资本中,引伸或揭示了资本剥削生产力——劳动力——人的价值——即资本的消极作用的一面。但是,当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信息时代的时候;当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已经大力提倡知识经济的时候;也当人们开始把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发明、自己的技能和自己的才智,作为股份、作为投资,而使生产力独立成为资本的主角的时候,谁还会怀疑生产力,作为资本的积极作用呢?!

资本是一种剥削价值的工具!

资本也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工具!

答案所反映出来的结论,完全取决于你认识资本的角度。

如果,以生产资料为本位去认识资本,那么,你所认识和掌握的资本,就一定是剥削价值的工具。

如果,以生产力为本位去认识资本,那么,你所认识和掌握的资本,就一定是创造价值的工具。

资本社会化的核心涵义,就是在人类商品经济社会中,公有与私有的对立统一。这个对立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在物质方面,就是生产资料资本公有的普遍性,与生产力资本私有的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二是在社会方面,就是资本公有的绝对性,与资本私有的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首先,从物质方面来讲,生产资料与生产力,是构成资本的两个最基本的物质要素。把生产资料与生产力,直接“标的”为资本,是为了资本创造社会价值(包括资本价值和商品价值),做必要的物质准备——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就是为资本创造社会价值(包括资本价值和商品价值),做必要的理论准备。

生产资料公有的普遍性,并不是什么深奥的哲学或政治经济学命题。而是人类社会(更不用说是人类商品经济社会),最普遍和最现实的物质与社会常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最残酷的生产资料私有,莫过于奴隶主义社会;最黑暗的生产资料私有,莫过于封建主义社会;而最“冠冕堂皇”的生产资料私有,莫过于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些社会里,无论用什么“进步”或“文明”的方式,据生产资料为私有的人,他们所占有的私有的生产资料,真的就能够“世袭”制般地私有了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把这首诗,送给那些自以为其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就是“永世”私有的人,则再恰当不过了。

至于,要找什么现实的例证,哪真是举不胜举了。

所谓的生产资料私有,说白了,就是生产力的私有。因为,无论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还是使用权,其权利的大小、运用的质量和得失的结果,都不是取决于生产资料本身。而是取决于生产力,是否有能力、有才智或有条件,去获取和保障这份权利的获得、扩大与享有。

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当今人类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不难看出——所谓的不变资本,恰恰就是生产资料资本;所谓的可变资本,则恰恰就是生产力资本。只不过在诠释生产力资本的社会作用、地位与价值时,应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及其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而有所丰富、有所发展。

实质上,对生产力资本私有的特殊性最简明的解析,就是——只有生产力资本,才能保证资本的增值;也只有生产力资本,才能造成资本陷入保值的窘境,和贬值的困境。因此,在人类商品经济社会里,承认生产力资本私有的特殊性,才是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才是从物质的角度;才是从根本的角度,去尊重生产力——劳动力——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

对于“无产阶级”来讲,生产资料的公有,为自已享有利用生产资料,来创造自身与社会价值,提供了必要的、更为主动的物质与社会条件;而对于“资产阶级”来讲,生产资料的私有,同样也是为自己利用生产资料,来创造自身与社会价值,提供了必要的、自主的物质与社会条件——只不过,前者是侧重于生产资料的使用权;而后者则是侧重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但是,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保证和提高自身的生产力资本的物质质量和资本价值,是其获得、扩大和享有这份权利的核心或基础。不是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企业,其国有资本(生产资料资本)的投资效益低下?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企业,面临其企业破产或被兼并的困境?这个道理,恐怕就不需要太多的解释了吧。

明确生产资料资本公有的普遍性,和生产力资本私有的特殊性的对立统一的原理,就是为了明确地指出——生产资料资本的所有权,以及建立在这个所有权基础之上的使用权,其资本价值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与生产力资本,形成或构成一个必然、稳定和持续的资本价值体系。否则,生产资料作为资本,意图在人类商品经济社会中获得、扩大并享有社会价值(包括资本价值和商品价值)的目的,就根本不可能实现;而生产力资本私有的特殊性,则恰恰给资本——包括生产资料资本,牢牢而深刻地打上了“自己”的价值烙印。这个烙印,对于丰富人类商品经济社会的价值内容、价值结构,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与历史作用。同时,也对人类商品经济社会(包括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作用。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讲,生产力资本对生产资料资本的关系,是一种责任(义务)和权利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所有的人——劳动力——生产力,都可以或有条件据生产资料所具有的权利(包括所有权和使用权)为私有;但是,所有的人——劳动力——生产力,都必须为所据有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这个权利,而承担必要或必然的责任(义务)。因此,生产资料资本公有的普遍性,和生产力资本私有的特殊性的对立统一,是寓意于生产力对生产资料的权利与责任(义务)之中的。

其次,资本社会化的核心涵义,在社会方面,就是资本公有的绝对性,和资本私有的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把自己的生产力;把自己的生产资料,毫无条件地给公有了——这个“真理”至少是对大多数,生活在人类商品经济社会的人来讲,是适用的。

问题的关键是——你可以认为,你自己所具有或所特有的生产力的物质质量,与自认为所具有或所特有的生产力的社会价值,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你也可以认为,你所拥有的生产资料的物质质量,与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是世上的“无价之宝”。可是,你千万不要拿你所具有或所特有的“独一无二”的生产力,和你所拥有的“无价之宝”的生产资料,去转化为资本,以便去与构成人类商品经济社会的其他的生产力、其他的生产资料,形成价值交换或价值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否则,你认为或认定的,你所具有或所特有的生产力的物质质量及社会价值;你所拥有的生产资料的物质质量与社会价值,就不再是由你“单方面”来决定了——而是由产生或发生价值交换或价值的相互作用的各方——也许是双方,也许是多方——来决定了。

因此,作为表现物质质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价值的价值工具,没有任何人,可以把资本(包括生产力资本和生产资料资本)置于私有的保护伞之下——除非你只是把它作为自己的资产,不去以商品的生产、交换,来进行其社会价值(包括资本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就资本的私有的相对性而言,可以反过来,从以上对资本公有的绝对性的简述中,得到启示。在这里,只是从人类商品经济社会的空间与时间的角度,来进一步阐述资本的私有的相对性。

人们把自己所具有或所拥有的物质质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商品。而商品的价值,并不是由某个单一的物质质量来决定的。在人类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里,任何物质都可以转化成为商品;但任何商品的价值创造与实现,都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才能达到——因为,商品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不仅取决于商品价值的生产,更取决于商品在商品流通的各个领域中,价值的相互作用。

而从资本私有的时间性的角度来看,谁能够“确保”自己所具有或所拥有的一切资本——不管是生产力资本,还是生产资料资本,可以“自此”而成为“世袭”万世的“始皇”呢?!

无论是把自己的生产力,作为资本也好;还是把自己的生产资料,作为资本也好。如果,你要想或意图以之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去获得、扩大并享有自身及其社会价值,最终,都必须面临两种现实与历史的选择或“注定”——一种是在人类商品经济社会的物质质量——资本价值——以及商品价值的相互作用中,被淘汰;而另一种,则是在人类商品经济社会的物质质量——资本价值——以及商品价值的相互作用中,得以持续地存在与发展。

所以,综上所述,资本私有只是满足了掌握其的,人的现实需要,但决不会满足掌握其的,人的历史需要——因为,资本的公有是绝对的,而私有则是相对的。

资本公有的绝对性,和资本私有的相对性的对立统一,就是从整个人类商品经济社会的角度,去客观认识资本的社会化。从而,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具体的社会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的和系统的理论基础。

而生产资料资本公有的普遍性,和生产力资本私有的特殊性的对立统一,则是从构成人类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物质——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的角度,来为社会主义的资本社会化,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在中国的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两个巨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就是没有为两个对立统一,建立一整套系统、科学的理论标准和实践法则(或称之为游戏规则)。其中,最违背资本的物质的对立统一原则的,就是在强调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的普遍性的前提下,严重忽视了生产力私有的特殊性,在人类商品经济社会建设中积极作用。由于这一根本性的理论缺陷,从而,造成当前对生产力的主观限制与不尊重的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社会实践当中。

最后,在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由于,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而社会主义也要走商品经济社会这条路,因此,就必须拿起或利用资本,这个建设人类商品经济社会所必需的价值工具,来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此其一。

其二,则是由于,中国要想在二十一世纪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把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资本,输出到世界——美国人不是这样做了吗?在中国,实质上有一系列相对完整的社会(包括经济与政治)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只要将这些理论,系统、科学地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客观、具体地加以结合,那么,就一定会将之升华成为指导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指南。只是,当前的中国的理论工作者,和自诩为政治家的中国人,太急功近利;太“商业化”了。这就使得有关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政治经济学理论,不具备系统性、科学性。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各种社会政策的相互矛盾、相互制约。因此说,如果,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及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实现上述的两个对立统一,那么,中国在当今国际上,想要谋求更大的社会(资本)权利与地位,将“随时”会因各种内部的矛盾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停滞——甚至倒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做出的最重要的科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性、科学性、统一性、完整性、彻底性的集中表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中的核心,灵魂中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因此我们又可以用“科学社会主义”来概括马克思主义。掌握了“科学社会”基本原理,就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基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不懂“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丝毫不懂马克思主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应当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呢?

马克思对这个问题作了十分精辟,十分明确的回答。他说:

“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阶级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1]

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

这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精辟概括。

这一原理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身是“过渡阶段”。而不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存在一个过渡阶段。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是指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这就是说,只要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并坚持上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进入了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直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是过渡阶段呢?

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

这一观点的根据是什么呢?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更迭,既是社会生产力逐渐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征,是完全受自然规律支配的生产方式。与此相反,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是不能自发产生和建立的,而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彻底认识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彻底克服了生产盲目性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建立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剖析为我们找到的,能够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产生的一切社会弊病的生产方法和生产手段。毫无疑问,同样能够消除这些弊病,但不属于共产主义性质,而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是根本不存在的,是既不能自发产生,也不能人为建立的。否则,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

如果我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是盲目性的生产,是非计划经济,共产主义生产是克服了盲目性的生产,是计划经济的观点,就会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不存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因为在盲目性与非盲目性之间,在计划经济与非计划经济之间,不可能存在一个既非前者,又非后者的所谓“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或任何其它的生产方式。

不存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就不存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即不存在所谓“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亦即不存在所谓“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因此,决不能把社会主义社会视为独立的社会形态。

所以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的根本任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是向共产主义过渡。

不懂得这一点,一方面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另一方面又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取代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就是丝毫不懂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假冒和篡改马克思主义,搞假科学社会主义,搞修正主义,就只能把社会主义引到“邪”路上去。

必须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一词是一个很不明确的概念,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旗帜下,几乎一切阶级和“社会庸医”都可以并曾经利用这个口号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宣传本阶级的主张。

正如恩格斯早年所说:

“所谓社会主义者可分三类”。

“第一类是那些封建和宗法社会的拥护者”。

“第二类是现代社会的拥护者”。

“第三类是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者”。[2]

可见历史上的社会主义者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在晚年之所以经常使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来表述马克思主义运动,是因为那时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主义已经奄奄一息,“大陆社会主义已经差不多完全是《宣言》中所宣布的那个理论了”[3](当然,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并宣称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一回事,是否真正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是一回事)。

不懂上述区别,又以社会主义者自居,就只能陷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泥坑,陷入修正主义、假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之中。只有赋予这个概念共产主义的内容,把它视为与共产主义是相同的概念,所谓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思想观念、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等提法才是正确的。

如何实现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呢?

科学社会主义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实行和依靠无产阶级专政,通过不断革命,逐步“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阶级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

很明显,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在消灭一切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观念的同时逐步建立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观念。而这里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逐步用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这就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当社会主义彻底完成这一任务的时候,一切阶级差别才会被彻底消灭,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才会完全取代一切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那时社会主义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人类就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

所以,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根本性质最明了、最科学的表述。

这一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立即完成的。在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实现这一过渡的时间会更长一些。因此在社会主义阶段不可避免地既存在着正在被消灭,但还没有被彻底消灭的资本主义、甚至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或其残余,又存在着刚刚建立,还不完善,还有待于发展健全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因而它在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等一切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既存在共产主义因素,又存在资本主义甚至封建主义因素,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把社会主义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另一方面又指出在这个阶段上还不可避免地“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4]其原因就在这里。

毫无疑问,这两种因素不可能长期“和平共处”。如果无产阶级偏离马克思主义,不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用共产主义因素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资本主义因素就会无孔不入地侵蚀和消灭共产主义因素。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它不是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正确道路自觉地迅速向共产主义过渡,就必定要重新回到资本主义老路上去,不是由无产阶级彻底战胜资产阶级,就是资产阶级死灰复燃重新战胜无产阶级。没有第三条道路。

当然,在一个国家里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因素,建立单一的共产主义因素,首先单独进入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坚持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向,她就会很快接近这个水平,使人们的生产关系和思想观念发生革命性的根本变化,使生产力很快达到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发展速度。那时她就会成为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学习的榜样,就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无比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从而在全世界迅速埋葬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相反,如果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掌握政权后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不能自觉地去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甚至完全不懂、不会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那么这种社会主义就毫无共产主义因素可言,就只能完全是资本主义或比资本主义更陈腐的因素,就谈不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谈不上向共产主义过渡;如果它既不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不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又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去破坏、限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搞口头上的“公有制”,实际上的官僚所有制,搞所谓“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那么它就会产生比资本主义更严重的社会弊病,就会比资本主义更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为除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式)。它就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起到资产阶级所起不到的抵毁马克思主义、玷污社会主义形象、破坏和葬送共产主义事业的作用。严酷的历史现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并在继续证明着这一点。

虽然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暴力革命的理论策略为武器,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在俄国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但他的大量言论和观点说明,他并没有真正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更谈不上精通马克思主义,在夺取政权后他完全迷失了继续革命的正确方向,陷入了“困惑”之中。他讲的六个“不知道”充分明证了这一点。

这六个不知道是:

1,不知道怎样改造资本主义制度。他说:“社会的改造在历史上必然要经过一条伟大的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己被历史判决死刑,它将崩溃,剥削者必然要被剥夺,这个道理己经以科学的精确性阐明了。当我们手持社会主义的旗帜,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者组织社会主义政党,着手改造社会的时候。我们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当我们夺取政权而着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我们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可是,改造的形式和具体改造的发展速度,我们都不知道。”[5]

2,不知道社会主义的特征。他说:“我们还不能阐述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将来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达到完备的形式—这些我们不知道,也不能说。”[6]

3,不知道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生产力。他说:“生产将怎样向前发展,将怎样迅速发展到消灭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的。”[7]

4,不知道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他说:“我们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过渡到社会主义究竟还要经过多少阶段。”[8]

5,不知道怎样实现共产主义。他说:“至于人类会经过那些阶段,通过那些实际办法达到这个最高目的,那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9]

6, 不知道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他说:“完全的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要评述没有国家的完全的社会主义,那么,除了谈谈那时候将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外,就没有什么可说了。”[10]

很明显,在以上问题中,除了第四条是列宁提出的不存在的问题外,其余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问题,即用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己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和精髓,可是列宁却认为这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解决的,人们还不可能知道的问题。可见当时列宁和苏联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还是相当贫乏的,还没有真正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理。

更为严重的是,从列宁讲上述问题的语气上看,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和苏联党的这一致命弱点。“再也没有什么比错觉更危险的了。”[11]正是这种错觉使他不能不用自己的自以为符合马克思主义,实则只能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谈论和取代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了他的与马克思主义相悖的、错误的、混乱的、漠糊的、自相矛盾的假马克思主义观点。

在此,我们仅就列宁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详述如下:

一方面他承认不能阐述社会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对这个己经摆在苏联革命面前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做出回答。他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一方面,他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差别,他说:“工农之间还有差别的社会,既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12] 另一方面,他又说划分阶级是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质所在,他说:“无产阶级应当把劳动者农民和私有者农民,即把种地的农民和经商的农民,劳动的农民和投机的农民分别开来,划分开来。这种划分就是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质所在。”[13]

一方面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阶级,因而不需要无产阶级专政了,他说:“只有阶级被消灭,全部生产工具归劳动者所有,社会主义才会到来”,[14]“阶级一消灭,专政也就不需要了”。另一方面他又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15] 即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

一方面他错误地把社会主义理解为“没有资本主义存在的社会”,另一方面他又以社会主义还会保留资产阶级法权为由错误地推断社会主义“还会保留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国家”[16]

一方面,他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另一方面他又说:“完全的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他还把社会主义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并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这种社会主义不存在共产主义因素的观点,使社会主义一词在他那里变得更加混乱了。他说:“我们己经创立了新型的国家政权,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我并不幻想,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又说“我们在剥夺了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立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但是这里还丝毫没有共产主义的东西”。[17]

社会主义是否还存在商品生产呢?在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之前,列宁曾认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他说过:“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社会主义是可笑的”。[18]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后,列宁又把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联系在一起了,他认为应“在国家的正确调节(指导)下活跃国内商业……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正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的基础。”他还说:“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主人,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19]

后来在《论合作制》一文中,列宁又把无产阶级“取得阶级胜利”和“生产资料公有制”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他说:“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20]

综上所述,说明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极为混乱和充满矛盾的。但有一点看来很清楚:他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者一样把社会主义视为独立的社会形态。他幻想建立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以“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来取代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而彻底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47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24-22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4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0页

[5]《列宁选集》第三卷570页

[6]《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134页

[7]《列宁选集》第三卷253页

[8]《列宁选集》第三卷479页

[9]《列宁选集》第三卷257页

[10]《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134页

[11]《列宁选集》第四卷597页

[12] 《列宁选集》第三卷838页

[13]《列宁选集》第四卷 90页

[14]《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100页

[15]《列宁选集》第四卷 91,89页

[16]《列宁选集》第三卷 250, 256页

[17]《列宁选集》第三卷 427页第四卷142页

[18]《列宁全集》第十五卷112页

[19] 《列宁选集》第四卷 578页 572页

[20] 《列宁选集》第四卷684页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