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等别和级别区分:爱因斯坦的童年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9:17:06
在别的书看到,有的说他小时候被老师认为很笨,但有的说他小时候是个被老师喜欢的优秀学生,究竟是怎样呢?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爱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在学校中,他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他有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早期工作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爱因斯坦终身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的面对人生。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这有点象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致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1902年2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并迁居伯尔尼,等待专利局的招聘。1902年6月23日,爱因斯坦正式受聘于专利局,任三级技术员,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

1900~1904年,爱因斯坦每年都写出一篇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学杂志》。头两篇是关于液体表面和电解的热力学,企图给化学以力学的基础,以后发现此路不通,转而研究热力学的力学基础。1901年提出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1902~1904年间的三篇论文都属于这一领域。

1904年的论文认真探讨了统计力学所预测的涨落现象,发现能量涨落取决于玻尔兹曼常数。它不仅把这一结果用于力学体系和热现象,而且大胆地用于辐射现象,得出辐射能涨落的公式,从而导出维恩位移定律。涨落现象的研究,使他于1905年在辐射理论和分子运动论两方面同时做出重大突破。

1905年的奇迹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编辑部。他腼腆的对编辑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名叫《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

这篇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在这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的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10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才仅仅是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齐头并进,一发不可收拾。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的论文。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无可非议的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运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他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广义相对论的探索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一古老实验事实找到了突破口,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在这一年,他的大学老师、著名几何学家闵可夫斯基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四维空间表示形式,为相对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数学工具,可惜爱因斯坦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

等效原理的发现,爱因斯坦认为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思索,但以后的工作却十分艰苦,并且走了很大的弯路。1911年,他分析了刚性转动圆盘,意识到引力场中欧氏几何并不严格有效。同时还发现洛伦茨变化不是普适的,等效原理只对无限小区域有效……。这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有了广义相对论的思想,但他还缺乏建立它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1912年,爱因斯坦回到苏黎世母校工作。在他的同班同学、母校任数学教授的格罗斯曼帮助下,他在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中找到了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工具。经过一年的奋力合作,他们于1913年发表了重要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了引力的度规场理论。这是首次把引力和度规结合起来,使黎曼几何获得实在的物理意义。

不过他们当时得到的引力场方程只对线性变换是协变的,还不具有广义相对论原理所要求的任意坐标变换下的协变性。这是由于爱因斯坦当时不熟悉张量运算,错误的认为,只要坚持守恒定律,就必须限制坐标系的选择,为了维护因果性,不得不放弃普遍协变的要求。

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

在1915年到1917年的3年中,是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类似于1905年,他也在三个不同领域中分别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除了1915年最后建成了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广义相对论以外,1916年在辐射量子方面提出引力波理论,1917年又开创了现代宇宙学。

1915年7月以后,爱因斯坦在走了两年多弯路后,又回到普遍协变的要求。1915年10月到11月,他集中精力探索新的引力场方程,于11月4日、11日、18日和25日一连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四篇论文。

在第一篇论文中他得到了满足守恒定律的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但加了一个不必要的限制。第三篇论文中,根据新的引力场方程,推算出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所发生的偏转是1.7弧秒,同时还推算出水星近日点每100年的进动是43秒,完满解决了60多年来天文学的一大难题。

1915年11月25日的论文《引力的场方程》中,他放弃了对变换群的不必要限制,建立了真正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宣告广义相对论作为一种逻辑结构终于完成了。1916春天,爱因斯坦写了一篇总结性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同年底,又写了一本普及性的小册子《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1916年6月,爱因斯坦在研究引力场方程的近似积分时,发现一个力学体系变化时必然发射出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从而提出引力波理论。1979年,在爱因斯坦逝世24年后,间接证明了引力波存在。

1917年,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宇宙的时空结构,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所做的考察》。论文分析了“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这一传统观念,指出它同牛顿引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都是不协调的。他认为,可能的出路是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具有有限空间体积的自身闭合的连续区,以科学论据推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无边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使宇宙学摆脱了纯粹猜想的思辨,进入现代科学领域。

漫长艰难的探索

广义相对论建成后,爱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他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统一场论。

1925年以后,爱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统一场论。开头几年他非常乐观,以为胜利在望;后来发现困难重重,他认为现有的数学工具不够用;1928年以后转入纯数学的探索。他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没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义的结果。

1925年~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1937年,在两个助手合作下,他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重大成果。

在同一场理论方面,他始终没有成功,他从不气馁,每次都满怀信心底从头开始。由于他远离了当时物理学研究的主流,独自去进攻当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因此,同20年代的处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学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走他自己所认定的道路,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准备继续他的统一场理论的数学计算。

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风格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如果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可是爱因斯坦把以上的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的高薪——年薪一万六千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给我三千美元就够了。”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爱因斯坦是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了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

1909年7月,爱因斯坦应邀到日内瓦,参加隆重的日内瓦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并接受日内瓦大学颁发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在庆祝活动的游行中,学校里的显要人物和政府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头戴高礼帽,或者身穿中世纪式的锈金长袍,头戴平顶丝帽,而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平时上街穿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对这次庆祝活动所举办的盛大宴会,爱因斯坦很不以为然,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起一大堆柴禾,因为搞这样的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全都烧死。”

爱因斯坦自己曾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倌的理想……”。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而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感到愤怒。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他集中精神专心的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他认为:“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1929年3月,为了躲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作为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他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10月,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所谓“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在“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

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象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国工人和士兵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发动起义,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爱因斯坦即给他的母亲连续写了两张明信片,欢呼“伟大的事变发生了……亲身经历了这个事变是多么荣幸!”

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爱因斯坦基本上是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但是,侵略和掠夺战争不断发生的现实,打破了他那美好的梦想。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日益法西斯化,使爱因斯坦意识到新的野蛮战争不可避免,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明确表示:“当法律和人类尊严必需保卫时,我们一定要战斗。自从法西斯的危险到来后,现在我不再相信绝对的被动的和平主义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义统治欧洲,那就不会有和平。”

由于爱因斯坦的进步活动,又因为他是犹太人,因而被德国纳粹分子列为重要的迫害对象,幸而他1932年底离开德国到美国讲学,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捣毁,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著作被焚毁,纳粹还悬赏二万马克要杀害他。面对纳粹分子暗杀的危险,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的畏惧,而是更坚定地战斗。当他的挚友劳厄写信劝他对政治问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大声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和平必须用武装来保卫,呼吁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作斗争。

在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战斗的历程中,爱因斯坦一直关心着被压迫、被奴役的国家和民族。他反对法西斯灭绝犹太人的暴行,为争取犹太人的生存权利而大声疾呼。但他也反对狭隘的犹太民族主义,希望看到犹太人“同阿拉伯人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达成公平合理的协议,而不希望创立一个犹太国”。他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支持黑人的解放运动,并呼吁“美国黑人在这个方向上所作的坚定的努力,应当得到大家的赞扬和支援”。

在五十年代美国麦卡锡份子兴风作浪的时期,麦卡锡参议员说他是“美国的第一敌人”,而一些狂热人士还造谣说他是共产份子,并且说他的前助手英费尔德从他那里知道原子弹的材料,准备供给苏联这些情报。事实上他除了担心纳粹能制造新式武器,在1939年8月2日向罗斯福总统建议这方面该进行研究写的一封信外,他以后完全不知道美国政府秘密从事原子弹的制造,一些从事这一工作的爱因斯坦的朋友也对他保密,不让他知道有这回事。但当他知道德国没有制成原子弹,而美国已造出原子弹后,他的心情感到沉重和不安。他说,如果他知道德国不会制造原子弹,他就不会为“打开这个潘多拉魔匣做任何事情。”

当爱因斯坦后来从无线电广播知道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杀伤许多平民时他感到非常痛心。他后来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使用来杀害全人类,而是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方面。”1955年,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在1949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为什么要社会主义?》的论文。在这里,他提出了现在看来还是正确的看法!“计划经济还不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身可能伴随着对个人的完全奴役。社会主义的建成,需要解决这样一些极端困难的社会——政治问题,鉴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怎样才有可能防止行政人员变成权力无限和傲慢自负呢?怎样能够使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同时对于行政权力能够确保有一种民主的平衡力量呢?”

巨星陨落

1955年4月18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美国普林斯顿。巨星陨落,举世同悲。

在爱因斯坦去世的前几天还录音对以色列广播,他说:“我们这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类分成两个互相对敌的阵营:共产世界和所谓的自由世界。由于“自由”及“共产”这两个词的意义对我很难理解,我宁愿用“东方”和“西方”的权力冲突来说,然而,这地球是圆的,这样“东方”和“西方”的真正精确意义也不能清楚。”

爱因斯坦生前不要虚荣,死后更不要哀荣。他留下遗嘱,要求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他把自己的脑供给医学研究,身体火葬焚化,骨灰秘密的撒在不让人知道的河里,不要有坟墓也不想立碑。在把他的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的时候,随行的只有他最亲近的12个人,而其他人对于火化的时间和地点都不知道。

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 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小姐,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偶像,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献给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征程,最后连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但是正如英费尔德第一次与他接触时所感受到的那样:“真正的伟大和真正的高尚总是并肩而行的”,爱因斯坦的伟大业绩和精神永远留给了人类。

逸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韦伯先生的慧眼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br>参考资料:http://www.ikepu.com/datebase/details/scientist/19st/Einstein_albert_total.htm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 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 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在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的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爱因斯坦出过一本自传叫
<自述——从童年到青年的心路历程>

我个人建议你购买此书来了解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睿智、深邃、不修边幅、诙谐幽默。可同时他也终身劳累,毕生孤独。他在晚年的《自述——从童年到青年的心路历程》中这样慨叹:“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16岁时,爱因斯坦曾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倘使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那么他就处在一个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波场之中。这就是著名的“相对论”萌芽。1905年,“相对论”公开发表,但当时只有个别物理学家将它看作是天才的伟大发现,然而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有更多的科学家,却对“相对论”抱着很深的怀疑态度。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有93位社会名流都在公然为德国的暴行摇旗呐喊的《告文明世界书》上签了名,而包括爱因斯坦在内只有4个人签署了另一封《告欧洲人民书》,与前者针锋相对。处在一个疯狂喧嚣的年代,清醒者总是孤独和悲凉的。爱因斯坦又一次在科学之外让自己站在了孤独的一边。1919年11月6日下午,刚被实证的“相对论”结果公诸于世。全世界都在向爱因斯坦欢呼,可此时的他却感到更大的内心孤独,因为真正能够理解他与“相对论”的人,与这些排山倒海般涌来的盲目崇拜毫无关联。晚年的爱因斯坦费尽心力要创建的“统一场论”,这时,支持他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可爱因斯坦寂寞而坚定地继续走自己的路,几十年如一日,内心从未动摇。尽管爱因斯坦最终也没能在“统一场论”的孤独研究中完成突破,可他企图探寻宇宙和谐的动机中,却蕴含着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爱因斯坦终生内心深陷孤独,并非是由于他自视清高,而是由于他认定的最重要的科学大事,根本无法与别人达到平行地交流,或更由于他坚定地保留着某些别人无法容忍的观点。在爱因斯坦的脑海里永远都波涌着更为广阔和深远的思维,虽毕生艰辛却一如既往。但是回到现实生活当中,爱因斯坦却是和蔼而俭朴的,只是他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把时间都花费在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上。爱因斯坦的天性实际上是喜欢结交朋友的,尤其是他所喜欢的人。在社交生活中,爱因斯坦是一个异常快活的人。他爱开玩笑,他的笑声更是善意而且充满孩子气的,这种个性的质朴让他具有一种难以抗拒的个人魅力。曾经给爱因斯坦治过病的布基医生说,爱因斯坦从不愿画家给他画像,但有一个理由准能对他起作用;画家只需这样说一句就够了:您的画像会帮我摆脱贫困!于是爱因斯坦就会毫无怨言地陪上许多时间。

与其它记录爱因斯坦的书籍有所不同,本书对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并没有进行晦涩铺排的展示,而是用编年表、讲故事的方式,简单、幽默地把一代科学巨匠的人生经历,全方位地展现在广大读者眼前,同时将他灵魂深处那种对人类终极的善意追求,悄然隐秘于所有生动故事的背后。比如:当9岁的小儿子迷惑于他的名望以及“相对论”的时候,爱因斯坦对儿子的回答是:“你看见没有,当瞎眼的甲虫沿着球面爬行的时候,它没有发现它爬过的路径是弯的,而我有幸地发现了这一点。”这也正是本书的特点所在,举重若轻,娓娓道来,让大道理融

1、犹太人的家庭教育: 犹太人曾饱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灾难,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国家,却在经济、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

几十年来。诺贝尔奖的得主,犹太人所占的比例远比其他民族高。犹太人在智力取向活动中的优势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丰富的文化底蕴。犹太人在长期的民族灾难中,背井离乡,流散于世界各地。他们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引了所在国的文化精华。犹太民族杰出的科学创造力,源于这个民族特有的开放式社会文化生态。许多犹太家庭主动与其他民族接触,大量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养料,这样就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料。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心理学家弗洛姆等,都是在这种复合型文化生态下破土而出的科学人才。

执著的教育追求。 国外一位作家写道:“犹太人家庭在学问方面应受到高度评价,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这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爱因斯坦的成就,也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良好教育有关。这得益于他母亲的音乐熏陶,得益于叔父的数学启蒙,得益于父亲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鼓励的情感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450万人,就有100万人办有图书证。

理性的思维方式。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郎说:“我的祖父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来谋生的特点代代相传。

永恒的探求心境。犹太家庭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者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许多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抽象,喜欢逻辑,铸成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
2、犹太人的历史教育: 历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烙印的记录。犹太人认真记忆民族历史的原因之一就是想通过这个方式,让离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认识到犹太人的一体性。但是,历史教育更大的作用是对人格的全方位启发,这一点犹太人也是相当认同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教育不仅是强调光荣的历史,还要正视历史中的失败、挫折、迫害和没落,从中进行反省,取得教训。在这层意义上,犹太人试图将教育定义为“痛苦的教育”。他们不但告诉孩子们人生有喜悦和幸福,更告诉他们人生会有黑暗和失意。

普陵节(也称普珥节)就是每到二或三月举行的化装游行。在古代,成为王妃的犹太人以斯帖曾经不惜一切地拯救过犹太人的生命。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这段历史。

在普陵节上,人们要吹笛、敲钟,孩子和大人们都化装上街游行。在进行这个愉快的游行之前,孩子们必须学习这个节日的由来。以斯帖曾经舍身向国王通报屠杀犹太人的阴谋,结果阴谋的主犯被处决,犹太人在千钧一发之际保住了生命。表达犹太人的感谢之情就是普陵节的主旨所在。

在每年的十二月,有历时八天的献殿节。在古代,为了反抗希腊的暴政,马喀比派举行起义,恢复了犹太人自治。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这次起义而设的。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要就耶路撒冷神殿遭亵渎和犹太人的信仰自由遭剥夺的历史进行学习。

还有,在二千年以前,希腊军队亲手破坏了耶路撒冷神殿。为了纪念这次事件,每年八月犹太人都会回顾历史,实行一天的绝食,祈祷神殿的再建。

另外,还有西班牙的犹太人遭流放,犹太人遭基督教徒的弹压,被征收苛捐杂税,一直到法西斯的大屠杀,不管事件大小,只要和自己有关,犹太人都会调查清楚,详细地记载和记忆。

犹太人选择的使命就是不再让这些悲惨的历史重演。过去的苦痛就是将来的教训,所以,犹太人会把这种使命传于下一代,告诉他们:对人生不能采取安逸的态度;对民族、对世界都要有责任感;学习历史不应该只停留在过去,还要对未来敞开自己的胸怀。

一个犹太朋友曾告诉我犹太父亲教育儿子的故事:一个慈父把3岁的儿子放在窗户上叫他往下跳,父亲在下面接。孩子玩得忘情而高兴。到了第三次,孩子又欢快地跳下,但父亲并没去接,可怜的孩子跌在地上哇哇大哭,慈祥的父亲则在一边暗笑。孩子抱怨父亲为什么不接反而欺骗了他。父亲在儿子惊恐之余,循循善诱地教导儿子:“为什么以为我接了你前两次,就一定有理由第三次再接你?你为什么以为我是你父亲,就一定会帮助你?”

当然,这样的教育孩子一定终生不忘了,但是我想这有点太残酷了。为什么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印上如此阴沉深重的刻痕?为什么在孩子那么小的时候就学会怀疑和仇恨?

犹太朋友的辩驳却令我惊讶。他说:“犹太人为什么不能怀恨?一个被逼得逃离了自己家园数千年,一个被逼得操贱业、受人宰割而只能忍辱偷生以苟延残喘,一个世世代代浪迹天涯,深味做人不易和世态炎凉的民族,为什么没有怀恨的最后的权利!”

我被他的逻辑震惊了!

犹太人给人的印象在于他们的抗争、奋发与要强。由于灾难深重,犹太人颇有来由地盼着有一天出人头地。从中世纪开始,就亦步亦趋地理财赚钱,几乎成了整个世界的理财家和商人,到了当代这个金钱万能的社会,焉能不红、不发!站在财界顶端的犹太人终于扬眉吐气了,跨进政界、学界及企业界,主持世界事务。由于曾经长期处于世界底层,犹太人人学会了隐忍。但是犹太人深知,要想翻身,必须注重教育,所以在犹太人心中,教育是宗教,是铁律,诋毁教育或不接受教育都属犯罪。不管多贫困,男孩子都要受教育。整个世界的犹太人都同属于一个社会,全世界的犹太人帮穷的犹太人读书。犹太人很珍惜金钱,但在这事上义不容辞,他们不忍、不敢吝啬。这类的吝啬者会为犹太民族所不齿。

犹太人守时,困为世代经商,知道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犹太人圆通,商人不敢不圆通。犹太人也执拗,人有了钱,会学会执拗的。

由于有上面的特征,有很多人说犹太人像中国人。西方人说像,犹太人自己承认像,中国人也乐于说像。比起讲科学认死理的西方人来,中国人与犹太人都重教育、守时、圆通、善解人意、乐于应酬、爱言商事、保守、轻视女性、关心政治、实惠、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善于妥协、见风使舵等等,实在不只是像,简直是兄弟。

但是与犹太人接触久了,会发现中国人跟犹太人很不像。在好多事上,犹太人比中国人有眼力、顽强、坚忍,知道团结的道理,事事抱团;还有,犹太人公然教导宣扬怀恨和记仇。

每年春末,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总是有人拿着喇叭没日没夜地念人名,一念就是好多天,校园中间主干道上从东到西都用粉笔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人名,起初颇不知其所云。日日夜夜,每人轮值一小时,厚厚的、无尽的名单,几乎没人听,甚至没人留心,大多数的外人不知他们在干什么,风风雨雨,烈日曝晒,他们全不在乎,只是一心一意地念,被念的死者的名字瞬间随风飘去了,粉笔写在地上的字也保存不了多久。这些东西都很容易抹掉,但这种行为的符号意义却永远抹不掉。

我想,世界上没有一个敢于小看或忽略这个民族、这种刻骨铭心的恨。可惜中国人太聪明了,不愿干这些明知“无用”的小事。我常想,中国人若能有一丝这样的精神,日本人也不敢在屠杀了那么多中国人以后死不认错。与之相比,德国人已诚恳、胆战心惊地认错了,直到今天还在退赔战争中的一切,犹太人至今仍抵制德国货。犹太人所购货品中,哪怕有一颗螺丝钉是德国的,他们都坚决不买。

犹太人为人很自私。而且他们并不掩饰这种自私。

中国人也自私,但很掩饰,重谦让,容忍,把自私包装起来,较愿意看得远一点,于人于己都有利。笑脸迎人,老到,圆熟,富有难解的人情味,“东方神秘主义”,这是比犹太人“棋高一着”的地方,也是西方人最难理解的地方。

在行商上,犹太人重信用,讲商业道德,货真价实;但生意永远总归是生意,生意做完,翻脸无情。中国人热情缠绵,生意不止是生意,表面上情义兼顾,内里的信誉常悬个问号,轻诺而不重契,先是满面温情而后剑拔弩张,起于哥们儿气而终于对簿公堂,这倒不如犹太人痛快。

在纽约碌伦区的正宗犹太人,穿一袭黑衣,大礼帽下扣瓜皮小帽,大胡子垂胸,裤子口袋下满垂缨络。跟这类人做生意你不必担心,虽然有人说他们做生意狡诈,但他们绝不走邪门歪道,说出去的话一定算话。可有一件,他们至今异性在公开场合是不能相互握手的,即使是在做生意也是如此。但正是这样一个民族,竟是女权主义的孳生地和急先锋,大多数的女权主义理论家是犹太人。犹太人家里主政的也绝对是女人,她们专司家里的一切事务和子女教育,这就是世所周知的“犹太人的妈妈”制度。

犹太文化就是这么一个奇异的充满了矛盾的文化。

1、犹太人的家庭教育: 犹太人曾饱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灾难,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国家,却在经济、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

几十年来。诺贝尔奖的得主,犹太人所占的比例远比其他民族高。犹太人在智力取向活动中的优势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丰富的文化底蕴。犹太人在长期的民族灾难中,背井离乡,流散于世界各地。他们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引了所在国的文化精华。犹太民族杰出的科学创造力,源于这个民族特有的开放式社会文化生态。许多犹太家庭主动与其他民族接触,大量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养料,这样就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料。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心理学家弗洛姆等,都是在这种复合型文化生态下破土而出的科学人才。

执著的教育追求。 国外一位作家写道:“犹太人家庭在学问方面应受到高度评价,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这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爱因斯坦的成就,也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良好教育有关。这得益于他母亲的音乐熏陶,得益于叔父的数学启蒙,得益于父亲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鼓励的情感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450万人,就有100万人办有图书证。

理性的思维方式。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郎说:“我的祖父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来谋生的特点代代相传。

永恒的探求心境。犹太家庭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者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许多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抽象,喜欢逻辑,铸成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
2、犹太人的历史教育: 历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烙印的记录。犹太人认真记忆民族历史的原因之一就是想通过这个方式,让离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认识到犹太人的一体性。但是,历史教育更大的作用是对人格的全方位启发,这一点犹太人也是相当认同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教育不仅是强调光荣的历史,还要正视历史中的失败、挫折、迫害和没落,从中进行反省,取得教训。在这层意义上,犹太人试图将教育定义为“痛苦的教育”。他们不但告诉孩子们人生有喜悦和幸福,更告诉他们人生会有黑暗和失意。

普陵节(也称普珥节)就是每到二或三月举行的化装游行。在古代,成为王妃的犹太人以斯帖曾经不惜一切地拯救过犹太人的生命。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这段历史。

在普陵节上,人们要吹笛、敲钟,孩子和大人们都化装上街游行。在进行这个愉快的游行之前,孩子们必须学习这个节日的由来。以斯帖曾经舍身向国王通报屠杀犹太人的阴谋,结果阴谋的主犯被处决,犹太人在千钧一发之际保住了生命。表达犹太人的感谢之情就是普陵节的主旨所在。

在每年的十二月,有历时八天的献殿节。在古代,为了反抗希腊的暴政,马喀比派举行起义,恢复了犹太人自治。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这次起义而设的。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要就耶路撒冷神殿遭亵渎和犹太人的信仰自由遭剥夺的历史进行学习。

还有,在二千年以前,希腊军队亲手破坏了耶路撒冷神殿。为了纪念这次事件,每年八月犹太人都会回顾历史,实行一天的绝食,祈祷神殿的再建。

另外,还有西班牙的犹太人遭流放,犹太人遭基督教徒的弹压,被征收苛捐杂税,一直到法西斯的大屠杀,不管事件大小,只要和自己有关,犹太人都会调查清楚,详细地记载和记忆。

犹太人选择的使命就是不再让这些悲惨的历史重演。过去的苦痛就是将来的教训,所以,犹太人会把这种使命传于下一代,告诉他们:对人生不能采取安逸的态度;对民族、对世界都要有责任感;学习历史不应该只停留在过去,还要对未来敞开自己的胸怀。

一个犹太朋友曾告诉我犹太父亲教育儿子的故事:一个慈父把3岁的儿子放在窗户上叫他往下跳,父亲在下面接。孩子玩得忘情而高兴。到了第三次,孩子又欢快地跳下,但父亲并没去接,可怜的孩子跌在地上哇哇大哭,慈祥的父亲则在一边暗笑。孩子抱怨父亲为什么不接反而欺骗了他。父亲在儿子惊恐之余,循循善诱地教导儿子:“为什么以为我接了你前两次,就一定有理由第三次再接你?你为什么以为我是你父亲,就一定会帮助你?”

当然,这样的教育孩子一定终生不忘了,但是我想这有点太残酷了。为什么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印上如此阴沉深重的刻痕?为什么在孩子那么小的时候就学会怀疑和仇恨?

犹太朋友的辩驳却令我惊讶。他说:“犹太人为什么不能怀恨?一个被逼得逃离了自己家园数千年,一个被逼得操贱业、受人宰割而只能忍辱偷生以苟延残喘,一个世世代代浪迹天涯,深味做人不易和世态炎凉的民族,为什么没有怀恨的最后的权利!”

我被他的逻辑震惊了!

犹太人给人的印象在于他们的抗争、奋发与要强。由于灾难深重,犹太人颇有来由地盼着有一天出人头地。从中世纪开始,就亦步亦趋地理财赚钱,几乎成了整个世界的理财家和商人,到了当代这个金钱万能的社会,焉能不红、不发!站在财界顶端的犹太人终于扬眉吐气了,跨进政界、学界及企业界,主持世界事务。由于曾经长期处于世界底层,犹太人人学会了隐忍。但是犹太人深知,要想翻身,必须注重教育,所以在犹太人心中,教育是宗教,是铁律,诋毁教育或不接受教育都属犯罪。不管多贫困,男孩子都要受教育。整个世界的犹太人都同属于一个社会,全世界的犹太人帮穷的犹太人读书。犹太人很珍惜金钱,但在这事上义不容辞,他们不忍、不敢吝啬。这类的吝啬者会为犹太民族所不齿。

犹太人守时,困为世代经商,知道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犹太人圆通,商人不敢不圆通。犹太人也执拗,人有了钱,会学会执拗的。

由于有上面的特征,有很多人说犹太人像中国人。西方人说像,犹太人自己承认像,中国人也乐于说像。比起讲科学认死理的西方人来,中国人与犹太人都重教育、守时、圆通、善解人意、乐于应酬、爱言商事、保守、轻视女性、关心政治、实惠、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善于妥协、见风使舵等等,实在不只是像,简直是兄弟。

但是与犹太人接触久了,会发现中国人跟犹太人很不像。在好多事上,犹太人比中国人有眼力、顽强、坚忍,知道团结的道理,事事抱团;还有,犹太人公然教导宣扬怀恨和记仇。

每年春末,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总是有人拿着喇叭没日没夜地念人名,一念就是好多天,校园中间主干道上从东到西都用粉笔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人名,起初颇不知其所云。日日夜夜,每人轮值一小时,厚厚的、无尽的名单,几乎没人听,甚至没人留心,大多数的外人不知他们在干什么,风风雨雨,烈日曝晒,他们全不在乎,只是一心一意地念,被念的死者的名字瞬间随风飘去了,粉笔写在地上的字也保存不了多久。这些东西都很容易抹掉,但这种行为的符号意义却永远抹不掉。

我想,世界上没有一个敢于小看或忽略这个民族、这种刻骨铭心的恨。可惜中国人太聪明了,不愿干这些明知“无用”的小事。我常想,中国人若能有一丝这样的精神,日本人也不敢在屠杀了那么多中国人以后死不认错。与之相比,德国人已诚恳、胆战心惊地认错了,直到今天还在退赔战争中的一切,犹太人至今仍抵制德国货。犹太人所购货品中,哪怕有一颗螺丝钉是德国的,他们都坚决不买。

犹太人为人很自私。而且他们并不掩饰这种自私。

中国人也自私,但很掩饰,重谦让,容忍,把自私包装起来,较愿意看得远一点,于人于己都有利。笑脸迎人,老到,圆熟,富有难解的人情味,“东方神秘主义”,这是比犹太人“棋高一着”的地方,也是西方人最难理解的地方。

在行商上,犹太人重信用,讲商业道德,货真价实;但生意永远总归是生意,生意做完,翻脸无情。中国人热情缠绵,生意不止是生意,表面上情义兼顾,内里的信誉常悬个问号,轻诺而不重契,先是满面温情而后剑拔弩张,起于哥们儿气而终于对簿公堂,这倒不如犹太人痛快。

在纽约碌伦区的正宗犹太人,穿一袭黑衣,大礼帽下扣瓜皮小帽,大胡子垂胸,裤子口袋下满垂缨络。跟这类人做生意你不必担心,虽然有人说他们做生意狡诈,但他们绝不走邪门歪道,说出去的话一定算话。可有一件,他们至今异性在公开场合是不能相互握手的,即使是在做生意也是如此。但正是这样一个民族,竟是女权主义的孳生地和急先锋,大多数的女权主义理论家是犹太人。犹太人家里主政的也绝对是女人,她们专司家里的一切事务和子女教育,这就是世所周知的“犹太人的妈妈”制度。

犹太文化就是这么一个奇异的充满了矛盾的文化。
回答者:真田昭幸 - 经理 五级 1-12 22:10

--------------------------------------------------------------------------------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 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 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在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的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回答者:天涯浪子201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2 22:11

--------------------------------------------------------------------------------

少年时期的爱因斯坦

1905年被世人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之年。在这一年的短短几个月中,爱因斯坦共发表了5篇论文,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影响的物理革命。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走完了他伟大的一生,在美国逝世。2005 年是爱因斯坦发表物理学开创性理论——相对论100周年,又是这位伟人逝世5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05年称为“世界物理之年”,德国、瑞士等国将以“爱因斯坦年”为题进行隆重庆祝。

天才出於平凡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生於德国南部小城乌尔姆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到2岁后才开始说话,7岁时他每讲一句话前都要先小声嘟囔一遍才敢张嘴。爱因斯坦的童年是在慕尼克度过的,他不喜欢这个城市,更不能容忍这裏保守的教育体制。本来就生性孤僻的爱因斯坦显得十分消沉,心神不定。他的成绩除数学外均属於中等水平,老师们认为他智力一般,同学们也觉得他自以为是而不愿与他来往。一次爱因斯坦的父亲来学校了解儿子的情况并问班主任老师,他的儿子将来做什麼合适。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做什麼都无关紧要,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的”。

受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的影响,爱因斯坦在年幼时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891年起他开始自学高等数学和几何,不久就对数学达到了狂热的喜爱。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考入瑞士联邦工业大学学习物理,1900年8月毕业。毕业后的爱因斯坦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曾失业在家数月,也曾在瑞士温特图尔中等技术学校当过代课教师,直到这一年12月他才在伯尔尼专利局当上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在这段时间裏,爱因斯坦利用所有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相继向著名的《物理年鉴》杂志递交了5篇论文,至今爱因斯坦在这些论文中的科学思想仍引导著人们改变世界。1909年, 爱因斯坦离开专利局开始了大学教师生涯,他曾在苏黎世大学、伯尔尼大学和布拉格大学任教。1913年夏天,两位德高望重的德国权威学者风尘仆仆地从柏林来到苏黎士,他们试图将这位天才人物再度请回德国。他们提出让爱因斯坦担任正在筹建中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选爱因斯坦当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年薪 1200马克;聘爱因斯坦为柏林大学教授。尽管爱因斯坦不喜欢德国并早就放弃了德国国籍,但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他动心了。从1913年到1933年,爱因斯坦在德国又度过了近20年。在德国期间,爱因斯坦因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到了1933年,出於对纳粹追捕犹太人的恐惧,爱因斯坦移居到了美国,并获得了美国国籍。1955年4月17日,爱因斯坦从普林斯顿医院的病榻上坐起来,开始了他一生的最后一次计算。几个小时以后,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去世了。他的床边放著重力与电磁统一问题的研究手稿,这是爱因斯坦最后的、也是没有成功找到满意答案的课题。
回答者:笑冰风 - 童生 一级 1-12 22:12

--------------------------------------------------------------------------------

艾伯特·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出生,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位平静、温顺的好心人,爱好文学和数学。他的母亲个性较强,喜爱音乐,并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成为他的终生伴侣。爱因斯坦的父母对他有着良好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家中弥漫着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气氛。

和牛顿一样,爱因斯坦年幼时也未显出智力超群,相反,到了四岁多还不会说话,家里人甚至担心他是个低能儿。六岁时他进入了国民学校,是一个十分沉静的孩子,喜欢玩一些需要耐心和坚韧的游戏,例如用纸片搭房子。1888年进入了中学后,学业也不突出,除了数学很好以外,其他功课都不怎么样,尤其是拉丁文和希腊文,他对古典语言毫无兴趣。当时的德国学校必须接受宗教教育,开始时爱因斯坦非常认真,但当他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后,认识到宗教里有许多故事是不真实的。12岁时他放弃了对宗教的信仰,并对所有权威和社会环境中的信念产生了怀疑,并发展成一种自由的思想。爱因斯坦发现周围有一个巨大的自然世界,它离开人类独立存在,就象一个永恒的谜。他看到,许多他非常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时,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于是,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就选择了科学事业,希望掌握这个自然世界的奥秘,而一旦选择了这一道路,就坚持不懈地走了下去,从来没有后悔过。

1895年,爱因斯坦来到瑞士苏黎世,准备投考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虽然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得很不错,但其他科目没有考好,学校校长推荐他去瑞士的阿劳州立中学学习一年,以补齐功课。在阿劳州立中学的这段时光中使爱因斯坦感到快乐,他尝到了瑞士自由的空气和阳光,并决心放弃德国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