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餐厅:小康为什么叫小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11 04:38:07
是不是和康庄大道的康是一个康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礼记·礼运》."小康"相对于"大同",后者指的是高度和平,极其富裕,显然,前者不及后者.现在有人按生活改善程度,分四个阶段:饥寒——温饱——小康——富裕.我国解放前是饥寒,目前是温饱,本世纪末实现实现小康."小康社会"的说法是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到的.通常指20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至1000美元.但对"小康水平",不能仅仅理解为单纯的经济指标.相反,它是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的具体体现,既有经济含义,也有社会含义;它既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丰富;还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后,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将有明显提高,衣食住行尤其居住条件将有较多改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体育,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继续提高.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礼记。礼运》,古人将其与“大同”并列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或社会理想。在古代思想家眼里,“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尽管“小康之家”、“小康生活”寄托了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但古人眼里的小康社会,归根到底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状态。
随着中国步入现代化建设进程,“小康”概念的内涵也开始发生变化,并随着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深化和充实,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战略蓝图。从邓小平于上世纪70年代末首先用“小康”来概括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到党中央提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再到“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小康”的内涵在不断深化。现阶段,“小康”实现程度及未来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反映我们国家历史进步的一把标尺,成为衡量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

全面建设小康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251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