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求职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6 22:55:18

关于碣石山,传统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沦于海说,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有关记述,以为古碣石山在六朝以后业已沉沦入海,其沉沦之地约在与昌黎县比邻的乐亭县附近的渤海海域;一是古今碣石为一山说,即认为古碣石山即今昌黎城北的碣石山,碣石山在近两千年从未沉入海底,一直巍然耸峙在渤海近岸。
据科学家考证,曹操“东临”的“碣石”,就是迄今依然高高矗立在昌黎城北的碣石山,而不是别处。

曹操定四州后,用郭嘉遗计,追击冒顿,到达今天秦皇岛,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应该是今天的昌黎县附近。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昌黎碣石山主峰的前顶正是巨鳌的“鳌头”,而那碣然特立的高大后顶则正是巨鳌头上的巨大“冠簪”,也就是曹诗中“冠簪东出,以为碣石”的碣石了。其景其貌与《尚书·禹贡》及《汉书·武帝纪》中的记载完全相符!

碣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跨越昌黎、卢龙、抚宁三县境内。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拓展资料

一、出处:《观沧海》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三、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四、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有三个省在争:河北乐亭说、河北昌黎说、山东无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