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t6优秀:新秦中的定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0:06:30
不知道阿

秦时,蒙恬北逐匈奴,在匈奴退出去的地方设置九原郡,有44个县城,同时将内地人口迁徙到河套九原郡屯垦。西汉时,为了抵抗匈奴的侵扰,西汉政府曾多次“募民迁徙塞下,屯田筑城”这便是自秦朝后的又一次大移民。汉武帝一面出兵打击匈奴,一面徙民实边,巩固边防。公元前120年,关东大水,汉王朝命令迁徙关东贫民70余万口充实陇西、北地、西河、上郡等地。此后,汉王朝还命令在“上郡、朔方、西河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汉书.食货志》)。汉还曾经七次向西北边郡移民实边。大量的移民和戍卒,在荒凉的原野上开辟耕地,种植谷物。同时亭燧等防御设施也得到加强,邮亭驿署相望于道。移民实边的结果,使陕北、宁夏和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一带农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以致使这里被称为“新秦中”,也就是说这里的富庶程度不亚于关中平原。这种有计划的移民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

自秦朝统一以后至西汉时期,随着西北边郡移民屯垦事业的发展,农耕经济曾经大幅度向西北推进,农耕区域一直扩展到了阴山脚下,自秦长城以南处处阡陌相连、村落相望,其中“河南地”(注:指关中盆地往北的黄河以南地区。)的新兴农业尤为繁荣,堪与关中地区相媲美,在当时被称为“新秦中”。

另一种说法是:宁夏全境,包括朔方和北地两郡,称为新秦中

鄂尔多斯地区

蒙恬,祖上本是齐国人,自祖父蒙骜起世代为秦名将。秦统一六国后,率兵30万人击退匈奴贵族,收河南地(即今鄂尔多斯河套地区),后为秦二世所迫,自杀。

鄂尔多斯文化史上,有蒙恬将军留下的一笔。人若知鄂尔多斯有秦长城、秦直道,在历史上号称“新秦中”,而不知蒙恬其人,乃是“数典而忘其祖”。

公元前215年(始皇32年),秦瀛政命蒙恬发兵30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匈奴兵败,退到阴山以北。次年,蒙恬尽取河套地区,从此鄂尔多斯归入秦王朝版图。在统一的王朝疆域内,鄂尔多斯居于北部边防重地。蒙恬受命固守此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营开发鄂尔多斯。

秦统一全国,分天下为36郡,其中鄂尔多斯地区有4郡,曰:北地郡(鄂尔多斯西南、宁夏以东地区)、云中郡(原为赵武灵王所设,辖鄂尔多斯东北地区)、上郡(鄂尔多斯东南地区)、九原郡(鄂尔多斯北部、包括今后套地区)。在此4郡之内又建县,《史记·秦始皇本纪》称“置34县”,《史记·匈奴列传》称“置44县”。秦始皇曾到北地郡,巡视北边。

蒙恬在鄂尔多斯地区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将内地的居民移居河套地区,用以戍边筑墙和垦田耕殖。这些移民有的是罪徒,也有的是屯民。如秦始皇36年(公元前211年),就强迫3万户迁往“北河”与“榆中”(今后套地区及准格尔旗一带)屯垦。

《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30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固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暴师于外10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晚唐诗人于氵贲有《长城》诗道:

秦皇岂无德,蒙氏非不武。
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
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
死者倍堪伤,僵尸犹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
纵使骨成尘,冤名不入土。

蒙恬的另一大功绩是主持开筑了“直道”。直道筑成百年之后,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山东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后,东巡海上,北至碣石,巡辽西,历北边,至九原,然后沿直道抵达长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随武帝出巡,也曾经直道穿行鄂尔多斯草原,并将直道载入其千古绝唱的《史记》之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直道上不知经过了多少铁马金戈的征夫戍卒,旗麾飞扬的巡行仪仗,张灯结彩的和亲车轿,乃至贡使的美驹良骥,商旅的驼队马邦……

2000多年前,鄂尔多斯地区经过蒙恬将军的开发与治理,曾出现了富庶繁荣的景象。《汉书·食货志》颜注引应劭曰:“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廓,徙民充之,名曰新秦。四方杂错,奢俭不同,今俗名新富贵者为‘新秦’,由是名也”。今本《辞海》收有“新秦中”一词条,鄂尔多斯地区得“新秦中”之名,功在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