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四级考试报考条件:临界温度如何用分子(微观)来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12:06:24
水知道??

尽管人们在确定压强时除了 考虑分子的运动外,还要考虑其他因素,但是在物质的气态和液态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和这些分子所占的体积,而这两点在理想气体中都被忽略了。从以上考虑出发,他得出了非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即著名的范德瓦耳 斯方程:(P+a/V2)(V-b)=RT;其中,P、V和T分别代表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R是气体常数,a代表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b为分子的体积,且a,b对于不同的气体有不同的值。
人们早就把物质分成明显的固态、液态、气态的三种状态,又称为三相,现代物理学把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合称为凝聚态物质。相变研究近两个世纪,如1869年安德鲁发现相变临界点,1873年范德华提出了非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后来又发现超流性和超导性物态。二十世纪60年代苏联朗道等人对相和相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过了二十年肯在恩·威尔逊又因研究普遍用于处理相变的临界现象的理论。
物理上相是指具有相同成分及相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均匀物质部分,各相之间有明显可分的界面。相变可分为平衡相变和非平衡相变,开始时只研究相变宏观始末态,即平衡相变。当多相存在并达到平衡时,各相间的相互转化,处于动态稳定状态。而旧相的消失,新相的产生都与温度、压力、浓度等条件密切相关的,并可用相图表示。后来逐步深入微观和动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