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关于拉威尔的茨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10 13:07:44
早知道拉威尔的《茨冈》很有名,最近刚收集到一个海菲兹版本的,听起来很好听,但我想知道详细的关于《茨冈》的创作背景及表达的意境和内涵、鉴赏。要是能针对海菲兹的那个版本(1950年录制)再加以评论,本鸟就更感激了!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Ravel,1875-1937),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岁入巴黎音乐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茨冈》,这是一首供音乐会演奏用的小提琴狂想曲。1924年拉威尔为女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的外孙女所作,她琴艺高超,为此拉威尔在这首乐曲中吸收了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和匈牙利吉普赛音乐的特点,乐曲结构与自由奔放的风格,使人联想到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作者又将它配器成为小提琴与乐队的协奏曲,显得更为华丽辉煌。
  一开始小提琴奏出相当长的华彩段,运用了吉普赛音乐特有的带增二度的音阶,自由的节奏、快速的双音进行及晶莹的泛音音响,使音乐色彩绚丽,性格豪放。小提琴停留在双音颤音上,随后管弦乐进入,以潇洒的琶音进行延续了华彩效果。后面出现的小提琴旋律,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第二主题的再现亦用泛音奏出,很快变成热情洋溢的倾诉,经过数次变奏,越来越华丽。小提琴的声部象"无穷动"般地流动,与乐队的音响混成一片,犹如吉普赛艺人奔放的歌舞场景,直达到狂热的顶端,最后以三个有力的和弦结束全曲。

1820年,普希金因参加激进组织而被沙皇流放俄国南方,在四年的流放生活中,普希金谱写了一系列诗歌,集成《南方叙事诗》,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就是《茨冈》。诗歌讲述:主人公阿连科崇尚自由的生活讨厌贵族社会的消沉气息,于是与吉普赛姑娘真妃儿相爱,然而,当他得知真妃儿与另一个吉普赛小伙子有染便为了贵族的荣誉杀死了他们。这类为爱情而引起的仇杀故事题材在歌剧中很普遍,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临近毕业时,挑选了《茨冈》的故事来作自己毕业大戏的题材,为他撰写脚本的是后来在苏联名噪一时的大导演、大戏剧家涅米洛维奇-丹钦科。据说,拉赫玛尼诺夫仅用了17天就完成了作品,首演后获得成功,连柴科夫斯基看后也赞不绝口,为此拉赫玛尼诺夫得了毕业金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