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关战役牺牲的将军:京剧“四大名旦与四大须生”分别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10 23:30:05

京剧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所创的老生表演的三个流派。后来又出现了谭鑫培、汪桂芬和孙菊仙为代表的老生三个流派。谭、汪、孙三人继承和发展了前三位的表演艺术。老生行当表演流派的第三代在继余叔岩之后,便是著名的“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和奚啸伯。小生表演中则出现了俞振飞、姜妙香等派。京剧旦行中以“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所创的四派影响最大,另外还有李多奎等。净行中的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各成一派。

潭派——谭鑫培(老生) 孙派——孙菊仙(老生) 李派——李春来

汪派——汪桂芬(老生) 刘派——刘鸿声 杨派——杨小楼

盖派——盖叫天 高派——高庆奎 言派——言菊明

余派——余叔岩 梅派——梅兰芳(旦角) 麒派——周信芳

荀派——荀慧生(旦角) 尚派——尚小云(旦角) 马派——马连良

程派——程砚秋(旦角) 裘派——裘盛戎

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是赫赫有名的“四大名旦”;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京剧史上产生了以“余、言、高、马”为代表的四大须生。即: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后,高庆奎因嗓疾而渐退舞台,余、言于40年代先后去世,“四大须生”的提法随即有所变化,“马、谭、杨、奚”的称谓在民间广泛地流行起来。即: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就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而言,前后四大须生中的七位艺术家应该是不分彼此的(特别是就目前唯一能作为实物参照的声音资料来看),至少是各具特色,各有长短。至于排位上的差别甚至厚此薄彼的观点,也只能是后人的一厢情愿【人物介绍】
高庆奎

高庆奎,京剧老生艺术家,生于1890年,卒于1942年,原名镇山,号子君,祖籍山西榆次。其父高四保(士杰)为清末京剧丑角演员。他幼坐科庆祥和,从师贾丽川学文武老生,12岁登台为谭鑫培配演娃娃生。后曾搭杨小朵“翊文社”、刘鸿声“陶永社”、谭鑫培“同庆社”、俞振庭“双庆社”演出。18岁变声后从李鑫甫练武功学把子。1921年自组庆兴社,与郝寿臣、沈华轩等演于华乐园,时与余叔岩、马连良被誉为须生“三大贤”。1934年5月嗓音失润,直至无法正常演出。1938年到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后至富连成社任顾问。1941年终因嗓音塌中及积闷怅惘所致患“哑痨”并愈发严重,竟至咽喉红肿恶化不能进食而卧床不起,1942年2月4日(腊月十九)凌晨5时40分故于烂熳胡同寓所。

他初宗谭派,嗓音复原后,更加甜脆宽亮,高亢激越,又吸收孙菊仙、刘鸿升的演唱特点,并借鉴老旦龚云甫、花脸裘桂仙之唱法,融会贯通,加以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高派”。

高庆奎的嗓音高、亮、甜、脆,音域很宽,音色丰富,能演老生、花脸、老旦等几种不同行当的角色。其演唱气足神完,一气呵成;念白铿锵有力,顿挫有致;做工深刻细致,精于表情。他的唱念多用京字京音,尤善用大气口“满宫满调”、长腔拖板的唱法抒发人物感情,以求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高庆奎的代表剧目有:《逍遥津》、《斩黄袍》、《辕门斩子》、《斩马谡》、《碰碑》、《胭粉计》、《赠绨袍》、《浔阳楼》、《七擒孟获》、《信陵君》、《史可法》、《哭秦廷》、《铡判官》、《掘地见母》、《钓金龟》、《独木关》等。

高庆奎之妻室刘生有五男二女,因祖籍山西之故,其子以“晋”字排名为晋昌(春生)、晋林(盛麟)、晋涛(世泰)、晋其(世寿)、晋元(韵笙),除长子业医外,余者均坐科富连成社,其女名亚荣、亚贞。

高派弟子有白家麟、王斌芬、虞仲衡、马少襄、王仲亭、范钧宏、李和曾及大女婿李盛藻等,再传弟子有辛宝达等。

余叔岩

余叔岩,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京剧老生演员,四大须生之一。生于1890年,卒于1943年,名第祺,祖籍湖北罗田。其所创余派声腔是继谭派之后,在京剧史上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他在少年时以“小小余三胜”的艺名在天津演出,后因病和倒呛回京,得其岳父陈德霖之助,向钱金福、王长林等学把子功,由姚增禄授其昆曲,并向陈彦衡、爱新觉罗·溥侗、王君直等人学谭派,入春阳友会,后拜谭鑫培为师,1916年嗓音恢复后入梅兰芳班社重新登台。1917年谭氏辞世后,自己挑班,在贯通谭派精髓和神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世称“新谭派”或“余派”。
他的演唱讲究字音声韵,润腔多用擞音,更兼婉转细腻,虽嗓音略沙哑、欠洪亮,但行腔刚健,韵味醇厚,别有境界。同时,做功细腻,功架优美,文武兼擅,戏路宽广。
代表剧目:《捉放曹》、《太平桥》、《打棍出箱》、《战太平》、《空城计》、《乌盆计》、《桑园寄子》、《击鼓骂曹》、《搜孤救孤》、《战樊城》、《鱼肠剑》、《洪羊洞》、《珠帘寨》、《打侄上坟》、《沙桥饯别》等。
余派传人有杨宝忠、谭富英、李少春、孟小冬、陈少霖、王少楼、吴彦衡、张伯驹、刘曾复、张文娟、关正明、孙岳、陈志清、于魁智等。

言菊朋

京剧表演艺术家言菊朋,名锡,号延寿,字菊朋,蒙古族,出生于1890年,1942年去世。其父为清末举人。言菊朋幼年就学于清末的陆军贵胄学堂,满业后曾在清末的理藩院即民国以后的蒙藏院任职,因喜京剧,1916年起常出入言乐社、春阳友会借台唱戏,与梨园界广有交往,同时向钱金福、王长林学身段练武功,向红豆馆主(溥侗)和名琴师陈彦衡学习演唱,又得到杨小楼、王瑶卿的指点。他初学谭派,广获好评,被誉为谭派名票。1923年,梅兰芳邀言菊朋同到上海演出,蒙藏院以“请假唱戏,不成体统”为名将其革职,言菊朋遂正式下海。大约在四十岁的时候,他的嗓音发生变化,谭派特有的高亮醇厚渐失,他便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精巧细腻、跌宕婉约的行腔风格,腔由字而生,字正而腔圆,世称言派。
言菊朋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且谙熟音律,所以他的对声腔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就非一般艺人所能比。他认为音韵、腔调是老生演唱的重点,主张“腔由字生,字正腔圆”,念白力求字音准,句读清,以求韵味醇厚,表现在舞台上呈独树一帜的洒脱和清逸。
言派的代表剧目有:《让徐州》、《卧龙吊孝》、《骂王朗》、《贺后骂殿》、《吞吴恨》、《击鼓骂曹》、《捉放曹》、《宁武关》、《失印救火》、《武家坡》、《汾河湾》、《战太平》、《卖马》、《上天台》、《白蟒台》、《法场换子》、《定军山》等。
言派传人有:长子言少朋、次子言小朋、孙言兴朋及张少楼、李家载、毕英琦、刘勉宗、任德川、常和等。

马连良

马连良,京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01年,卒于1966年,字温如,回族,祖籍北京。他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学艺。受业于叶春善、蔡荣贵、萧长华、郭春山、茹莱卿等,先习武生,后改老生。10岁即登台演出老生重头戏。17岁,学艺十年期满出科后,他继续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诸家学习,并应邀去福州担任主演。18岁北返,声誉鹊起。21岁时初演于上海,标以谭派须生。辞出富连成社搭班演出期间,为追摹谭派艺术,登门求教于王瑶卿。他于25岁开始整理改编、演出传统剧目。1927年挑头演出,名挂头牌。1936年为改革京剧征股筹建新新戏院(今北京西长安街首都电影院)。1946年春,赴上海为宋庆龄主办之儿童福利基金会义演多场。1948年冬,由沪赴港演出,因患病滞留于港。

1951年10月1日马连良滞港三年多后,谢绝了台湾的约请,秘密乘车至罗湖,经深圳到达广州,随即转往武汉,与张君秋组成中南联谊京剧团演出,然后北返。1952年7月1日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和赞扬。1952年8月建立“马连良京剧团”,先在青岛演出,演期未满即返京,主动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返京后,参加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演出。1955年,马连良京剧团与谭富英、裘盛戎之北京市京剧二团合成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任团长。次年底,张君秋领衔之北京市京剧三团并入。1962年兼任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因《海瑞罢官》一剧受到残酷打击,被迫害致死。

马连良的演唱,以谭鑫培唱腔为基础,结合本身条件,吸取各家之长,大胆突破传统,发展自己的的所长,创立与人不同的唱法。他的演唱,清新、甜润、委婉、潇洒、流利、细腻、舒展、灵巧,深沉中显潇洒,奔放中喻精巧,酣畅中见俏丽。他的念白顿挫分明、抑扬有致,讲究韵味,注重声情,不但不拘泥于湖广音,还掺入了京音,吐字清晰,节奏鲜明,贴近生活,与唱腔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因而马派剧目多是唱念并重,甚至念重于唱。他的做功戏表演上自如随意,造型规范,富于艺术的美感,其身段动作的风格也与唱念和谐统一,飘逸、潇洒、帅气、大方,将形式美和刻画人物、传达感情融为一体。马派艺术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舞台的整体美,由于他的倡导,乐队中重视月琴伴奏的效果。他对服装、化妆、盔头、髯口等,均有革新创造。在乐队前增设围屏,使乐队和演出区隔开,净化、美化了舞台。在他挑班的“扶风社”,他与张君秋、叶盛兰、郝寿臣、马富禄合作,有“扶风五虎”之称。他以独特的风格,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马腔,丰富了京剧老生的唱腔艺术。他的表演,手、眼、身、步结合一体,准确严谨,凝重潇洒,将人物蕴涵的复杂感情,节奏鲜明地形之于外,形成独具艺术魅力的马派风采。

“马派”的代表剧目有《羊角哀》、《要离刺庆忌》、《春秋笔》、《临潼山》、《串龙珠》、《重耳走国》、《十老安刘》、《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清官册》、《一捧雪》、《九更天》、《四进士》、《梅龙镇》、《玉碑亭》、《十道本》、《坐楼杀惜》、《清风亭》、《三娘教子》、《三字经》、《汾河湾》、《武家坡》、《桑园会》、《范仲禹》、《白蟒台》、《火牛阵》、《胭脂宝褶》、《焚绵山》、《渭水河》、《状元谱》、《盗宗卷》、《断臂说书》、《宝莲灯》、《珠帘寨》、《铁莲花》、《打严嵩》、《广泰庄》、《三顾茅庐》、《法门寺》、《打登州》、《南阳关》、《定军山》、《阳平关》、《胭脂虎》、《苏武牧羊》、《将相和》、《海瑞罢官》、《赵氏孤儿》、《十老安刘》古装戏和《杜鹃山》、《年年有余》等现代京剧。马派传人较著名者有马长礼、张学津、冯志孝、梁益鸣等。

四大名旦与四大须生 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是赫赫有名的“四大名旦”;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被人们誉为京剧“四大须生”。

四大名旦: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这个不用多说
楼上几位的四大须生解说欠妥,四大须生有过两次变化,故而有三组:
1、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之后高庆奎、言菊朋引嗓音问题(岁数大了,声带松弛),退离了舞台,有谭富英、奚啸伯补之。即:
2、余叔岩、谭富英、奚啸伯、马连良
接着,余叔岩也离开舞台,由杨宝森取而代之。即最广泛的说法在此:
3、谭富英、奚啸伯、马连良、杨宝森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