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提问:培养学生的数据的处理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4 13:47:00

许多同学觉得物理实验难学,特别是高中的学生觉得物理比其它科目难学,究其原因是什么呢?如何解决物理难学好的问题一直是个难题,我们知道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要解决这一问题,以实验为突破口,努力改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物理规律,使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1、用系列演示实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天生下来就具有的,而是要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为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做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努力做到细致、敏捷、全面地观察实验。同时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一般的规律。

例如:“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教学,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个A 、B小球系列实验并发表意见:A、B两球分别作什么运动?A、B两球落地点间的距离跟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教师的启发,学生的分析思考,归纳出“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是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合成”,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2、用自制学生小实验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

力学内容非常丰富,力学实验也很多,课本上就有不少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不过按照课本上的实验内容,有些演示实验不容易做,教师可以创造条件把某些课堂演示实验变为学生能亲自动手的小实验,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例如:“简谐运动的图象”的教学,按照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去做,学生不容易观察,效果不够好。为了更加形象,更加直观,可以让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甲同学用铅笔模拟往复简谐运动,乙同学沿桌面与简谐运动垂直方向上用手匀速拉动纸条,结果很容易就得到振动图象(正弦或余弦曲线)这比教师用沙摆做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大得多。

3、用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发现物理规律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得出,离不开实验的探究和验证,开展探索性实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物理规律,主动地掌握物理规律,例如,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以实验开始进行探索,取得多组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物体的加速度a与外力F的关系,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的质量m的关系,再总结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外力大小以及物体的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又使学生学到了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

4、用“预习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实验,应先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等,这就要用“预习实验”,教师指导下的“预习实验”环节能使学生有信心做好实验,对推动学习、提高效率有很大的作用。

在指导学生“预习实验”时,主要提出以下要求: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了解各种仪器的使用,特别是自己第一次使用的新仪器的使用;了解实验装置在仪器设备的组装,初步弄清实验步骤。

例如,“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由于强调了“预习实验”,学生虽然初次使用打点计时器,但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连接线路,正确使用纸带上取计数点进行数据处理,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5、用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物理实验的结论,大多数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后得出的。“加工”数据可以用公式也可以用图象法。为了减少偶然误差的影响,便于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把数据描描绘成直观的图线,这是成用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之一。例如,在学生实验“用伏安法测定电源的电动势”的实验教学中,一方面,指导学生掌握用两组数据通过列方程求得电源的电动势及其内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多组数据作出U-I图线,从图线上求得电动势E及内阻r。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6、用“课外实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根据教学的需要,针对学生存在的的问题,通过作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能力。课外实验作业,可以是课本上的小实验,是让学生动手为主的课外实验。还可以是课本学生实验的改进、实验方案的设计等,例如在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在没有安培表或没有伏特表的情况下,能否测量某电阻值,若能则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课外实验作业的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7、用“实验考查”进行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

实验考查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实验考察,实验考察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简述实验步骤、抽查实验数据、学实验报告、单元练习等等。

以实验为中心,多角度、全方位地改善物理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发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