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f10a扫描仪:骨折病人应该注意些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19:10:22

骨折是指骨与骨小梁的连续性发生中断,骨骼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的一种体征。骨折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两种。

骨折通常具有以下这些主要症状:休克;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特有体征:畸形,现有关节处出现假关节的不正常现象。骨折端移动时有相互摩擦的声音。

外伤性骨折的救治

⑴初步的复苏措施。

若伤员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就地实施心肺复苏术;如伤员已处于休克状态,则以抗休克为首要任务,立即经外周大静脉快速输入液体,有条件时应立即输血。

⑵止血和伤口包扎。不宜用未经消毒的水冲洗和外敷药物。绝大多数伤口出血压迫包扎后即可止血,比较清洁的布类包扎伤口。如有大血管出血,加压加扎不能控制时,在伤口的近端结扎止血带,记录开始使用止血带的时间。

⑶伤肢妥善固定。固定材料应就地取材,树枝、木棍、木板、枪支等都适于做夹板用。急救固定的目的是:避免搬动过程中骨软组织、血管、神经或内脏器官的进一步损伤;减轻伤员的疼痛,防止休克。

上肢骨折:用两块夹板(或木板)分别在上肢内外两侧,加上衬垫(棉花、衣、布)等后,用三角巾(或布条、绳子)绑好固定,再用一条长三角巾将上肢前臂屈曲悬吊固定于胸前。下肢骨折:小腿骨折时,用长短相等的两块夹板(从脚跟到大腿中部),加衬垫后,在骨折

处上下两站、膝下和大腿中部分别用布带缠紧,在外侧打结。如为大腿骨折,可用一块自腋窝到脚跟长的夹板放在伤肢外侧,健肢移向伤肢并列,夹板加衬垫后用布条分段固定伤肢,腋窝和大腿上部分别围绕胸、腹部固定,脚部固定也同小腿骨折。

⑷迅速运送伤员。

①脊椎外伤伤员的搬运。对脊椎外伤员应用木板或门板搬运,方法是将伤员平卧,木板放在伤员一侧,2~3人扶伤员躯干,使其成一整体滚动移至木板上,或3人用手臂同时将伤员平托至木板上。

②颈椎外伤伤员的搬运。在搬运颈椎损伤的伤员时,要有专人托扶其头颈部,沿纵轴方向略加牵引,并使头颈部随躯干一同滚动。严禁随意强行搬动头部。用软物在其颈部的两侧加以固定。

③腰椎骨折伤员的搬运。应将伤员平卧在硬木板(或门板)上,并将腰椎躯干及两下支一同进行固定预防瘫痪。

④在运送合并截瘫的伤员时,木板上应铺一柔软的褥垫,衣物里的坚硬物件应及时取出以防压伤。

四肢骨折急救措施:

使用夹板固定患处。但不应固定过紧。固定时可以用木板附在患肢一侧,在木板和肢体之间垫上棉花或毛巾等松软物品,带子绑好。如果家中没有木板可用树枝、擀面杖、雨伞、报纸卷等物品代替。皮肤有破口的开放性骨折,出血严重,应立即止血。

颈部骨折:颈椎骨折时,最重要的是不要随便搬动病人。

急救措施:

⑴如果病人的意识已经丧失,最基本的紧急处理措施是保证呼吸道畅通(此时千万不要让头扭动,只让颏部向前伸即可)。若没有呼吸,应进行人工呼吸。

⑵当搬运颈椎骨折(或高位胸椎骨折)病人时,要用门板或梯子做担架。

颅底骨折:头颅突然受到外力的作用,极易造成颅底骨折。

急救措施:

⑴颅底骨折后,很快会出现颅内出血。急救者应清除病人口腔内的呕吐物和血块,使病人头偏向向一侧,牵拉出舌头,以防止呕吐物反流到气管,造成窒息。

⑵颅内血液可渗入组织疏松的眼眶周围,形成血肿,并使眼球突出。此时,切勿用棉球、纱布或其他物品填塞,因为这样可造成血液反流,引起颅内压升高,细菌也能趁机逆行到颅内引起炎症。急送医院急救。

肋骨骨折:胸部受重击或从高处跌下,均可造成肋骨骨折。

不能正常呼吸,看来有窒息征象;吐出的血液鲜红、带泡沫;烦躁不安,感到口干。可能肺部严重受伤。

肋骨骨折症状:伤处会剧痛、肿胀。任何动作(如深呼吸或咳嗽),都会使疼痛加剧;但伤者并无其他不适。

急救措施:宜用悬带吊起受伤一侧的手臂,然后送伤者往附近医院治疗。

http://www.yygw.cn/sp/gz000024.htm

骨折愈合过程
对于不同病人恢复正常社会活动的时间限度 , 医生往往会有不同的要求 , 而且即使是同一部的骨折 , 不同医生之间的说法也常常存在差异。骨折后有过住院经验的病人难免会产生这种疑问,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所涉及的一个基本的情况就是骨折愈合的期限问题。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病理生理过程,骨折愈合是骨折端首先出现纤维愈合,然后有骨痂形成在经过塑形成为 骨组织,骨折端不但要重新获得骨性连接,而且要恢复骨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因此,骨折愈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组织修复,而是一面破坏清除,一面再生修复的一个连接的过程,是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其他许多组织细胞之间活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从组织及生理学的变化来看,传统叙述将骨折愈合分为 4 期,麦金宾( MeKibbin )将骨折愈合分为 6 期。

外力冲击期

这阶段从撞击导致骨骼折断的一刹那起至能量完全消散为止,能量全被骨所吸收,时间短暂。

炎性反应期

骨折后,骨端与邻近软组织出血,形成血肿。骨折端由于血供受到破坏,开始发生坏死。周围的软组织发生急性炎性反应,血肿很快被由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胶原和毛细血管组成的肉芽组织所代替,组织的修复也就开始了。骨折的修复是从遭受外力打击发生骨折后立即开始的。这一阶段持续数周之久。

骨诱导期

骨诱导是指原本没有成骨作用的细胞在某些因素或物质的刺激下,变得活跃而具有成骨的效应。在血肿及以后形成的骨痂内具有低氧张力及低酸碱度的特点,含激肽、前列腺素及非胶原性蛋白,以及各种细胞因子,它们可以将原始间充质细胞诱导为成骨母细胞,并刺激骨母细胞、骨外膜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发挥成骨作用。

软骨痂期

特征是骨折局部细胞大量增加,毛细血管大量长入,血肿机化,出现骨膜下成骨和软骨内成骨。临床上表现为肿胀、疼痛减退并消失,骨断端有纤维或软骨组织连接,异常活动消失,达到初步愈合,此阶段约需 3 周。

硬骨痂期

骨痂从纤维软骨性组织经骨化转变为纤维骨或交织骨,破骨细胞活跃,骨愈合程序基本完成。这阶段相当于临床和 X 线表现的骨折愈合。一般需三四个月。

塑形期

交织骨形成后,通过替代与修复逐渐演变成板层骨。骨密质的再塑形与骨松质有所不同,骨松质的再塑形表现为爬行替代,而骨密质则通过哈佛系统的重建来进行。塑形期生成的新骨更符合生物力学的需要,前一阶段在非力学部位生成的骨痂则逐渐由破骨细胞吸收,此阶段需 1 年或更长的时间。

在骨折愈合中,各个阶段并不是严格分开的,所谓的分期只是人为地划分,其实骨折愈合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骨折以后即出现了骨的再生、诱导,同时伴有炎症反应,并不存在单纯的骨诱导期货炎症反应期。同样在硬骨痂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应力的作用其塑形也在进行。

回过头来看看前面所提出的问题,所谓恢复正常社会活动的时间,也就是允许骨折部位进行各种动作的时间,这不仅与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有关,而且也与内固定或外固定的方式有关。不同部位、不同大小、不同作用的骨骼都有不同的愈合时间,而手术内固定治疗的广泛应用,更是带来深远的影响,四肢骨如能做到坚强内固定,则可允许早期负重活动,但在粉碎严重的病例是很难没有必要做到这一点的。这种种不同导致了以上所说的时间上的不同,同时,由于不同的医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会有所差别,因此他们对这一时间尺度的掌握有所差异也就在所难免了。对于具体的每一个病人来说,最有权威判定其何时重返社会生活的人是他的经治医生。

多喝骨头汤,不要做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