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意图的应用:怎样教育好孩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07:56:37

父母爱子女,是人之常情,也是教育子女的前提和基础。但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爱?什么样的爱才算是真正的爱?韩非子说:“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既是说,盲目的父母之爱不一定能教育出好子女。
真正的爱孩子,必须首先考虑,施之于子女时对他们的身心发育竟就是有利?没利?还是有害?固然,没有加害于子女的的父母,但客观效果上,爱之不当同样会贻误子女的一生。“严家出悍 ,慈母有败子。”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告戒世人这一道理。但是古来,“慈母败子”的教训屡见不鲜;而今,自食溺爱只苦果的也不乏其人。
只为满足孩子眼前的利益、一时的快乐,对孩子百般迁就,以为顺从:穿衣吃饭,惟恐孩子受一点委屈;事无巨细,深怕孩子吃一点苦头。长此以往,只会把孩惯坏。等到已经惯出毛病、结出苦果来,做家长的才入梦初醒,才悔之晚矣。再要矫正,则须花很大的气力。
这是做父母的本性。在今天,为着祖国四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则必须为子女的一生作好长远的打算!

一对双双考上研究生的兄弟,在谈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就时深情的说,是当教师的父母为他们树立了榜样。从小只要他们学习,爸爸妈妈从来不打开电视,而是和他们一样坐在书桌前读书学习。这件事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在家庭中作为父母重言传更重身教。
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有许多父母只重言传,而忽视了身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父母是神圣的,是最值得信任得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是终生都无法磨灭的印象。作为父母,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自身修养,言行不检点,那么,孩子心中那高大的形象就会在一瞬间跨掉。对父母失去信任的孩子和品行不端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孩子的成长会怎样是可想而知的。二千多年前的贤哲曾参小的时候,有一次哭闹,母亲哄他说给他肉吃。可是没有猪肉。父亲知道后就把家里的猪杀掉了,一不失信于儿子。

聪明的孩子为何成绩不好
培养习惯是重中之重
人类学家费孝通说过这样一段话:“21世纪的教育首先应该关心人们如何在密切相关的地球上求同存异,协力发展,进行有关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意念的教育,这其实是一种行为习惯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耳闻目睹了一届届学生的成长历程,有的成才了,有的却走了弯路。这里面问题多多,原因种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养好习惯者成,染坏习惯者败。对教育而言,培养习惯是头等重要的事。
习惯是学业成败的关键。学业上取得成功,就个人而言,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智力因素,即天赋,聪明程度,这就是人的智商;二是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这就是情商,亦即后天努力程度。天赋固然重要,但往往是有的学生很聪明,学习成绩却并不出色;有的学生智力一般,学习成绩却很好。究其原因,是非智力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主导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其实就是学习习惯。
那么如何养成好习惯呢?
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生活的方式及文化氛围,都对孩子进行直接的或间接的、公开的或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和熏陶,家长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规范培养孩子、塑造孩子,孩子的行为表现正是“父母意识”的反映。“养不教,父之过”,如果父母行为不端,那不是过上之过吗?培养良好习惯,必须从父母自身做起。
学校教育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按照德育大纲、行为规范要求,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把行为品德的养成用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培养学生装良好习惯的主渠道,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目前不少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界方面,还有不少缺陷,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得力,训练不严格,坚持不经常,加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品德出现了滑坡现象,这是发人深思的问题,今后必须在细化规范、加强教育、严格训练、适度强制惩戒上下功夫。
社会影响
社会是个大学校,人只有走向社会才会大有作为。但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又是一个“大染缸”,稍不留意,就会受到污染。改革开放带来了大好形势,但也会泥沙俱下。因为当务之急是净化环境,加大整治力度,加强社区文化道德建设,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不间断的系统工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作,常抓不懈,人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我支持上面的答案.如果是要教育男孩,我向您推荐一本书---<<培养男子汉>> 这是一本教育儿子的经典著作.它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写给儿子的信经过收集整理出来的,在欧美等地非常畅销.你可以买一本看看

和孩子平等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