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赵书月:有谁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16:53:53
北国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遥落 秋声不可闻 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知道的网友请告诉我,谢谢。

汾上惊秋
苏 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苏颋诗鉴赏

按照题目的标示,这首五绝大概是写诗人在汾水上惊觉秋天的来临,抒发岁暮时迟之类的感慨。是一
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汾水在今山西省。这里所说的“河汾 ”,是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河、汾沿岸,便是汉、唐的河东郡。河东郡有个汾阴县(今山西万荣南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夏天,方士奏报祥瑞,在汾阴掘获黄帝铸造的宝鼎。武帝大喜,秋天亲自来到汾阴,祭祀土神后土,还和群臣在船中饮宴赋诗,作《秋风辞》。开元时期的唐玄宗雄心勃勃,大有步汉武帝之意。开元十一年(723)二月,玄宗来到汾阴祭祀后土,下令改称汾阴为宝鼎县。苏颋其时任礼部尚书,也从驾参加了这个祭祀盛典。苏颋长期充任中枢要职,甚得玄宗赏识。然而就在从驾祭祀后土之后,忽然被调离朝廷,出京入蜀,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到开元十三年才又调回长安。外放的两年,是他一生仕履中失意的时期,此诗可能就是这一时期的一个秋天所作的。前二句显然化用了《 秋风辞》的诗意 ,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借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暗示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予点破,留给读者自行理会。然而题目却点出了一个“惊”字,暗示诗人的思绪是受了震惊的。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点象是即景自况。诗人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于一生最感失意的境况,出京放任外省,恰如一阵北风将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前二句的含意是复杂的。总的来说,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与
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为了使读者体会这种心情,诗人在后二句就明确点明了。“心绪”此处指愁绪纷乱。“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宋王《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这里用以代指萧瑟天气,也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因而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 ”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 。“秋声”即指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 ”。听了这肃杀之声,就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晰地表明了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 》。读者从它的抒情形象中感觉到
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何感伤难以肯定。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宦的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似乎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但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汾上惊秋
苏挺
北国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题 解] 苏挺是唐玄宗时宰相苏环的儿子,10岁时就会写诗。本来父亲不喜欢他,叫他从小就到马栅去住,帮仆人干活或做饭。可他从小有志气,8岁就学匡衡凿壁夜读。10岁那年,他当着父亲和庄客脱口朗诵了一首即兴自作的诗。从此父亲给予指导教育,后来他当上宰相,政治上与宋璟合作,共理国事;文学上与张说并称为“燕许大手笔”。这首《汾上惊秋》,是古今盛传佳作。

作者是: 苏颋

苏颋,字廷硕,瑰之子。幼敏悟,一览至千言,辄覆诵。擢进士第,调乌程尉,举贤良方正,历监察御史。神龙中迁给事中、修文馆学士、中书舍人。明皇爱其文,由工部侍郎进紫微侍郎,知政事,与李乂对掌书命。帝曰:“前世李峤、苏味道,文擅当时,号苏李。今朕得颋及乂,何愧前人。”袭父封爵,号小许公。后罢为益州长史,复入知吏部选事。卒谥文宪。颋以文章显,与燕国公张说称望略等,世称燕许。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卷。

汾上惊秋 苏 (廷+页)
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汾上惊秋
苏挺
北国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