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设备管理表:评论〈〈活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10 11:04:34
余华的《活着》,来聊聊吧

名为《活着》,却是一连串实实在在的死亡故事。虽然小说里的人物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可是作为读者的我一口气从第一页翻到了最后末了,竟然不感觉到窒息、沉重和乏味。余华是个高明的作家。他采用一种与主题背道而驰的写作手法,将贯穿故事始末的悲剧人物富贵描写的幽默、达观也是麻木,并非鲁迅的讽刺,而是一种游离于死亡之上的平淡和睿智。朴素的语言和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白描式铺诉,一个人的一生何其漫长又是何等的简简单单。出生,就要面对死亡,这是人生两端必经的过程,富贵年轻的时候也是非常怕死的,赌博败掉了一大家子后起先想到要上吊,可是一想到孤孤单单的吊死在野外还不如回家被父亲打死的好,于是又把心一横撇下了寻死的念头……有人说的好,人与人之间真正平等的关系莫非“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这也只是一个结果的问题,可是面对死亡前的心理挣扎和如何去死之类的琐碎细节,我想人与人还是不平等的,死亡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正是人们滔滔乐道也一样避之不及的话题。

以前的苏联有个老头叫帕斯捷尔纳克,是个很幸运的人,成为他那个时代和他一样耍笔杆子糊口的人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活了一大把年纪。据说晚年他一直生活在一间大屋子里,足不出户,饿了做饭吃,困了就睡觉,生活得很平静。他可能是在青、中年时期写完了《日瓦戈医生》和其他几部较有名的书,剩下的时间就是舒舒服服地靠救济金过日子,很清贫。我一直想他晚年是否还在读书,最终得出结论:可能不读,或者读得很少吧。他是个很睿智的人,很伟大。他有一句很普通但使我怦然心动的话:“只要活着。”

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当初偶然的机会接触这本书,看完以后很是佩服余华。金庸常常笑着说自己只是个讲故事的,可是我觉得余华更像一点。

“活着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死亡反而更容易些。”
这便是我看完书后的第一感触。当主人公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头老牛,他依然艰难的活着。生命中已经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坦然面对,笑着接受,这是生活,也是生命的珍贵之处吧。

仿佛记得刘墉的一句话:寻找一片有苦难的天堂!

幸福不过是一场梦
不幸才是真实的
---伏尔泰

我对《活着》的感触很深,不过暂时无法用大师级的语言来表达,当看到可爱的孙子吃豆子噎死了那里时,哭得我淅沥哗啦的~~~哎~~~为什么好人总是这么命苦!

可以看作激励人生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