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县域经济排名2016:《批三国》 台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11 18:26:31

暴笑三国
  暴笑三国

  壹·尴尬的谋略篇

  夜,草船中——
  鲁肃:“这样真的可以借到箭吗?孔明先生?”
  诸葛亮:“相信我。”
  鲁肃:“可是我还是有些担心……”
  诸葛亮:“没必要。”
  鲁肃:“可是,你不觉得船里越来越热么?”
  诸葛亮:“这么说起来是有一点啊……有什么不对劲吗?”
  鲁肃:“是啊,天黑,我担心敌人射的是火箭……”
  诸葛亮:“哎!?子敬~~你会游泳么~~~我不会~~~”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众士兵:“渴……渴……”
  曹操:“大家再坚持一会!我曾经到过这个地方,记得附近有一座梅林,再走一会可能就到了~~”
  众士兵:“噢~~~~有梅子吃呀~~~噢~~~”

  半个时辰后——

  曹仁:“主公!探险队找到了大量的水源!”
  曹操:“哈哈哈哈,大家听到了吗?终于有水喝啦~~~”
  众士兵:“不去……一定要找到梅子……”

  一年后——

  在田间忙碌了一天的曹操和他的儿子们扛着锄头走在夕阳下……
  曹操:“丕儿,说真的,爹是不是很失败?”
  曹丕:“都对你说很多次了,根本就不怪你嘛……”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城下——
  司马懿:“琴声很乱!杀进城去,活捉诸葛亮!”
  城上——
  琴童:“早就跟你讲不要弹那首‘铿锵玫瑰’啦,不听……”
  剑童:“没办法,老师是忆莲的FANS呀……”
  诸葛亮:“先把你们两个扔下城去摔死……”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贰·历史的裏面篇

  中军大帐——
  诸葛亮(带上眼镜,翻开点名簿)::“张艺谋!”
  众将:“……………………”
  诸葛亮(扶了扶眼镜,仔细看了看点名簿):“张艺谋何在!”
  众将:“……………………”
  魏延:“军师……应该是张翼德对吧?是张翼德……”
  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厌恶魏延,临终前密嘱马岱刺杀之。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长坂坡——
  曹洪:“丞相你看!那个敌将又杀回来了!”
  夏侯敦:“今天已经是第七次了吧,他不累呀?”
  曹操:“可恶啊……一定要把我的人马全部杀光才肯罢手么!?”
  在乱军中奋战的赵云:“张飞这个请注意你的用语的!让我殿后又不给我地图~~~长坂桥到底在哪里呀~~~~~”

  ——赵云,字子龙,号良牙,蜀中五虎将之一。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
  读者:“有没搞错呀~~~身为东吴的三军大都督竟会在弥留之际说出这么小器的话?!”
  罗贯中:“小器吗~~~~”

  ——于是,在一些已经失传的三国版本中,周瑜在临死前喊道——

  “十八年后~~~老子还是一条好汉~~~”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五丈原——
  姜维:“老师,我回来了!今天买了三文钱一车的芹菜和四文钱五斗的大米……啊?房间里为什么点着七盏灯?现在灯油很贵的,军队上的粮油补贴也不包括煤油在内~~……什么!?要点三天三夜!还不准熄灭?你不过日子啦!?哇~你看中间那盏还那么大~~赶紧熄掉。好了,你看,一盏灯已经很亮了~~:)哦对了,你刚才想对我
  说什么,老师?”

  巨星殒落……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曹操:“鸡肋!鸡肋!”
  杨修:“来~~喽~~!丞相,您慢用。”
  曹操:“推……推出去,杀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曹丕:“曹植!七步做不出诗来就杀了你!喂,听到了没有~~站住~~别走呀~~跟你说话呢,你回来~~~”

  ——遇到被老爸惯坏了的弟弟,哥哥通常都是很没面子的

你是要歪批三国的整段台词吗?

贰·历史的裏面篇

中军大帐——
诸葛亮(带上眼镜,翻开点名簿)::“张艺谋!”
众将:“……………………”
诸葛亮(扶了扶眼镜,仔细看了看点名簿):“张艺谋何在!”
众将:“……………………”
魏延:“军师……应该是张翼德对吧?是张翼德……”
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厌恶魏延,临终前密嘱马岱刺杀之。

一。皇叔真伪:三国演义一书中,经常将刘备称为刘皇叔。这个称谓的本身,就有狗尾续貂之嫌疑。因为从古至今,不论是在文献的记载中,还是在现实的生活中。皇叔本来就天生是皇叔,从来没有也没有任何必要,再在皇叔的称谓前面加上姓氏。暂且不论刘备的祖上是否真的,与汉室宗亲存在牵强附会的关系。而刘备原先就是一介依靠编织草鞋为生的穷儒,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所以出身贫贱的刘备,为了伪装成为真命天子,欺骗他人 为其卖命。自然要拼命抓紧所谓皇叔的救命稻草。而由于当时的汉室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需要彼此相互利用的情形下。当时真正的汉室宗亲,称呼刘备为刘皇叔,实在是一件既滑稽又无奈的事情。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姓刘的刘备只是沾了姓氏的余荫。处心积虑、老谋深算地刘备幸运地把握住,与当朝皇室同姓的机会。也因此构成了,后来所有投机的资本 。历经多年惨淡经营笼络人心,以至于摔孩子挤眼泪,终于成就龟缩一隅的所谓基业。虽然不是什么正大光明的英雄,但是能够作为厚黑界的著名代表,倒也不可不算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
二。荆州故事:通读《三国演义》全篇,感觉围绕荆州所发生的故事,无疑是此书中的文眼所在。所以我们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并非壮观激烈的赤壁大战,也不是周喻诸葛之间斗智斗勇地潇洒。而是吴蜀之间,围绕荆州所发生的勾心斗角的较量。本来在曹魏大军压境的时候,吴蜀双方为了共同的利益,并肩作战共同抗曹。可是一旦曹操战败,吴蜀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蜀国便以借用为名抢先占据,事先约定划归东吴的荆州。关于这一点其实是密谋已久的,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可以看得明白。可是既然称借就必然是有借有还,约定归还的期限到了,又以种种借口死赖不还。在种种丑恶表演之后,掩饰不住的是卑鄙地用心。对此所谓的皇叔以及骗取智慧化身称谓的诸葛亮之流自鸣得意。却不知已经危机四伏而祸之将至。甚至所谓关公单刀赴会的豪气,也因此成为不折不扣的闹剧。结果忠义无敌的关羽因此而身首异处,万夫不挡的张飞醉中糊里糊涂地就命丧黄泉。还有那个装腔作势要为兄弟报仇的刘备,未能如愿便一命呜呼。究其原委贪心作粜,可知贪图一时小利者,实际上在自掘坟墓而不知。自作聪明之辈在强占荆州之时,自以为战术上大大的成功,却不知在战略上已经是全面的失败。吴蜀二国也因此而两败俱伤,同时失去了联盟存在的基础。结果被晋所并,从荆州故事可知前因后果令人深思。
三。草船借箭:草船借箭作为诸葛孔明得意之笔,被三国的作者浓墨重彩地渲染。乍读自此以为确是奇思妙想的好计,可是细审之下便会发现,其中存在明显地漏洞。首先不论诸葛孔明如何能预见长江之上雾的出现,又如何从容不迫的面对周喻的妒忌等等等等。只需想见如何肯定曹魏将士,在雾气迷茫敌情不明的夜里,面对 敌船从始至终不发射一支火箭。要知道绝顶聪明的孔明,用于借箭的船只都是易燃的草船。曹魏将士不但面对孔明的草船,在莫明其妙地射出十万支箭之中,不知道射出火箭能够正中敌之要害。竟然最后又被火烧战船而丢盔弃甲,甚至曹操本人也险些因此丧命。似乎曹魏百万将士都是不知火为何物的原始人类。而在三国一书的其它章节里,魏将用火攻击敌军取得胜利的例子举不胜举。要知道只需要一支火箭,就会让那个自以为是的诸葛亮,变成烤全羊。只是连累垫背的鲁肃,死得有一点不明不白。由此可见三国作者为了美化蜀国上下,不惜歪曲捏造事实。所谓草船借箭的高明,还不如说只是一出掩耳盗铃的把戏而已。
四:红脸白脸:在被誉为国粹的京戏之中,有关三国故事有许多经典的唱段。一般在戏中作为大奸代表的曹操总是被化成白脸,并且肆意地污辱和丑化。究其原故无非是祸从口出,皆因曹公曾说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实话,谁知从此引祸上身。其实古往今来,所有当权者从无一人能够作到不负天下人。大抵都是口蜜腹剑之类,信奉的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厚黑学科不及格的之辈,恐怕混个小官都已属不易,更别说封候拜将,成就一番事业了。曹公不过是古往今来之中,能够正视自已的卑劣的第一人。所以鲁迅先生称赞曹操最起码是一个英雄,实在是恰如其分地论断。而一成不变的被当作正人君子的刘备,从开始一个卖草鞋为生的穷酸,到后来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前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土地、城池、军队、女人等等财富,难道说都是作好人好事地正当所得。这其中同样也饱含血与泪,情与仇。只不过刘备之流更善于伪装,说明白一点就是面善心恶既得便宜又会卖乖。自古是哄死人不偿命,反正天底下喜欢被骗的人,从来就是多的骗不过来。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 新批三国
甲:我这个人呐,就喜欢看书

乙:哦,您喜欢看书。

甲:对了,尤其是古典文学,特别喜欢看。

乙:哟,这可厉害了啊,您都看过什么古典文学呐?

甲:这么说吧,您知道北京大学那图书馆吗?

乙:哦,那儿的书您都看过?

甲:我打那儿走过。

乙:咳,打那儿走过呀,我比您强,我还进去过呢。我是问您看过什么书。

甲:哦,是问我看过什么书。那可就太多了,数不过来呀。

乙:哟,您这架子还端起来了。

甲:我告诉您啊,不是吹牛,我三岁就熟读水浒,四岁钻研红楼,五岁翻西游,六岁读聊斋,七岁那年就能倒着默写三国演义。

乙:这吹的都没边了。您说您是专家,请问您有什么研究成果吗

甲:那可就多了,比如说吧,前几天我批了一遍三国。

乙:您还批过三国?

甲:正是在下,我跟您说,我这一批,可是发前人之所未发,想前人之所未想,惊天动地,震古烁今。就算是金圣叹再世,毛宗岗复生,他们也得甘拜下风!我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研究三国的专家。

乙:嚯,好大口气,我倒要听听了,您这三国是怎么批的。

甲:我研究出哇,这三国里有这么三痴三怪。

乙:怎么叫三痴三怪呢?

甲:这三痴,就是路痴,数痴,白痴。这三怪就是水淹七军之怪,败走麦城之怪,诸葛亮谥号之怪。

乙:您这研究的我从来就没听过。

甲:哎,此乃是本人最新研究成果,您如今有幸成为首位聆听这一重大发现的幸运儿,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呀。

乙:这么说我还挺幸运。请问这何谓路痴?

甲:路痴,就是不认识路,老找不找道儿。

乙:哦,就是没什么方向感。

甲:对啦,这三国里头哇,就有这么一位。

乙:这三国里还有一位路痴?

甲:对,关羽。

乙:关羽?

甲:对,关羽他就是个典型的路痴。

乙:何以见得呢?

甲:有书为据呀。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乙:对,是有这么一回。

甲:话说那刘备兵败徐州,连夜投奔袁绍去了。关羽走投无路,与曹操在土山约定三事: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好好侍奉两位嫂嫂,三是只要听到大哥消息,纵然千里之远,亦要辞去。曹操一一应允。后来袁曹大战,关二爷斩颜良,诛文丑,解了曹操白马之围。这时忽接到刘备书信,说自己在袁绍军中。于是关公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嫂去投旧主。是这么回事吧?

乙:对。

甲:就这过五关,斩六将,就有问题啦。

乙:什么问题呢。

甲:我问你,这五关是哪五关?

乙: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滑州黄河渡口

甲:你看看啊。这第一关东岭关,到底在哪咱谁也不知道,不去管他。这二关是洛阳,这就出了奇了

乙:怎么呢?

甲:你想啊,刘备是在袁绍军中,袁绍在哪儿啊,河北,许都北边。洛阳在哪儿啊,在许都西北几百里地呢。这关羽从许都出来,不直接奔河北找刘备,他往西北走上洛阳干嘛去了?

乙:这……

甲:难道说是走到半道儿,关羽饿了,说两位嫂嫂,咱有些日子没吃洛阳水席了,要不咱先去吃一顿?

乙:这哪儿能啊。

甲:还是的啊,咱河北驴肉火烧哪点比水席差,他怎么就非先去西北呢

乙:这都什么跟什么。

甲:接着数,第三关是汜水关。

乙:这地方在哪儿?

甲:在洛阳东南。

乙:洛阳东南……哎?他刚刚不是往西北走吗,这他又回来了!

甲:就是呀。就算你吃完了洛阳水席,吃饱喝足该上路了,那去河北那也是东北方向呐。他可好,朝着东南走,这不回许都了吗?

乙:听你这么一说,还真是。

甲:我估计呀,可能关羽吃水席的时候喝酒喝多了,一上了马他就转向。这赤兔马是曹操赏给他的,俗话说这个老马识途,赤兔马一看主人醉了,心想得了,咱自己找回去吧,驮着关羽糊里糊涂就朝许都跑,结果就到了汜水关了。

乙:得,前面全白忙活了。

甲:汜水关过去,就是荣阳,就在汜水北边。一直到这时候,关羽这千里走单骑才算是走对了地方儿。

乙:好嘛,可真不容易。

甲:最后一站是滑州的黄河渡口,就是在他斩颜良的白马附近,再往前过了黄河就是河北。

乙:这就快到了,那他就走吧。

甲:是啊,关羽在黄河边儿上洗了把脸,酒也醒了,人也精神了,抬头一看地图,哎哟,您看我走这路线,先跑大西北溜达了一圈,再稀里糊涂回河南,我这不是路痴一个吗?知道的,当我是去投奔故主,不知道的还寻思我这儿吃饱了河南五日游呐。结果这关老爷闹的是满脸通红,从此就落下个红脸的毛病。

乙:原来这红脸是打这来的。

甲:正是,这毛病后来还传染给了他四弟赵云赵子龙。

乙:怎见得呐?

甲:要不那赵云在长阪坡怎么七进七出呢,那就是找不着道儿,迷路了。

乙:嗨,这什么呀。哎呀,听您这么一说,还真长学问。

甲:那是,要不怎么是专家呢。

乙:那我问问您,这二一个数痴是怎么回事?

甲:数痴啊,就是不识数儿,不会算帐,五毛一个鸡蛋,他买三个给人二块半,就这种人。

乙:三国里还有这样的人吗?

甲:有哇。

乙:是哪位?

甲:要说这人,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是诸葛孔明。

乙:这……要说别人我也就信了,这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八卦是样样精通,他怎么会不识数呢?

甲:有书为据呀。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乙:怎么说的?

甲:话说这曹操八十二万大军南下伐吴。诸葛亮渡江舌战群儒,说服孙权孙刘两家联兵抗曹。孙权手下水军大都督周瑜见孔明智谋惊人,就生了嫉妒之意,让孔明十日之内拿出十万支箭来。孔明说那有何难,休说十日,三日之内就拿的出。周瑜大喜,与孔明定下军令状,又派鲁肃前去打探。这孔明前两天不见动静,第三日与鲁肃私调快船二十条,上盖布幔,竖起草束,趁着夜里大雾弥散直去江北。曹操不知虚实,只令射箭,这二十条船扎满箭支,凌晨回到江东,恰有十万支箭。

乙:对,是这么回事。

甲:这就有问题了!

乙:这有什么问题?

甲:诸葛亮是拿什么东西骗曹操的箭的?

乙:布幔草束啊,那东西软,箭一插上就陷进去了。

甲:那咱们就来算算,那草束扎的怎么也得有一人多高吧?

乙:差不多,太高就飘,太低就接不到箭。

甲:比如说吧,现在您好比就是那草束。

乙:哦,我现在就是那草束了。

甲:对。咱们数数啊,曹军箭射过来,扎到您身上去,这脸上能扎几箭?

乙:唔,这一眼睛一个,算上鼻子,嘴,脸蛋子,来回来去能有六、七支。

甲:再往您这身上看,这胳膊上扎两支,肘子上扎两支,手腕上还扎一支

乙:这就五支了。

甲:两边都算

乙:那就十支……好,我成那海胆了。

甲:咱接着往下数,胸口这还扎五支

乙:对

甲:小腹扎三支

乙:对

甲:还有您这大椎下方两寸处再扎一支……

乙:……好嘛,改针灸了。

甲: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满打满算,一支草束也就扎三十支箭,一条船就算三十个草束,这才三三得九九百支,十条船才就是九千支,二十条船就是一万八千支。把布幔什么的算上,撑死也就四万支。

乙:是啊,还短六万支箭呢。

甲:六万支箭,他就算孔明自己站到船上,也凑不够数哇。

乙:那到也是。

甲:再说啦,一支箭多大分量?

乙:怎么也得四两重吧,太轻就吃不住劲。

甲:一支四两,那十支就是四斤,一百支就是四十斤,一千支是四百斤,十万支箭就是四万斤,合现在的度量两万公斤,二十吨重。

乙:您这算的倒真溜。

甲:诸葛亮开的什么船,轻快小船儿,你想想,每条船砸上去一吨多的飞箭……

乙:那就……

甲:那就算不成筛子,它也得沉底儿了。

乙:好嘛,成泰坦尼克了。

甲:你说这孔明是不是不识数儿?

乙:还真有点……

甲:还有哇,这孔明不光是不识数,他还缺心眼儿,这就是三痴中的白痴。

乙:这又怎么说的?

甲:您想,孔明他们船队出来是什么时候?

乙:深夜啊,还大雾天气。

甲:黑里古东的什么都看不着对不对?

乙:对啊,要不曹军怎么只敢放箭不敢出门呢

甲:人家曹军就闭着眼睛,哪黑就冲哪瞎射?

乙:哦,那也不能。

甲:还是的呀,人家也得就着亮儿来呀。三国时候又没手电筒也没探照灯,你说怎么办呢

乙:你说怎么办呐?

甲:放火箭照明呗。

乙:好办法。

甲:这一放火箭可好了,您往那边儿看,可全是草船呐……

乙:……得,甭借箭了,直接在船里洗桑拿吧。”

甲:到时候回去,周瑜一看,“哟,孔明先生,您这满脑门子烟熏火燎的,是怎么了?”你说孔明怎么答?难道让他这么答:周都督,我昨天晚上去江北借箭,结果忘了有火箭这码事儿,结果让人家把船烧了,我在长江里游了大半夜的泳,这才游上来。

乙:哎哟,也真难为他了。

甲:你说这诸葛亮够不够一白痴?

乙:唔,那您说说这三怪是怎么回事。先说说这水淹七军怎么成怪了?

甲:您说这水淹七军的七军是什么意思?

乙:这,这不就是说七支军队吗

甲:不对!

乙:怎么不对?

甲:既然他带那么些人来,干嘛非得劈成七瓣儿,他怎么不一起说带多少人呢?

乙:这……这也许是人家正好有七支军队。

甲:胡说,三国里除了这一处儿,别的就再没这么说过。曹操下江南,多咱说我带着八十二支军队了?刘备七十三万人伐吴,多咱听过带着七十三支军队了?

乙:要说这还真是奇怪。

甲:据我这么一琢磨呀,

乙:哦,您琢磨上了

甲:据我这么一琢磨呀,这个七军,其实就是个数目词。你想想,曹操八十二万大军,多少人?

乙:八十二万呐?

甲:对了,一样,八十二万,大军是八十二万,那七,军,不就是七个人嘛。

乙:七……七个人?

甲:对啦

乙:没听说过这么解释的,敢情于禁带着七个人哥儿几就跟关羽开掐了?这不瞎说嘛

甲:谁说的?我这七个人可都是有书可据的。

乙:哪来的凭据?

甲: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说的清楚呀。于禁手下都有哪几员将?

乙:庞德呀。

甲:还有那两个打算投降的不算了?

乙:哦,对,董衡董超。

甲:这几个了?

乙:三个。

甲:庞德上战场前说要与关羽决一死战对不对

乙:对啊,还带着棺材去呢。

甲:一个棺材几个人抬?

乙:四个。

甲:你看,四个抬棺材的小校,算上庞德董衡董超,这不正好七个嘛。

乙:嘿,你还真凑出来了。

甲:要不怎么说专家呢。

乙:你就别提这茬儿了。那第二怪,败走麦城怎么怪了?

甲:败走麦城的是谁?

乙:关羽关二爷。

甲:你说关二爷英雄盖世,汜水关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官渡之战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伤,围攻樊城吓的曹仁满宠不敢露面,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唬的曹操几欲迁都。这样的英雄好汉,他怎么就败走麦城,让马忠这样的无名小辈给逮了去呢?

乙:这……这不是因为人困马乏,走不动路,才被绊马索拿下的嘛。

甲:又错了,关公坐骑那是什么马?赤兔。俗话说的好啊,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关羽骑的就是马中的吕布,加上手中青龙偃月刀,他怎么就能让人抓去呢?这还不怪?

乙:也是……那您说这是怎么一回事?

甲:我一琢磨呀,这还得怪那匹赤兔马。

乙:这赤兔马怎么了?

甲:这赤兔马当初乃是董卓手中一匹宝马,后来董卓听了李儒之劝,将此马送与吕布。吕布大喜,遂杀了丁原,认董卓为义父。后来又因王司徒连环之计,吕布又将董卓杀死,不料却败给了李决郭汜,被迫离了长安,从此先投张杨,再夺兖州,大战濮阳,密取徐州、辕门射戟,困守下邳,最后被曹操杀死在了白门楼,这赤兔马一直跟着吕布。

乙:真是好马。

甲:后来曹操收了关羽,为了笼络人心,便将此马赏给关公。不料关公一心忠义,只道有了此马,若知我兄消息便可速去。后来关公回归故主,骑着这匹宝马历经古城相会、博望破曹、赤壁大战、直至败走麦城,关公归神。这马被马忠所获,结果不吃草料,最后也是殉难而死。

乙:人有气节,马也有气节。

甲:这回你听出来了吧?

乙:听出什么来了?

甲:你算算,董卓收吕布,那是什么时候?

乙:那是汉灵帝中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89年。

甲:关公败走麦城是什么时候?

乙:我想想,那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甲:就是说,就算董卓把这赤兔送给吕布时候那马才一岁,到关羽死的时候,也已经三十一。

乙:哦,而立之年。

甲:什么呀!人,三十那是而立之年。养过牲口的都知道,马过十五,就开始老了,到了三十,那就是风烛残年。

乙:老马啦。

甲:岂止老马,那都快死了。你想关公骑着这么一匹年老体衰跑三步喘两步的老马,他能不让人逮住吗?

乙:他怎么就不换呢

甲:是呀,他哪怕去诸葛亮他岳父那儿抢头驴过来,那也比这七老八十的牲口跑的快呐。

乙:好嘛,关公骑驴。

甲:我估计他是舍不得换,骑出感情来了。你看咱们说相声搭档这么久,感情深厚,你说我们愿意分开吗。

乙:不愿意啊。

甲:等你老了,背也驼了,牙也掉光了,说话也不利索了,你说我想把你一脚踢开换新搭档吗

乙:不想啊。

甲:你说我骑着你这么多年,能一点情份不讲吗?

乙:不能……等会!谁让你骑了这么多年呐!

甲:这不顺口一说嘛。

乙:你这不是哪我开心吗?哦,这关公是因为赤兔太老,这才输的。那还有一怪呢?诸葛亮的谥号怎么怪了?

甲:我先考考你,你知道谥号是怎么回事吗?

乙:知道,古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大臣死了以后,都会给谥一个或者两个字做为一生的评价,以示褒贬。

甲:对,比如说关羽,就谥了个壮谬;赵云,那是顺平;张飞张三爷是谥了个翼,黄忠黄汉升,是一个刚字。

乙:是啊。

甲:可这诸葛亮,你知道谥的是什么?

乙:他得了个什么谥?

甲: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里说的清楚。诸葛亮禳星不成,病死在五丈原。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西蜀大军撤回汉中。半路魏延谋反,被马岱一刀斩下马来。后众将士扶诸葛亮灵柩回到成都。后主见了放声大哭,亲自送至定军山入土安葬,降旨封谥,谥号忠武。

乙:哦。

甲:你看后主刘禅给诸葛亮这谥号,忠武。

乙:这两个字很贴切啊。

甲:这忠字好解释,忠心嘛。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忠心那是没得说。这武字就奇怪了。

乙:怎么怪?

甲:诸葛亮跟别人打过架没有?

乙:没有

甲:跟人家在两军阵前抡圆了武器单挑没有?

乙:没有……

甲:诸葛亮裸衣斗过马超,虎牢关前战过吕布?跟张飞挑灯夜战两百回合不分胜负过?

乙:那哪儿打的过啊。

甲:还是的呀,诸葛亮是军师,谋士,是专门管出谋划策的,不是武将。

乙:一直就在后方。

甲:你看诸葛亮从来都是一袭奇门八卦袍,手中阴阳鹅毛扇,坐的是四轮椅……

乙:等会,这诸葛亮是两腿残废了还是怎么的,还坐轮椅呐。

甲:他不一上阵就坐着那四轮椅吗,后面还有个人推着。

乙:嗨,那叫四轮木车。

甲:哦,我还当他在四川呆久了,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走不动道儿呢。

乙:就这还专家呐。

甲:甭管怎么说吧,诸葛亮是没打过仗,没穿过军装。

乙:是啊。

甲:那你说他为什么就谥了个武侯呢?

乙:这……你问我,我也不知道呀。

甲:嘿嘿,这就得靠专家了不是?据我琢磨呀。

乙:您又琢磨上了。

甲:这诸葛亮后半生一直致力于复兴汉室,还于旧都。

乙:对

甲:所以他一心就打算率领西蜀大军北伐中原。

乙:唉,也算是劳苦功高。

甲:他打了几次?

乙:这还用问吗?六出祁山啊。

甲:嘿嘿,不对!

乙:这又怎么不对了?

甲:这你就不懂了。按三国演义呀,是伐了六次。

乙:是啊。

甲:可是按正史陈寿的《三国志》里呐,人家诸葛亮就伐了五次。

乙:是吗?

甲:对,后来小说家为了增添诸葛亮的事迹,这才给他多添了一次北伐中原,其实真正就伐了五次。

乙:原来是这么回事。

甲:所以要不诸葛亮为什么谥了一个“五”呢,就是打这里头来的。

乙:咳,五伐中原,就谥了个五哇?

甲:后来罗贯中写到这儿,也是着实为难。

乙:他为难什么?

甲:你想啊,他把诸葛亮北伐多编出来一次,可这谥号却不能动。

乙:为什么这谥号就不能改呢?

甲:诸葛亮五伐中原,谥号是“五侯”;那他要是六出祁山呢,那不就得封个“六侯”吗?

乙:溜猴儿呀,去你的吧!。

哈哈,太搞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