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人事考试信息网站:毛泽东与柳亚夫 郭沫若诗词的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21:43:22
拜托给出尽详细的答复,谢谢了!

毛泽东的诗词,主要特点是气魄宏大。根源在他的帝王思想。从人民
  文学出版社的毛主席诗词「选集」五十首看,帝王思想发展脉络非常清楚
  。
  一九二五年作的「沁园春,长沙」,就有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问
  苍茫大地,谁主沈浮」,潜台词乃是:「该由我来主宰大地。」
  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三年间的作品,多是战争生活、战地风光,一副
  打天下的三军统帅的口气。这些诗词,全是大话、口号,谈不上意境。如
  :「我自岿然不动」,「更加众志成城」,「风卷红旗过大关」,「百万
  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风展红旗如画」,「红
  旗跃过汀江」,「横扫千军如卷席」等等,俯拾即是。两次用「天兵」这
  个词:「六月天兵征腐恶」和「天兵怒气冲霄汉」。天兵是玉皇大帝的兵
  ,或真命天子的兵,用来表述红军,十足是争夺天下的主。难怪鲁迅要说
  是「山大王的诗」。
  一九三五年写的「念奴娇,昆仑」,就已经是帝王心态了:倚天抽宝
  剑,要砍断昆仑山送人。口气之大,别人是学不来的。
  一九三六年那首著名的「沁园春,雪」,更完全是皇帝气派了。而且
  自命超过历代君王。
  一九四九年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表明江山基本到手,
  要追穷寇了。
  一九五○年,「浣溪沙,和柳亚子」,充分表现了开国皇帝喜悦的心
  情。但是说「人民五亿不团圆」意思不明确。是说国共内战,尚未统一,
  还是说五亿人民都妻离子散?其实乃是为了步韵,只想说旧社会坏,勉强
  造句,随便读者怎 理解都行。
  一九五六年的「水调歌头,游泳」,写出开国皇帝的建设宏图。
  一九五六年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透露了一个有趣的心思,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两句,九天是现成的典故,五洋却是杜
  撰。明明只有四大洋,南冰洋是南极洲,不说「四洋」乃是喜欢这个「五
  」字。君不见「九天」对「五洋」,作者乃九五之尊也。
  一九五六年的「鸟儿问答」,又进了一步,作者以世界革命领袖自居
  了。但词中出现「怎 得了」,「还有吃的」,「不须**」等句子,实
  在不雅,很像刘邦那种痞子皇帝的口气。
  从功力、技巧方面看,毛泽东诗词水平不能算很高。所发表的作品,
  参差不齐,有的简直不像出自他手。例如一九二七年的「西江月,秋收起
  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
  首词只有蒙童初学水平,上阕第二句平仄几乎全错,上下阕末句按词谱须
  转仄韵,常规是押同部的仄韵,这儿不合常规,韵味全失。
  毛泽东最喜欢用的形容词,有:寥廓、苍茫、莽、滔。说明他老是以
  天下主宰者的心情,想著天地风云、山河湖海;描述数量,动辄千、百、
  万,口气特大,使人觉得有气魄。但从另一方面看,语言甚单调、贫乏。
  有的用得不太恰当,例如那首「沁园春,长沙」,既有百舸争流,鹰击长
  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派热闹景象,为何又「怅寥廓」?寥
  廓一词,参照另外两处的用法:「寥廓江天万里霜」,和「我欲因之梦寥
  廓」,都是寂寥、空旷之意。(另外,选集注云:此词作於一九二五年。
  但史实是当年八月,毛去广州。八月之前,长沙绝不是「寒秋」「霜天」
  ,也没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有人说这首词是此前毛和其他朋友的
  联句,所以意思不大一贯。但即使是联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三句也必出於毛,因为他喜用「寥廓」「苍茫」两词,他没有照
  顾前文,只能说明水平尚不高。)
  毛作律诗,对仗不甚精采。比较工稳的只有:「送瘟神」的对句,「
  长征」的对句,以及「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金猴奋起
  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等几例。其他如:「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
  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算不得对仗工整,三十
  一年对落花时节,牢骚对风物,防肠断对放眼量,都很勉强。还有如「高
  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等句,字面对仗虽可,意思却都不很好。高空来寒流,地面通常没有暖
  风;红霞既呈朵朵状,如何又似百重衣?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六
  句话,二十一个字,只说明一个意思:办事要争取时间。上阕:「小小寰
  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五句话也只说明
  地球上苍蝇哀鸣。既不精练,也不含蓄。苏东坡曾批评秦观,「十几个字
  ,只说得一个人从楼下过」假如他看到毛泽东这首词,会如何评价?
  毛泽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用数字,选集正篇四十三首中,不含
  数字者仅五首。光是用「一」字起头的七言句,就有七句之多。它们是:
  「一年一度秋风劲」,「一唱雄鸡天下白」,「一片汪洋都不见」,「一
  样悲欢逐逝波」,「一山飞峙大江边」,「一从大地起风雷」,「一篇读
  罢头飞雪」。其他「一」字开头的六言、五言、四言句也不少。此外,用
  「二」到「十、百、千、万」开头的七言句,除「八」之外全有,有的还
  不止一句。如「五州震荡风雷急」,「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帝三皇神
  圣事」,等等。其他夹在句子中间的数字更多,如:「八万里」「一千河
  」「九派」「三河」「万里雪」「万里霜」「万里埃」「千里雪」「千钧
  棒」「百丈冰」等等。这个特点大概与他平时思维和讲话的习惯有关。他
  倡导的用数字说事的风气,成为「党文化」的一个特色。
  高手作诗词,除了叠字、排比外,都会避免重字。但毛泽东的作品很
  不讲究。例如他最得意的两首「沁园春」,重字特别多。? 长沙? 中,
  有三个「江」和「万」,两个「山」「百」「流」「年」;? 雪? 中,
  有三个「风」,两个「大」「山」「看」「天」「外」。此外,「望长城
  内外」和「看红装素裹」,虽非重字,却是同意义的「领字」,也算是缺
  陷。总之,还是功力不足。
  说毛泽东诗词「水平最高」者,一是某些懂诗的文人,慑於淫威,不
  敢不作违心之论;二是根本不懂诗的愤青半吊子,长期生活在假大空的语
  言环境中,看到合辙押韵的标语口号,就认为那是最高水平的诗。
  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人民日报发表声称毛泽东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作
  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诗中提到长征、战锦、晏鸟、昆鸡,似乎是批
  判林彪。但,六三年林彪还是国防部长,而且正是「高举、紧跟」毛的时
  候,毛泽东不可能写这种诗。如果此诗真是毛所作,应是作於「九一三」
  之后,去世之前。一九七八年毛的忌日发表它,其目的可能跟发表「给江
  青的信」一样:表明伟大领袖洞察一切。或者,根本就是有人假托、伪造
  。这首诗没有写出对死者的感情,格调不高,技巧更谈不上。
  毛词中,我觉得较好的有:两首「沁园春」,「蝶恋花,答李淑一」
  ,「卜算子,咏梅」,其次是:「菩萨蛮,黄鹤楼」,「采桑子,重阳」
  ,「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浪淘沙,北戴河」,「水
  调歌头,游泳」,「贺新郎,读史」等。七律中,「长征」、「送瘟神」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还可以。它们在词坛上,可以聊充一家,仗著「
  文以人传」的优势,不易湮没。其他那些没多少欣赏价值的,恐怕很难作
  为「文学作品」而流传,只能保留在毛泽东的历史传记中。当然,欣赏诗
  词,见仁见智,各人有不同选择。但,毛泽东诗词并非每首都够水平,则
  是毫无疑问的事。

  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落是“五四”时期。主要作为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以《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这是郭沫若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他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自我实现的程度很高。这当然跟“五四”时期特定氛围有关,那种宽松、自由、充满朝气的环境也有利于形成郭沫若浪漫的人格与创作风格。

  第二个段落是三、四十年代,郭沫若变为“诗人—社会活动家”。由“文学革命”、“两个口号”论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郭沫若常因其文名簇拥到政坛,虽然其浪漫的个性并不宜于政界,却也以相当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活动。他的创作告别了“五四”时期那种朝气,而逐步强化了现实感,而浪漫主义的想像力和激情也衰落了。从文人普遍感时忧国的时代风尚看,郭沫若这种转变是必然的,甚至也是必要的,然而这种转变并不适合郭沫若那种天才型、文艺型性格。郭作为浪漫诗人的心理、性格不能不被现实政治所扭曲、束缚,这一时期虽然也创作过《屈原》历史剧这样有影响的作品,但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创造力与时递减。

  第三个段落是中国内地解放后,郭身居高位,杂务缠身,虽仍不时动笔,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不足观。

  综观郭沫若的一生,前后期有很大变化,但郭主要以诗名世,是诗人、文人,并非政治家。他留给人们的也主要是诗。所以评价这样一位人物,应着眼于其诗,特别是《女神》等早期诗作。后期郭沫若最为人诟病的是表现太趋时,但考其心理性格特征,此“趋时”仍可说主要是文人表现,大可不必以政治人物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况且郭毕竟是一个曾经非常真实过的人,那是一种比较彻底正视人性一切方面的真实,一种令传统的沉闷心态难于忍受的真实,这就很难能可贵了。一个社会所要求的文学产品必然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哲人式的深邃,也要有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和真诚的抒情,我们应当承认,现代文学的这两方面都还太少。正因为这样,我们应以宽容和知人论世的态度去评说郭沫若其人其诗,理解和珍惜《女神》等“五四”文化遗产,而不是苛求这样一位天才诗人。

  至于柳亚夫,没有听说过...根据楼主的意思似乎是李淑一的老公柳直荀....不敢确定....

  毛泽东诗词特点:

  1. 意境深远

    毛泽东诗词已经充分展示了毛泽东作为伟大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人格魅力。写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如椽大笔,以雪为喻,在深刻批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巧妙讽刺了历代封建帝王的同时,热情地讴歌了无产阶级及其所领导的革命运动。既抒发了作者坚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的雄心壮志,又给了当时的蒋家王朝以致命的一击。

  2. 韵味无穷

    毛泽东诗词正是广泛地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才使其创作出来的诗词更加具有无穷的韵味,堪称极品。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借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长恨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把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用以缅怀爱妻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

  3. 语言流畅

    故事性强,形象鲜明,音节流畅,语言优美通俗,纵观收进《毛泽东诗词集》中的六十七首诗词,没有一首是晦涩拗口的。


  “柳亚夫”郭沫若诗词特点:

  1. 形式绝对自由,重视灵感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使得他的诗,读来流畅自由,韵律和谐。诗歌的语言不拘于时,明快自由,并运用大量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如《凤凰涅槃》。

  2. 诗歌的感情激烈充沛

    如《天狗》中直抒胸臆的声势浩大,不可阻挡的感情;和《匪徒颂》中的郁怒的感情;再到《炉中煤》中隐蔽却深刻的情感,不论是缠绵而强烈的感情,还是隐蔽,不易察觉的深情,带给读者的冲击力都是热烈而感人至深的,使人深受感染备受鼓舞的。

  3. 诗歌的思想深刻

    如《炉中煤》用新颖的比喻,托物言志,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又如《凤凰涅槃》中运用象征手法用凤凰象征永生的中华民族,先抑后扬,诗情炽烈地体现“五四”革故鼎新的精神。再如,《天狗》《梅花树下醉歌》用直抒胸臆,激越的词语表达出强烈的表现出个性自我表现精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