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咖啡师证要多少钱:请问“帝后党争”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5 05:53:02

帝后党争的性质

关于帝后党争的性质,大体有四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宫廷内部权利之争。范文澜在《中国近代交》中认为,“中日战争与清政府帝后党争有密切关系,帝党主战,要在战争中削弱后党,后党主和,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两党借和战争夺权利。”吴廷帧、何玉畴在《试论甲午战争中和战之争》(《甘肃师大学报》l981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帝后党战与和之争,也含有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成分。特别是慈僖、李鸿章一伙,所以牢牢压住帝党,不顾国家民族安危,认敌为友,一意求和,目的在于保存帮派实力地位和个人的最高统治权。明显地表现出争权夺利的特征。”第二种意见认为是两种对立的政治势力斗争。杨光媚在《光绪和慈僖矛盾性质剖析》(《历史教学》1980年第12期)一文,认为“不是封建最高统治集团间争权夺利的斗争,而是反映了两种对立的政治势力的斗争。光绪代表地主阶级中爱国人士、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主张抗击外来侵略,变法图强。慈僖是代表着大地主、大买办的利益,对外妥协投降,对内因循守旧,万般维护反动的封建制度。”由此可见,甲午战争中光绪与慈僖的矛盾,也不是一场权利之争,而是对日本侵略问题上的“政见分歧”。孙孝恩在《中日甲午战争与西太后、光绪皇帝与李鸿章》(《北方论丛》1987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甲午战争期间在清廷统治集团中出现的这种矛盾与斗争,无论从其范围和就其内涵来说,都大大地超出了所谓帝后之争。事实上,它已变成了清朝统治者之间在政见上的分歧,而且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所以,不能再把这种矛盾与斗争看成是个人或派系之间的权力之争了。第三种意见认为两党不存在和战之争。夏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与翁同龢》(《北方论丛》1984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李鸿章不能算纯粹的主和派,翁同龢也不是始终的主战派。虽然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至于什么时候主战,什么时候主和,就要看什么时候对他们最有利。从客观上讲,当他们为维护本阶级利益抵抗外国侵略时,他们的行动就与中华民族的利益相一致,当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投降时,就只能与民族利益背道而驰的。”第四种意见认为帝党并非始终主战,后党也并非始终主和。吴民贵在《“帝党主战,后党主和”质疑》(提交1984年纪念甲午战争9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文中认为:慈禧太后经历了一个“主要不是妥协而是抵抗到主要不是抵抗而是妥协”的过程,光绪皇帝也经历了一段“主要不是妥协而是抵抗”的过程。在战争刚爆发时,帝后两党均主战。当抵抗遭到严重挫折后,不仅后党主相,而且帝党也主和。

清末支持光绪帝变法的一派与支持西太后的保守派的斗争。

只皇帝和太后为控制朝廷而网络大臣互相作对,就象明珠和索相那样

原来还想说几局的,看上面的兄弟说的这么好,我都不敢说了,就留个言了啊

小皇帝和老皇后为权利的争夺,是保卫皇权的一种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