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女兵阅兵漂亮:中国历代领导人的军事思想有什么异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8 07:32:13
这里的领导人是指新中国成立后,毛/邓/江三位领导人

古代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大一统封建国家。自西汉以来,儒家文

化逐渐形成为居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它是小农经济在上层建筑的反映。儒
家文化提倡和平统一,反对动乱和分裂。当执政的君主横征暴敛,狂妄好战,
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人民就可以拥戴新的君主,进行战争推翻旧的统治。汉
朝人刘安在《淮南子·兵略训》中说:“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
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这体现了汉民
族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战争观。
这种战争观认为,当农耕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失控(其表现为旧王朝的暴
政与衰落)时,战争是恢复平衡和建立新秩序最有效的手段,抵御周边少数
民族的入侵也需要进行防御。但是,战争必然造成人口的伤亡和社会的破坏。
对战争既需要又厌恶的矛盾心理,产生出汉族既希望在战争中取胜,又希望
把战争的破坏性限制到最低限度的理想战争境界。孙子说:“故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此话被中国历代军事家奉
为至理名言。纵观西方军事历史,迫降的例子也可以找出不少。但是没有象
汉民族这样明确地把不战而胜提高到战略思想的层次并形成重要的军事理
论。这点可以说是西方文化与东方中国文化在战争观上最明显的差异。
民族习性与文化传统也常常造成军事上的差异。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
民族的对比就十分明显,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突厥、蒙古都
以瞟悍善战著称,它们之所以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首先来源于游牧生活方
式。《汉书·匈奴传》中描述匈奴民族特性时说他们“逐水草而居,无城郭
常居耕田之业。儿能骑羊,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免,肉食。士力能弯弓,尽
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四出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代,其天性
也。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13 世纪的波斯学者贾凡尼在《世界征
服者历史》中描写蒙古人说,“世界上还有哪个军队能和蒙古军队势均力敌?
行动起来,他们简直象一群经过训练的野兽,去追赶与搏击猎物;而在和平
安定的日子里,他们又象似一群温驯的绵羊,生产羊奶、羊毛及其他有用的
东西,在处境违逆的时候,他们从不互相勾心斗角”。贾凡尼还详细叙述了
蒙古人骁勇善战和吃苦耐劳的个性,严格的部落纪律和全民皆兵的组织。游
牧民族的生活习性,要求他们必须保持军事上的强大。游牧民族的弱点,是
善于急攻而不能持久;不能保持稳定的统治,蒙古人建立的帝国,在短时期
内即土崩瓦解。甚至他们的文化,都是依靠汉族人和波斯人的历史才保存下
来。
在人类历史上,有些落后而善战的民族征服了文明发达的民族,造成文
明历史的倒退。但这些落后的民族接受先进文明后可以在短时期内跃居世界
前列。而有些文明悠久的民族,被古古旧的文明桎梏,缺少尚武精神,甚至
丧失许多发展的机会。早在隋唐时期,中国就已经制造出巨型战舰。在南宋
时期,就已产生了海军。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国海军的强大,
高超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均为世界一流。但中同并未走向世界,而是闭关锁
国。讨论国家战略时,多数大臣都主张“强干弱支”.“中国强盛,四夷自服”,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宋、明两朝变得越来越封闭。郑和下西洋虽然声势浩大,
除了进行了一些文化交流,带回一些外国的珍品贡献皇帝,对世界历史的影
响是有限的。在传统思想上,中国人就以世界中心自居,外国都是“蛮夷”。
中国物产无所不有,根本无需求于他人。
而15 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使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殖民大国,其原
因有两点:一是西方传统的功利思想,对黄金的渴望。扩大贸易和获得丰厚

的利润和财富。二是民族和宗教的狂热,产生了强烈的征服野心。英国哲学
家罗素剖析那个时代的西方民族心理是“行动成功,变化就是口号,至于行
动是不是高尚,成功是不是动机良好,或者变化是不是除了财富而外的任何
事物的进步,这些都是无暇过问的问题”。这些民族的海上探险和扩张,不
仅使其成为军事和经济强国,也是西方走向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成为民族
沙文主义,压迫弱小民族的种族歧视思想的基础。
了解文化、心理与民族特性是研究军事历史不可缺少的条件。美国学者
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中,曾以专门章节论述民族特性对战略的影响,认
为它是“一个重要的,往往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五、军事历史研究与考古学
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一部分,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
来的实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考古学有许多分支,按时间划分力史
前时代、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物,是
研究军事历史的珍贵资料。
具有军事价值的古代遗物可分为两类,一是地上保存至今的遗物,如碑
铭、古代建筑和军事工程。二是地下埋藏的遗物,墓葬出土许多珍贵文物,
如文书、兵器、陶俑等,为我们研究军事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考古学是
一门年青的社会科学,19 世纪末才初具雏形,百年来的迅速发展,取得了令
人瞩目的乍硕成果。中国考古学在本世纪20 年代才刚刚起步,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以来,考古学有了很大发展,许多成果都与军事有关。
考古学在军事历史研究上的作用可以规纳力以下几点:
(一)为历史提供确切的依据。在文字千产生以前,人类的历史是传
说中的历史。民族部落间的战争,产生了许多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古希腊的
《荷马史诗》记载了迈锡尼王率领希腊联军远证特洛伊城的故事。1870 年,
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小亚细亚挖掘出特洛伊城址,复原的城堡和出土的青
铜刀剑,证实了《荷马史诗》的真实性。而且进一步确定,特洛伊战争发生
于公元前1200 年左右,属于迈锡尼青铜文化的晚期,中国历史上传说的三皇
五帝和夏商时代的军事活动,最早的记载保存在《尚书》和《诗经》中,长
期得不到证实。本世纪初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大批甲骨文献,不仅使历史学
家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通过对甲骨文的识读掌握了商代军事史
的第一手资料,“师”的军队编制,“登人”的怔兵方式和车战的记载。殷
墟出土的车马坑为我们再现了商代兵车的实样。
(二)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进一步丰富军事历史资料。由于年代
久远,早期军事历史的记载过于简略,或语焉不详,防碍了历史研究的保人,
考古发现往往提供出丰富的实物,来填补历史遗留的空白。山东省银雀山汉
墓出土的竹简,不仅为我们再现了完整的《孙膑兵法》等军事著作,其丰富
的战争史料填补了战国时代历史记载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西汉为
了抵御匈奴,在河西走廊的居延,今内蒙古额汗那旗)屯田驻军。《史记》
和《汉书》中的记载极为简略。近年来在居延发掘出土大批汉简,并发现多
处屯田和烽燧遗址。这些古文献和实物为我们清楚地再现了西汉军队在居延
驻军的规模、制度、生活情况、军事防御和报警系统,是研究汉代军事发展
和技术装备水平最详细的资料。中国古代军事地图过去所见最早只到宋代。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有一份《驻军图》,这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
的军事地图,为研究汉代军事学术提供极其珍贵的实物。

(三)再现湮没的古代文明。世界历史中许多文明古国,埃及、已比
伦,亚述,波斯,都曾在军事上显赫一时。外族的入侵和战争,使这些文明
古国先后被毁灭,它们的历史也因此而中断,在考古学产生以前,只能依靠
古希腊、罗马的历史著作粗略地了解这些古代文明的发展。考古学者通过大
量对古代城址、陵墓的发掘,获得许多古文献、碑铭和青铜兵器,为我们再
现了这些湮没已久的古代文明,在尼尼微遗址出上的石雕中,可以看到亚述
人的战车和征战场面。在伊朗发现的贝希斯顿铭文,再现了波斯统帅大流士
一世的形象和他出征19 次统一波斯的记载,埃及雕刻的铭文中,曾提到“海
上民族”与埃及人的战争,埃及陵墓中的象形文字,赫梯、亚述人的泥版文
书,通过考古学者的译读,使我们了解到许多前所未闻的战争历史。
一些强大的游牧民族,由于迁徒不定,很少留下文字的历史。突厥、蒙
古人的历史,都是由中国和波斯的历史学者记录下来的。在蒙古境内发现的
突厥文《阙特勤碑》、《芘伽可汗碑》、《暾欲谷碑》是研究突厥军事史罕
见的资料,碑文以叙事的方式,记录了突厥人的战争经历和征服中亚的历史。
它证实了中国史籍的记载,补充了突厥战争的新史料,也是现存最早的游牧
民族文字。
考古是实物的历史,形象的历史,它不但为军事历史解决了许多疑难问
题,而且大大地丰富了历史。陕西秦兵马俑的出土,为我们展示了秦朝军队
威武壮观的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被称之为当代世界奇观。
兵马诵以及兵车,也为后人提供了秦代军队编制、装备,战阵等方面的具体
形象资料,因而有重大军事学术价值,是研究军事历史的珍贵文物。著名的
万里长城经过考古学者的探查和复原,不但以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闻名
于世,作为宏伟的古代军事工程也反映古代中国的防御思想。考古的成就推
动了文物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军事历史学者既重视对出土古代文物的研
究,也重视保存当代战争遗留的物品。许多国家建立了军事博物馆和战争纪
念馆,进行军事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在50 年代建立了军事博物馆后,
又相继在锦州建立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在北京建立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将文
物、历史艺术相结合,将军事历史研究推向一个更加宽广的新的境界。
第四节 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军事历史研究
自从人类有文字的历史产生以来,军事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著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早期的军事历史,流传于古老的神话传
说中,《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了黄帝与蚩尤的战争,簸尚书》记载了商。
周之际的战争。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表达了对战争和出证将士的歌
颂。商、周二朝专设史官,负责记载和撰写历史。这个传统为后代继承沿续,
保持了中国历史的完整与系统。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史籍中,征战杀伐是其中
的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的社会,丰富的军事实践和活跃的思想。产生出优
秀的历史著作。编年体的《左传》记录了公元前8—5 世纪的历史,言简意赅,
措写战争尤为出色。宫通过细节的描写,不加任何评论,便使读者对战争过
程、性质、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曹刿论战》是其中的著名篇章,把曹刿
善于观察形势,抓住战机,由防御转入反攻,以弱胜强,用简炼的文字原原

本本地写出来。毛泽东同志称之为战略防御的范例。此后产生的《战国策》、
《国语》等著作,在记录战国时期大小战争的同时,突出各国政治家、军事
家谋略的运用,描绘出各国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波澜壮阔的场面。
汉代产生了两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这两部史书开创了以纪传体编修断代史的体例,“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军事活动,并突出了“以人为本”的
修史宗旨,对军事人物作了全面的介绍和评价。司马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
史,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同时,又对许多遗迹和战场进行实地考察,因而对战
争的描写生动、翔实,对军事人物的描写和评价比较客观公允。《项羽本纪》
既赞美了项羽在战斗中的英勇气概,又指出了他政治上倒行逆施、终于失败
的教训,《陈涉世家》充分肯定了陈胜揭竿而起,领导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的
历史功绩。对刘邦不因他是开国皇帝而盲目歌颂,如实描写了他屡遭挫折,
在张良、萧何、韩信辅佐下,最终获胜的军事经历。《汉书》开创了“志”
的体例,综述典章制度,对当时军制、兵书作了全面的介绍。
此后的断代史,虽然继承了《史记》、《汉书》的体例和风格,但在军
事历史的记叙上存在着不同的长处与不足。优秀者如陈寿的《三国志》,对
三国时期战争曹操、诸葛亮等军事统帅均有精彩描述。“隆中对”、“赤壁
之战”等篇章为古代军事历史佳作,官修断代史中则良莠不齐。南北朝时期
史书北朝称南朝为“岛夷”,南朝称北朝为“索虏”,在战争记录上刻意贬
低对方,夸大己方战绩,掩盖失败。唐朝李延寿撰《南史》、《北史》.才纠
正了这些偏向,使我们对南北朝错综复杂的战争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宋以
后修撰的断代史,或仓促成书,存在大量史实错漏。或着意曲笔,歌颂统治
阶级,诬蔑农民起义,大大降低了作为军事史料的价值。
纪传体断代史存在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了解当时的战争全貌,“纪”
失之过简,“传”又分散记录。北宋司马光撰写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弥补了这一缺陷,全面、系统地记录了秦至五代一千余年的历史,是研究中
国封建社会前期军事历史的重要著作,魏晋南北朝时期错综复杂的战争,该
书排列得脉络清晰,有条有理,隋唐时期的战争,除了用正史,还搜集大量
野史,列入“考异”,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淝水之战”、“张巡
守睢阳”、“李塑雪夜人蔡州”等战争章节,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中的优秀篇
章。
唐代以后,陆续产生了专题或综合论述军事历史的著作。杜佑的《通典》
是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其中的《兵典》分类叙述兵法,佐以史实,加以
论证。《边防典》对上古至唐周边少数民族的演变及战争进行论述,以把握
其发展规律。《通典》不仅是历史著作,对当时的国家军队建设和国防有着
重要的指导意义。北宋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增设“兵志”,总结唐朝的军
制和军队发展史,为后世断代史所沿袭。
宋代军事学术成果丰富,汇集军事理论的《武经总要》也是研究古代军
制史、兵器史的重要资料,类书中有《玉海》,从军事地理角度反映历代战
争大势,叙述军制时引用不少今天已经失传的古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记
录某次战争的专史著作也陆续出现,对官修正史中的军事内容进行补充。编
年体的断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在宋代与辽、夏、
金的战争叙述方面,比前代史书更力详尽。
中国古代史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历史的记载完整而有序,二是官修正

史、私家著述汇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的基础
和优势。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封建统治阶级的修史观念,在军事历史的
叙述中存在着严重缺陷。在战争史的记载中,主要内容是帝王将相的活动,
人民的作用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判断战争的性质以封建正统为标准,从不
考察战争的真正原因和各种矛盾。对战争结局无法解释时,往往求助于迷信
的“天道”、“五行”将其神秘化。尽管历代封建帝王都重视修史,“鉴于
往事,有资于治道”,特别是战乱兴亡的教训。但是他们都不能全面正确地
认识和解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军事历史也一直作为政治史的附属,未能
形成一门独立的专门史。
二、当代中国的军事历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当代中国的军事历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指
出了正确的方向,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非常重视研究
中国的历吏与现实,从历史发展规律尤其是军事上的规律得出结论,作为战
略决策的重要依据。毛泽东同志指出:“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
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
胜利是不可能的。”①他善于将丰富的军事历史知识运用到指导革命战争的实
践中去,注重吸取历史教训,避免失误,并且善于运用中国古代战争的经验
教育干部。实事求是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厚今薄古的原则,是指导中国当代军事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军事历史是一门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的社会科学,它的作用和特点是:
以史为鉴,认识和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战略决策提供科
学的依据和参考。通过历史传统教育,增强全军和全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
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军队土气,增强国防观念。吸收外国外军的历
史经验和研究外军发展情况,取长补短,知己知彼,为反侵略战争和保卫国
家安全服务。随着军事科学的发展,军事历史的研究分支越来越细,涉及军
事科学的众多领域,并不断深化,展示了广阔的前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尤其是进入80 年代以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路线指引下,在党
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中国军事历史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丰硕
成果,军事历史的研究体系日臻完善,各个时期的历史和专题研究,也有不
同程度的突破和创新。
占有大量的吏料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历史研究的基础。50 年代,我
国曾出版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等专题的近代史
料汇编。80 年代以来,国家开始分批公开历史档案,为中国现代军事史研究
提供丰富资料。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了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彭德怀、
刘伯承、贺尤等党和军队领导人的文选和军事文集,战争中保存资料不易,
当事人的回忆录和日记、笔记可以从不同角度提供极有价值的资料。近年来
先后出版了聂荣臻、徐向前、粟裕等十几位将帅的回忆录以及一些将领的日
记。汇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等。专
题历史资料汇编《北洋军阀》、《日本侵华战争》等也相继问世。这些历史
档案文电、军事报告、命令,日志、书信、回忆录的搜集和整理,不仅记录
大量军事活动,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内容,为军事历史研究提
供了丰富的资料。
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533 页,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本着实事求是总结历史的科学态度,专家学者们对许多重大课题进行了
广泛深入的研究,完成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
战史》、《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等有中国特色和代表当代中国军
事历史研究水平的重要著作。军队史有《红一方面军战史》、《红四方面军
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等专著。军制史、军队政治工
作史、军兵种史、军队教育史等诸多分支也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著和论文出版。
近来国内还先后整理和出版了一批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和战争亲历记等
历史资料。对国民党军战史如一二八淞沪抗战,台儿庄会战,蒋介石、阎锡
山、冯玉祥等一批国民党军事人物的传记,都有专著出版,甚至同一题材有
几部专著问世。通过时战争双力的研究,中国现代战争史著作比以前内容更
加丰富、充实、具有说服力。
对中国占代军事遗产,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进行继承和研究。郭汝
瑰主编的《中国军事史》从兵略、兵制、兵器,兵垒等方面分类总结了中国
古代军事历史的发展过程。军事科学院主编的多卷本《中国军事通史》则以
年代力纲详尽地叙述自古至今的中国军事史,取材广泛,考证慎密,在论述
战争过程时.夹叙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使读者得到全景的概览。中
国古代军事家的兵法谋略是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些著作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研究古代兵法谋略,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这些谋略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借鉴
价值。
中国军事历史研究人员时刻不忘历史为现实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目
标,在研究本国军事历史的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尤其
重视对现代战争的研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及现代局部战争如中东战
争、越南战争、马岛战争、海湾战争等重大事件,翻译了大量外国军事历史
学者的专著、将帅回忆录、历史档案文献等等。注意吸收外军在现代化高科
技条件下的作战经验、教训、新理论、新观点,并针对一些专题进行研究,
发表了大批论文,这些翻译和研究的成果,对我军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反侵
略战争准备,有着一定的学习借鉴价值。
中国当代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有题村广、范围大、跨度大、层次多等
方面的特点,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是许多领域的
研究由于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有些论著还缺乏深度,研究方法
也有待更新。只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沿着目前开创的道路
走下去,中国军事历史的研究工作必然结出更多更丰硕的成果。
三、外国军事历史研究
西方历史学起源于古代希腊,公元前5 世纪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
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现存最早的两部军事历史名著。古
希腊文化有叙事的传统,战争和英雄的业绩都以口头传诵和文字记载的方式
流传后世。这种传统决定了西方历史著作多为编年体的叙事史。在古代和中
世纪,战争是历史中最重要的最生动的题材,因而也是历史著作中着墨最多
的内容。希罗多德宣称他写《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使希腊人和异帮人的那
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要把他们之间发
生战争的原因记载下来,以永垂后世”。《历史》以文笔优美见长,马拉松
战役、温泉关之战、萨拉米斯海战都是十分精彩的章节。但是过分偏重对英
雄业绩的描写,对战争中双方战略思想、战术、战争特点和影响交代不多,
条理也不很清晰。修昔底德是把军事战略作为历史特色的第一位史家,在《伯

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他在叙述战争过程时,还注意考察国防与经济的关系,
考察海军的发展,强调海军对希腊的重要性。他着意评价战术,注重以少胜
多的战例。希罗多德的叙事和修昔底德的考察为西方史学奠定了基础,就军
事历史而言,修昔底德的成就又高出一筹。后代军事历史学家一直继承着修
昔底德的风格。
希腊罗马时期还产生了许多历史名著,如色诺芬的《万人远征记》、阿
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阿庇安,李维的《罗马史》、塔西陀的《编年
史》等,在描述战争方面都有精彩独到之处。一些军事统帅的个人著作,如
恺撒的《高卢战记》、《内战记》也是研究古罗马军事史的重要文献。
西方古代历史著作受历史环境的局限,只能反映有限的地域或某个时期
的战争,我们将其称为分散的历史。随着帝国的衰亡,它们的历史也中断了。
中世纪欧洲由于教会的思想桎梏,虽然军事历史方面著作不少,但乏善可言。
值得一提的是西亚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撰写的历史。
14 世纪的波斯史学家拉施特修撰的《史集》和贾凡尼的《世界征服者史》
以丰富翔实的史料,记载了成吉思汗的蒙古军西征。这是对游牧民族军事史
最详细的记录。与中国的《辽史》、《元史》相对照,可以互相补充。
19 世纪欧洲革命和军事科学的发展,以及拿破仑战争等丰富的军事实
践,使军事历史学家的视野大为开阔。他们冲破了单纯记录战争过程的传统
军事历史,开始从政治、哲学、战略战术等不同角度来研究战争。军事技术
和战争手段的重大进步,使人们开始把军事历史从单一的战争史扩展到军
制、军队建设、兵种、兵器等多方面的历史,军事历史的内容大大丰富。弗
劳德的《英国史》包含着英国内战和英法、英西战争的历史;密支勒的《法
国大革命史》包含着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时代的军事历史;波希米亚史学
家巴拉茨基的《波希米亚史》对胡斯战争的叙述,表现了欧洲民族解放战争
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19 世纪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在创建马克思主
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写了许多军事历史著作。马
克思的《法兰西内战》、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以及他们为西班牙革命、
英国殖民战争、普法战争、克里木战争、印度民族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撰写
的评论,以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深刻的评
价。恩格斯撰写的步兵史和枪炮史的著作,在军种史和军事技术史开创性研
究上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著作,既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
理论,也是以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军事历史的典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掀起了总结战争,研究军事历史的高潮。具有
代表性的成果是英国的富勒撰写的《西洋世界军事吏》。他运用资产阶级“新
史学”的理论,对从古希腊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两千多年发生过
的重要战役进行研究。他把战争看成“人类生活中的支配现象”,认为重大
的“决定性会战”对人类文明和历史进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不仅研究这
些会战的过程、战术、结局时,而且考察当时的地理经济、民族、宗教及政
治外交事件等各方面的因素。富勒就以历史学家的眼光预见到未来战争将是
空军和装甲兵团配合的立体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军事历史研究空前繁荣。浩瀚的军事档案文献
和战争回忆录的发表,从宏观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貌的历史到微观地研究
某次战役,重要事件的历史。苏联、德国、日本、美国、英国都出版了一批

有价值、有深度的历史著作。分门别类的专史著作大批涌现,有战争史、各
国军事史、兵器史、兵种史、军事技术发展史、军事艺术史、后勤史、国防
经济史等等,把军事历史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史学。
当代西方军事历史研究注重为现实政治服务,为国家战略提供资询和预
测。尤其对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局部战争进行总结,探讨现代化高技术战争的
特点。在研究手段上吸收了现代科技的定量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使研究
结果更加严谨。

您们才是我我亲爹、胜似我亲爹呀、我太爱您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