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藏龙2百度云盘:我过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用人制度是怎么样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12:56:31
国外的研究人员说我国的春秋战国的用人制度是古今中外最先进的,人才可以随便进入其他国家找其主,是吗?

游说。。。。推荐。。。

是啊. 象秦国就很容易看出来了.从秦穆公用百里溪.孝公用商鞅.秦惠文王用张仪.昭王用范雎等等这些能臣都不是秦过的

到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更把功绩作为用人的主要原则,凭政绩选拨官员的作法更
为突出。各诸侯国都实行军功制,对在作战中立有战功的人员,按功绩大小加官晋爵。
以至于以后各王朝都起而仿效,太凡开国初期所用官员多为功臣。西周建国功臣姜尚被
封为齐国第一任国君后,所制定的治国方略之一就是“举贤尚功”。齐国能成为春秋五
霸之首、战国七雄之魁,当与此不无关系。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解官员政绩,建立了
适合本国特点的考核制度,并设置考核官吏政绩的职司和官员。战国时期,政绩考核一
般在年终进行,各诸侯国都有“上计”制度。云梦秦简中记载,秦国对各部门都要考
核,称为“课”,年终考核称为“大课”。考核后要分出等级,优者奖,差者罚。齐国
按其政绩通常分为上、中、下三等。

秦汉之际,政绩考核制度更加完善,内容也更细化。秦对官吏已经实行了某种程度
的岗位责任制,要求郡守每年年终将该地方的人口、垦田、税收、粮食、治安等情况,
呈报中央,由中央核实。在郡上报中央之前,各郡按同样的程序要求县令长上报和核
实。对各级的小吏也按其职责考核。汉初不仅很重视对于官吏的监察、考课,还惩秦之
弊,沿秦之长,考课制度进一步完善。汉代的考课制度有两个系统:一是中央课郡,郡
课县,这是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一是由卿令或各部门主官各课其掾史属官,这是中央
机关上下级的系统。对于官吏的考核主要有“考课”和“上计”两种方式。考核结果作
为升降赏罚的依据。

隋唐时期,考课制度又有所发展。特别是伴以选举官吏的科举制的创立,对官吏的
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备起来,对当时的吏治改善起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从唐初制定的考课
法看,其考课的范围很广,包括所有在任各部门、各地区的文武职事官及九品以上的流
外官,每年都要经过一定的考核手续,称为小考。每隔四年(也有三年或五年)又举行
一次大考。唐朝政府制定了具体的考核标准,对各级官吏实行全面考课。以流内官来
说,就有“四善”、“二十七最”之说,可见其考核之细。“四善”是对官吏政治素养
和品质等方面的要求,“二十七最”实际上是考核二十七种不同职务官员的依据和标
准。同时,对九品以外的流外官也分四等考察其功过。评定考课等第的目的,是为了选
贤任能、赏善罚恶、奖勤罚懒。凡考课列于中等以上者,在政治上可以升迁,在经济上
可以加禄;列于中等以下者,就要降职罚禄。

宋代考绩的种类,一是磨戡。朝廷指定特别官员或官署以总核百僚之功过,类似于
唐朝的校考。二是历纸,即考状,类似于政绩档案。由百司长官在平时记录,把部属的
成绩作为衡量考核的依据,类似于唐朝的司考。在京的朝官由审官院负责考核,地方政
府各级官员由考课院负责考核。考课的标准,开国初期沿袭唐制的“四善”而分列为三
个等级:政绩优异者为上,职务粗理者为中,临事驰慢者为下。明代对官吏的考核分考
满、考察两种。考满三年一次。两年叫初考,六年叫再考,九年叫通考。按照所任职责
考核升降。考核名目有上中下三等,即称职、平常、不称职。九年之内,有两考称职,
一考平常算称职;有两考称职一考不称职,或两考平常一考称职或者称职、平常、不称
职各一考者都算平常;有两考平常,一考不称职者算不称职。考察分八法:即贪、酷、
浮躁、不及、老、病、罢软、不谨。考京官叫“京察”,考外官叫“大计”。四品以上
的京官自己鉴定,由皇上裁决;五品以下老、病者致仕(退休),浮燥、不及者降调,
罢软、不谨者闲住,贪、酷者贬官为民。对于外官,州、县官按目统计成绩上报知府,
府每年考察一次,上报布政司,第三年由巡抚巡按通核各官事状,造册报送,最后由中
央考功部门作结论,这就是“大计”。清代沿袭了明代的考满与考察制度。由各部
(衙)门的长官评定标准,视该人是否称职以后,分别决定去官或留职,以表示奖惩。
一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为算。考察者每三年考绩一次,凡天下官吏都要参加,执行
国家黜陟的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