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聘退休保安:长恨歌以讽刺荒淫为主旨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01:11:21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唐玄宗,杨贵妃事,深有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抒情性的长篇叙事诗.它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以”长恨”为题旨,批判了唐玄宗的茺淫误国和杨贵妃的恃宠致乱,同进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寄予了同情,形成了批判与同情并存,惋惜与讽谕兼有的两重性主题.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主题思想初探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贵妃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坡,“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诗作前半部分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似乎印证了讽喻说。但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开始逐渐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表现了作者对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的歌赞和向往,对李杨爱情悲剧结局的同情、惋惜和感伤,完全是“半首”爱情诗。这就是本诗的奇特之处,全诗分四层两部,但主题思想却不统一。其实解释这一种现象并不难,无非是主题创作与现实主题的偏差而已。一开始,作者确实是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进行创作的,但是写着写着,因自己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的下意识控制,使他不由自己了,最后便写成了这样的一篇浪漫的爱情诗篇来。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提到他的创作手法,即为“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长恨歌>>开篇就是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按作者一贯的创作手法,据此可以理解到作者这篇文章的创作主题是要来讽喻一个看重美色至于可以江山不要只爱美人的“汉皇”的,这就是作者的创作初衷了。但是作品的主题,并不是作者自己所设想就可以确定下来的,在创作过程中还伴随自己所想所感而会有或大或小的变化。所以作品出来后与作者的预想相去遥远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在<<与元九书记>>中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在他这样的表述里,我们应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创作<<长恨歌>>主题偏离的一丝失望来。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怎么会在主题上发生这么大的偏离呢?这就需要从他的生平经历里来寻找答案了。白居易36岁结婚。据一些专家考证,白晚婚的原因是他青年时代在徐州符离有一个情投意合的姑娘,由于姑娘的家庭地位不高,社会上等级门第观念的阻隔,使他们终究没有能正式结婚而为社会承认,这给诗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直到诗人后来离开符离与这位女友永别后,还一直眷恋着她,白居易的《长相思》、《寄湘灵》、《花非花》等诗都对此有所流露。“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潜别离》)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婚前恋情,所以在创作<<长恨歌>>过程中,诗人不经意地爆发出对初恋者湘灵的思念及不能与之结合的“绵绵长恨”的叹息,且一发而不可收拾。可以设想,白氏在写到杨妃死后,“汉皇”回宫陷入对过去两人一起嬉游的种种怀想,未曾不是作者本人对先前恋情的痛苦回忆呢??“蜀江水碧蜀山青”,想来白氏和湘灵应该也是到过他家乡附近的某山某水踏青过吧,那也不必就是此山此水的,但是情是真的,是相类的,人所有的我也会有,我所有的人皆也同吧。“行宫见月伤心色”,月不是皇帝一个的,古今都照人,或贫或贵,都是同一轮的月色。对月思人,她还好吗?这难道只是皇帝一个人所独有的情感吗?于是白氏便把自己幻化为李氏了,他把自己对“湘灵”(或许还有其他女子)的思念以李氏对杨妃的形式出之。我们从“蜀江水碧蜀山青”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二十八句中,如果把作品中的主人公换为那个看似客观冷静的执笔者,便可理解长恨歌前后部的变化为什么显得那么突兀,害得我们要强而为之总结出一个主题来是多么困难。
  综上,<<长恨歌>>并不是作者自觉运用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文学珍品,在其创作意图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客观意蕴是有所偏离的。因此我们也不必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出发去强行拷问出一个主题来。但不是说因动机与结果的背叛便否定结果的意义。主题不是事先所能规定好的,它是由作品本身所客观反映出来的。所以本篇<<长恨歌>>也自有它独立的主题,它还是一首爱情的颂歌。本文主要是从作品本身独立的客观载体来分析其主题的,也就不去刻意猜测作者的创作初衷,也不去涉及当时人的解释,所以得出的结论是:一篇长恨有风情,是一阕具有感天动地空前绝后的爱情咏叹曲,是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赞美,同时也为自己的青春恋歌一洒追忆的泪水。
  呜呼!厚天高地,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还。

主旨?都有吧!讽刺荒淫也是一部分。我想更多的,应该是描写和歌颂爱情的。当然,这样的爱情在今天看来可能并不值得歌颂。当时白居易写这首诗并非“自觉”的,而是有“任务”的。所以白居易就算对明皇的荒淫有不满,那也只是不满而已,还没到讽刺的地步,至少讽刺不是“主旨”。

不是吧,是为了纪念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你看最后两句,多经典啊!
长恨歌

作者: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认为:
它既借此纪念爱情的主题,但更重要的是它借此向统治者敲响警钟,切忌荒淫无度,在一定的意义上,它也使人民的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双重主题,矛盾说是时下观点
是说既有爱情歌颂,也有讽刺意味